拉弓强过放箭 节食胜于饱餐
说到做人做事的作风,除了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或维护汉贼不两立的大义以外,在正常情形下,都应该以留有余地,剩有余福为念,对人不赶尽杀绝,对事不包办到底,让一条路,退一步想,这便是不干天和,自处求安之道。懦夫的作风固然是每个人引以为耻的,但过于称强,每挫其锋而伤其锐,却也是不划算了。满足的作风,固然是每个人有其所望的,但过于现实,每每胀其腹而肿其身,也是无补于身的。所以只拉弓,不放箭,能节食,不饱餐,乃见其力无边,其味无穷了。
不错!拉弓的目的,是为了放箭,然如拉弓而不放箭,或许比起真正放出箭来的收获,还要增加多倍呢。我们诚然不应学“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办法,弄其虚玄,但箭在弦上适可而止,何必一定发出,求个真正结果。因为既然不是一个懦夫,而能提起这张弓,甚或搭箭在弦,已能惹起对方见而生畏,知道你这个人不是好惹的,显然获得攻心的胜利,很容易使对方就范了。果真不待对方退让的时机到来,真要放箭,那必须有黄汉升一箭成功的把握,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本领才行。不然,一旦射而不中,谜底揭开,再拉第二次弓,又有什么用处?何况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又是我们的教训了。纵然是养由基的神箭手,箭不虚发,山海冤仇从此更深,一旦死灰复燃,难免枝节横生,缠个不休,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况为白水滩上的戏词——“一个人怕一个人也就够了,何必赶尽杀绝”?便惹起十一郎出而打抱不平了。须知拉弓乃是制胜中最高作风,一放了箭,便把拉弓的妙谛完全消失了。既不是上演铁弓缘的戏,何贵乎拉此一弓!
饱餐的价值只是在枵腹饥肠的时候获得一种满足,然而饥年饿殍的初次重新进食,也是绝对不能过饱的。如系劳动以后,需要热量增加,自然也可饱餐一顿,然而也要看消化能力如何,不见得饱餐就是幸福。神话小说上曾说,某人要死的时候,饭量突然增加,因为他命中注定消费多少粮食,不能为了消费未毕,而拖延他的死限,便“赶起禄粮”来了。可以借来说明不需要的饱餐是促短寿命的。古人尝有满桌珍肴,无下箸处的苦恼。说穿了不外饱餐的作祟!饭要天天吃,胃要时时养,顿顿狼吞虎咽,胀破肚皮,不特倒胃,无法进食,而且吃厌食品,甚或忌食,倒不如节食而剩有余福为愈。何况吃饭虽是为了营养,其在人类生活中尚是一种精神上的休养,而有吃饭的艺术存在。不然,一个人终日打针滋补,不动烟火,岂不省时省事,何必与家人或与朋友围在一桌而举箸而动刀叉呢?饭不吃饱,胃不塞满,才算得吃来津津有味,菜菜皆香,吃了这一顿,还想那一顿,这种吃饭的幸福是无穷的。记得抗战时期,最驰名的姑姑筵,每道菜诚然都是精品,而菜量不多,座客争箸,尚未尽兴,即已盘空,实是维持客人食欲自始至终健旺的不二妙诀。节食与饱餐的作风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是口剩余福享不尽,一朝腹满即时完!
拉弓不放箭,节食不饱餐,虽然是两件小事,但其适可而止,不为过甚的作风,留有余地,剩有余福的看法,却是一般做人做事应该注意的。譬如说,“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纵然不隐恶扬善,至少要存几分思原心肠,让出一条路来,使别人好有一个下台脚步。倘若一味称强争胜,不退一步走,就会树大招风,名大招谤,对自己还是不利的。推而如写脚本,撰小说——也得涵蓄不尽,意到即止,让观众追思无穷,一样不要全盘托出,暴露无余。莎士比亚的名剧,绝没有暴露刑杀的最后场面,使庸夫俗子感觉到热闹一番。因为巨细不遗地都写进剧本演出,那就破坏了全剧的精神,而瘫缓了紧张的结构与剧情。《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写爱情小说的圣手,对于淫荡的场合只是意有所向,绝不刻画入微,便成了无上的艺术作品,而非色情的肉麻的淫荡著作。有些外国的风俗,每以妨害风化的电影片,作为宴客后的余兴欣赏。其实,看过以后,纵不倒胃作三日呕,也是见而不及所想,木然直视,索然无味,顶多麻醉了神经而不知其所见了。再以模特儿的欣赏为喻,最好是穿起衣裳而半露其背,旁现其腿,才有神秘向往的情调。就是不穿衣裳,仍得遮盖胸间两峰及腰下的方寸部位,如若真正脱得精光那便是活妖精,谁也得咋舌而退。这并非艺术的“亮相”,不过妖精的“献丑”而已。
《红楼梦》上王凤姐的品格不如贾探春的讨人喜欢,虽然两人的才干相同,而其作风却是有异。那就是一个既拉弓又放箭,一个只拉弓,不放箭,这便有了差别!同样,林黛玉的际遇不及薛宝钗的惹人称许,虽然两人的真情相同,而其想法却是相异。那如是一个想要饱餐,终于多愁善病,一个能知节食终于水到渠成,这便有了区分!拉弓何必放箭,节食岂逊饱餐,这两件小事情,值得吾人在做人做事的作风上有其猛省!
(196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