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要心怀善意

给教师的建议(精装典藏版) 作者:(苏) B. A. 苏霍姆林斯基


4 要心怀善意

这个建议通常属于教育文化基础内容,也是教育文化中的情感方面的主题。要心怀善意——意味着对待孩子,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孩子学习不好,跟不上;很难像班级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儿童或青少年做出了流氓一样的行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灾难!如果您的儿子落入了这样的灾难,您会怎么办?难道您也会建议采取这样的方案,比如从学校开除、给行为准则这一项打低分……当然,理智会提醒聪明的父母,这样做是有必要的。但内心更应该首先提醒,究竟什么才是拯救孩子所必需的,毕竟单一的惩罚是无法拯救一个人的。内心会要求培养孩子道德上的纯净与美,将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内心的诉求,这就是善意。教师的善意首先就体现在善于阻止孩子变坏,会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提出警告。在父母看来,对善意的渴望——意味着阻止了邪恶通向孩子内心的路,将邪恶拒之门外。如果您心里存在着对每个孩子的急切的担忧,如果每个孩子对您来说都不是名册上一排排的编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个性的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世界,那么您就会相信:如果孩子有灾难时,您的内心会提醒您的。这是内心的指令,也是行动中的善。

嘴上说“要心怀善意”很容易,但善意需要培养,而且只能在内心状态处于双向作用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教师希望学生善良,学生也希望教师善良的时候,才能培养出来。这是学校生活最巧妙的和谐。善意的相互性也影响了大的情感文化氛围。我总是认为,教孩子用心感受世界,用心感受人——不仅是家人、亲人,还包括任何一个同胞,生命道路上的相逢者——所处的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教会小孩子感受相逢者内心的沉重、他的痛苦——是最细致的教育技巧之一。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教师如何培养自己这项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修养以及如何将这种修养发展成为相互关怀的基础。

春天,在学校旁的田野里,集体农庄的女庄员在甜菜种植园工作。每天早上,天刚一亮,红色的日轮浮现了出来,女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向田野走去。而我一年级的学生也是这时候前往校园。我们在我们“美丽的角落”——蓝色的天空下,绿色的教室里——迎接日出。这是一个巨大的绿色的房舍,用茂密的樱桃叶把我们和酷热的太阳隔绝开来。集体农庄的女庄员们在两三米处和我们错过。我们能看到她们每个人的脸庞、眼睛,如果我们安静地坐着,屏住呼吸,我们甚至能听到她们的呼吸。她们没有看我们,我告诉孩子们:看这些女人的眼睛,学会感受和理解她们每个人心中的安逸平静,或是忧郁苦楚。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同样的姑娘和妇女。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天蓝色眼睛、淡褐色厚厚辫子的年轻女人,两个小孩子的母亲,一边去上班,一边哼唱着一首又一首的小调儿。通常她会在小山上站站脚,看向蔚蓝的湖泊,微笑着倾听云雀的歌声。我对孩子们说:“她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她很幸福。”我们所有人在看到人们的幸福时也会感到快乐。另一个女人,拐向了窄窄的田间小路上后,每天都会扯下一把田野小花儿,我们可以在她的眼睛里读到某种光明、乐观的想法。两个姑娘往角落里流淌出的泉水方向走去,她们看着泉水,就像看镜子一样,整理着自己的发式,欣赏着自己的美——孩子们,请看,从她们的眼睛里能看到令人喜悦的希望。而那个黑眼睛的女人,不仅扯了一把田野小花儿,而且坐在树墩上,编着小花环——当然,这个小花环只能是编给小姑娘的,看看她的眼睛,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能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孩子们,仔细看那个坐着的女人。看她的眼睛,是多么悲伤、忧愁。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苦涩和烦恼,她停了下来,看向了太阳,看向了逐渐隐匿在绿色庄园里的村落,仰天叹息。你们看,她并没有走田间小路,而是去了通往村子中心的路。在路边揽了一把田野小花儿,拿着它们走向了为抗争法西斯牺牲在这儿的战士的纪念碑。她把花儿献在了坟墓前——你们看——她哭了。

孩子们,在你们面前的是世界上人类最伟大的痛苦——身为人母的不幸。她再次走过了我们的“美丽的角落”,你们仔细瞧一瞧,再看一次她的眼睛。

孩子们坐着,屏住了呼吸。连一片叶子、一根草的响动都没有——周围的一切都很安静。我们面前只剩下了母亲悲伤的眼睛。我们听到,她的呼吸是多么沉重,而后她又一次望向了战士纪念碑。

不用任何词语解释都能明白,这位母亲的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我讲述了这位母亲悲壮的痛苦:她的两个儿子和丈夫都战死了……

后来,我们用一节接着一节的新课学习用心来了解人。我们出发去往田野,坐在路边,偶尔会有人从我们面前走过。

看着一个人的脸、眼睛,孩子们感受到了他的内心世界。第一个人有高兴的事儿;第二个人渴望着某个令人激动的、宝贵的东西;第三个人只是累了,或只是冷淡、漠然,不,这个人也并不完全顺心;第四个人有一些忧虑,可能只是为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儿担忧,也可能在担心着某个病人;迎面而来的这位老爷爷心怀某种悲伤。孩子们的身子猛地一惊,变得警觉起来。他们还从未在人的眼睛中看到这样的悲伤。孩子们说:“他很痛苦……他非常不幸……应该问问,有什么可以帮助他的……”

他们走向老爷爷,问道:“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老爷爷把手温柔地放在了吉娜的头上,唉声叹气地说道:“你们什么也帮不了我,亲爱的孩子们……我的妻子刚刚在医院去世了……我现在要去取车……我们一起生活了47年……虽然你们帮不上忙,但我还是觉得轻松了些,因为你们是好人……”

情感修养就是这样培养的。这是一个非常细腻、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分寸感、谨慎、善于思考,并且深度了解每个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

用心感受别人的孩子会变得心怀善意。但重要的是,要能够对老师的善意有所感应:感受善意,用善良回报善良——在教育工作中这一状况的重要性是很难评价的。孩子的心灵应该用厚待、善良、真挚来教育。您大概会想听听老师们诉的苦(可能您本人也会说出这样的想法):“怎么办?孩子并不能理解善意的话……我温柔地对待他们,向他们敞开心扉,而他们冷酷无情,甚至嘲笑我的善良。”非常遗憾,这样的事件和这种冷心肠的根源在于早年时孩子没有学会用心去感受。

如果您教会了学生用心去感受人,那么您的善意便会创造奇迹。而教师的善意应当用在何处呢?首先面向孩子的脑力劳动,希望他们的脑力劳动获得好结果——这意味着要理解孩子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感受他们脑力劳动的精微处。运用您的善意,作为一种强大的教育方法,直至今日依然有效,当您的学生想要成为一个好人时,他们的个人成就感便会源源不断得到发展。正如您所看到的,在教育事业中现象与事实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孩子的成功可以倒映在他们的精神状态上;孩子良好的精神状态又可以反映教师精神生活的富足与身体的健康。如果学生努力变好,想要掌握知识——这已经是您工作快乐的一半来源了。

孩子自尊心取决于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又取决于教师的善意,当然也取决于孩子内心在多大程度上准备接受教师的善意。我尊敬的同事,要记住,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的自尊心——是您教育创造工作的喜悦之火。只要这火苗还在燃烧,那么您就会感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和这份创造的喜悦。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如何才能做到让孩子不断取得好成绩?如何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如何用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变得高尚,有意愿成为一个好人?下面,我用简短的几句话给出建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