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项籍

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作者:周治 著


项籍

吾尝论项籍(1)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2);曹操(3)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4);刘备(5)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6),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7),乃克有济(8)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9)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10)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11),制天下(12)。不知如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13)、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雠(14)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15)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或曰(16):“虽然(17),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钜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18),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罴(19)明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20)。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21)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后(22),覆之必矣。是籍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功于秦也。战国时,魏伐赵,齐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赵而破魏。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此,屯安阳(23)不进,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籍与义俱失焉。”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24)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25)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曰险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26)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27),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28)其果不失也?

【注释】

(1)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人,出身于楚国贵族。秦末随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他杀死卿子冠军宋义,夺取领导权,钜鹿之战,大破秦军。灭秦后,逆拒全国统一之大势,大封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自立为西楚霸王。楚汉战争中,与刘邦争天下,被击败,自杀于乌江边上。

(2)虑:思考、谋划、策略。

(3)曹操: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谯(今安徽省亳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4)量:容纳的限度,指人的器量、度量、胸怀。

(5)刘备: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西汉远支皇族。与孙权联兵,在赤壁击败曹军,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6)弃:放弃、失。与“得”相对。

(7)徐制其后:意即“后发制人”。徐,缓。

(8)乃克有济:才能有所成就。克,能。济,成功。

(9)方:正当。

(10)趋:急走。这里是奔赴、打向。

(11)据咸阳:据,占领。咸阳,秦之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

(12)制天下:控制天下。

(13)河南:河南府,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14)雠:同“仇”,仇恨。

(15)兆:预兆,征兆。

(16)或曰: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设问。或,无定代词,代“有的人”,“某人”。

(17)虽然:即使这样。

(18)罴据其穴:罴,熊的一种。其,代词,代虎。

(19)碎于罴:被罴撕碎吃掉。

(20)“军志”句:军志,指《孙子兵法》。其中《虚实篇》中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21)释:放弃。

(22)十余壁蹑其后:壁,壁垒。蹑,跟在后面。

(23)安阳:地名,在今山东省曹县。

(24)剑门:剑门关,在今四川省剑阁县。

(25)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26)四通五达:形容交通方便,畅通无阻。

(27)椟而藏诸家:椟,木匣。诸,“之于”的合字,古汉语中的兼词,既作代词“之”用,又作介词“于”用。

(28)焉知:如何知道。焉,如何,怎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