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义方》六条
北宋词人宰相晏殊(991—1055),少时即以神童得享大名,后来又位居宰辅,发现和选拔了范仲淹、富弼、王安石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其所主持的反对西夏的战争也取得胜利,其所创作的婉约词,在北宋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这些成就和辉煌,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晏殊生前还为晏氏后人留下了以“义方”、“义塾”、“义庄”为载体的三义遗产。可惜这一块罕见有人涉及。笔者认为,晏殊作为出身寒苦的读书人,虽然他一生比较顺风顺水。但他却并非花天酒地纵情享受的贵族,他生性简朴。他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家训性文字——《义方》。在他晚年更是先后拿出自己的俸禄在老家买田置地,办起了义塾,延请当时程颐、周敦颐、胡安国等一流的大学者来担任义塾的师资。他在故乡买地千亩,建起了义庄。制定规矩扶持族之穷民。奖励族人积极向上,敬祖重族。
所谓“义方”,就是为人处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也可以说就是家教或家训的代名词。义方一词,最早见于《逸周书·官人》篇。其文曰:“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就是说,到一个人家,你只要看两样东西,就大致可以判断主人是什么样的品位。一是观察他住的地方。二是观察这个家庭的家教。《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后多指教育子女的正道,或曰家教。
晏殊大概是在应宋仁宗要求提交本姓宗谱时就有撰写家教的动念。到他儿子晏几道开局修谱时,一定已经将乃父之《义方记》收入了谱牒。
晏殊的《义方记》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全文共分尊祖、敬亲,务学、律身、择婚、莅官六个部分。
尊祖
孔子曰: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所以孝子有终身之慕。夫孝于亲者,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故祭必身亲莅之。而家庙者,所以为奉先思孝报本追远之地。为子孙者,出入必告,至朔望必参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如见祖考。勿得嬉笑怒骂。晨昏致恭,祭仪悉尊仪礼。节日亦荐时物,忌日设位奠献。祭物不于其丰,于其洁。用素淡服,不饮酒茹荤听乐。致斋于内,散斋于外。斋之日致其如在之诚。夜则出宿,祭毕行会拜礼。祭器勿得私相假与人。时祭之外,勿祀道佛巫觋之神。像泉舆马,悉屏勿用。悬宗图于祠堂之东,一岁一绩,以明昭穆。治丧须尊《仪礼》。异端虚无诓诱之说,理宜痛绝。勿用时俗音乐,勿泥阴阳局忌。居丧勿御酒肉,丧具称家之有无。勿为勉强。墓坟以时展省,近莹竹木勿得斩伐。如有损坏,随时修理。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
孔子说父母亲生养了我们,延续父母亲的血脉是最重要的事情。就因为这个原因,做子女的终其一生都要感念爱慕自己的父母。孝道的起点是侍候父母,如果父母死了。办理丧事要体现哀痛之情。祭祀父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祭祀时孝子孝女必须亲临祭祀场所。家庙这种宗族聚会的场所,就是为了让大家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宗,经常思念自己对父母的孝养,报答自己的先人。做儿子孙子的,离开村子外出,外出归来时都要到家庙里跟老祖宗禀告。赶上初一、十五这样祭祀先人的日子,子孙都要把衣服帽子穿戴正确,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先祖,就像他们还活着一样。不得嬉笑怒骂,也不能饮酒吃肉,听歌唱曲。无论是在家庙内斋祭,还是祭祀完毕在家庙外散吃祭品,都要像老祖宗还活着那样真诚。要祭祀老祖宗,头天晚上就要离开卧室睡觉,不能夫妻同房。祭祀祖宗完毕,祭祀者们还要互相打招呼,行礼。祭祀用的一应器物不能借给外人。家族除按时祭祀先祖外,不得祭祀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巫婆神汉者流。比如烧纸钱,纸马,纸轿等一概杜绝。每年一次把祖宗的图像悬挂在祠堂之东,把昭穆次序明确一下。这样清理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熟悉,都记得。否则多少年清理一次,昭穆顺序时间一久就难得记忆正确了。办理丧事需要遵循《仪礼》。一切异端,以祸福劝诱的说教一概拒绝。不要用流行音乐,不要被阴阳家风水师们牵着鼻子走。当事人正在服丧期间不得吃肉喝酒。寿器等丧具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决定,不要勉强硬撑。墓地坟场要按时祭悼,靠近坟墓的树木和竹子不要斩伐。坟墓建筑如果有损坏,应该随时修理。
在《尊祖》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中华民族宗教意识淡薄,但祖宗意识浓厚。只有认识到这一层,才算真正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二,晏殊在这一段所讲的种种要求,诸如要有为祖宗延续香火的自觉意识。父母等亲属去世,应发自内心的哀伤。祭祀时要严格按照程序,不能让别人代替,必须亲身莅临。三,对待家庙中的列祖列宗,要做到“出入必告”。祭祀时要注意仪容的端正。祭品不一定追求高品级,但必须干净清洁。态度必须虔诚,就像老祖宗还活着一样。四、祭祀先祖的器具不能借给别人,因为这是对祖宗的亵渎。五,先人的坟墓要按时展省,重视保护。六,告诫后人不要听信风水迷信等乱七八糟的说教,因为那些东西无非是以哄骗你如何得到更多的好处来骗取你的钱财。
敬亲
孔子曰:夫孝始于事亲。故子妇之事亲也,天明盥栉冠裳适亲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疴痒而敬仰搔之。进盥卒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亲尝之而后退。将坐,奉席请何向。将衽,奉席请何趾。亲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傅杖履,祗敬之,勿敢近。敦、牟、巵、匜,非馂莫敢用。平恒饮食,非馂莫敢饮食。在亲所,不敢哕噫嚏嗽欠身、伸跛依睇视。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亵衣裳不见裹;父母唾液不见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浣;衣裳绽裂纫针,请补缀。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恒。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享不为概,祭祀不为尸。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无私贷,无私蓄,无私假,无私与。亲有过,怡色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亲有疾,汤药必先尝。亲召无诺。唯而起。
晏殊这段关于敬亲的话,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
孔子说,孝道始于侍候父母等上辈亲人。一般做儿子媳妇的该怎样做才对呢?天亮后做儿子媳妇的就应该把洗脸水和父母的衣服帽子送到父母卧室门外低声地问讯父母晚上睡得可好,冷不冷,热不热。是否有哪儿不舒服,是否需要儿子媳妇帮忙。父母盥洗毕,再问父母是否到餐厅吃饭。态度要温婉和蔼,饭菜来了,做儿子媳妇的要先尝一下,再请父母享用。
父母将落座,儿子媳妇要先问清父母朝向以便布席。吃完饭,当父母收起衣服的前摆,准备离开座席和餐几时,做儿子媳妇的要及时问讯父母从哪个方向下席以便穿鞋。父母的衣服、被褥、垫席枕头和茶几应和拐杖鞋子分开放。都应持敬重之意,不要随便接近。平时装祭祀用品的祭器如装粮食用的敦、牟,装酒浆用的巵、匜,不是族长颁发祭祀用过的食品给大家分享时是不能使用的。平素就餐,如果不是祭祀分享,不敢独自饮食。在父母身边,不能打嗝、嘘气,打喷嚏,咳嗽,伸懒腰。不能一只脚站立或者依靠房门,不能斜着眼睛看人。身上感觉冷,在父母面前不能自己加衣服,在父母面前,身上痒也不能搔挠。如果不是很重要的活动,也不允许打赤膊。内衣不要把裹子露在外面。父母亲的帽子和带子、衣裳上都不能看到明显的唾液或其他污秽的痕迹。做儿子媳妇的应及时用草木灰溶于水中加以清洗。父母衣物有破绽的,应及修补完好。冬天天冷,每天睡觉前,要帮父母或公婆把被子温暖好。夏天天热,要帮父母或公婆把睡处弄凉爽。早晚两次要到父母卧室门前问安。做子女的有事外出,出去和回来时都应该跟父母当面打招呼。外出游览,一般都要有固定地点。必须有正当的职业。父母健在,平素不能自称老,居家谈话坐席走路站立都应养成尊重父母等老辈人的习惯,要把中心位置留给长辈。参加宴飨时都是长者主持,标志是长者执掌酒器概。所以在这种场合不要不知大小的自己擅自当家主持宴会,祭祀时扮演祖先替身的必须是嫡长子,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做的,因此平素祭祀时不要去抢风头。不要爬高履危。不要信口雌黄,不要随便大笑,不要私藏钱财,不要随便把家里财物送人情。父母有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如果听不进,就更加孝敬父母。等到父母高兴时再进谏。父母生病,要亲自抓药,熬药,尝药。父母召唤自己,要立马行动。不能答应下来又不及时去做。
晏殊在这一段所讲的孝亲种种,有些今天已经做不到了,时代不同了,不可能要求现在的子女媳妇像一千多年前那样孝敬父母公婆。但基本精神还是应该保持传承的。这一段话的要义如下:一、孝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它需要从侍奉父母的具体言行做起。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怎么侍候父母,那就不配谈孝道。二、晏殊规定子女媳妇天一亮就到父母卧室外问冷暖,是否需要加衣服。是否哪儿不舒服,是否需要挠痒、热药等服务。父母准备落座,先把席子抱着,问他想朝那个方向坐,以便铺席于地;父母将离开座位(席子),先问父母准备从哪个方向离席穿鞋。这些繁琐的礼节,今天的中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特别是在一般家庭生活中。因为日常起居早就改跪坐为垂足坐(古代先民坐姿是跪坐于席子上,所以孔子说席不正不坐。后世发明了椅子,落座在椅子上,双脚下垂),老礼节用不着了。但我们在一些娱乐场所,仍可看见服务人员的类似服务。这主要是体现的对被服务者的尊重。在日本的传统礼节中,如茶道、温泉服务等,都可看到这种古礼的遗存。三、尊长的衣冠杖履,卑幼者不能随便接触。尊长的饮食器具除非在祭祀后分享祭品时,平时不能乱用。四、平素注意卫生,经常洗涤衣物。不仅自身要讲究,还要帮父母注意卫生。因为既要重视心灵的清洁,也要重视形象的清洁。一个人自己身上弄得干干净净的,父母身上却邋邋遢遢的。那还是孝子吗?五、修养。在父母面前,不是特别情况(例如祭祀等特殊要求)不能打赤膊。平素不能出现打喷嚏,咳嗽。伸懒腰。模仿跛子走路。斜着眼睛看人等等不雅形象。出游一定要告诉父母去向归期。六,成人后必须有正当职业。七、每天早晚应到父母跟前问安。八,对于父母的过错要讲究方式方法地进行规谏。一定要促使父母改正错误。九,父母生病,一定要亲自侍候汤药。煎好的药水要亲自尝尝,再给病人喝。十,父母呼唤,一定要立即行动。不要虚应不动,过时再动。这些都属于素质的范畴,是做子女晚辈的应尽的天职。
务学
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君子教人,必有序。先须理会气象。气象好则百事可成。子弟年五岁者遇朔望随众参家庙,及忌日时祭趁班行礼。每日食后到书斋祇揖。六岁教之数与方名。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诵《孝经》《论语》,女子亦然。八岁教之谦让。男子诵《尚书》,女子不出门。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九岁男诵《春秋》及诸史。与之讲解义理。女子亦为之讲《列女传》《女戒》诸书。十岁男子出就外傅。居宿于外,读《易》《诗》《礼》及《孟》《荀》诸书。博学无方,须严立课程。勿得怠惰。小学师聘端方闲礼之士,大学师聘经明行修之士,教子弟以孝悌忠信为上。文艺次之。年十七以上,能背诵五经讲说大义,许行冠礼。延有德之士,遵仪礼冠之,责以成人之道。其未冠及学业未成,不许衣帛食肉。目不观非礼之书。应答宾客,无杂俚俗方言。尤禁妖幻符咒淫词戏曲等类。
晏殊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大致如下:
人的本质特性是为本性,遵循着本性处事做人即是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君子教化人,一定遵循循序渐进的路径进行。首先要观察受教育者的器局。器局好则容易教养成才。孩子五岁时每逢初一、十五都可以随大人一起参拜家庙,给祖宗行礼。每天吃完饭后,就让孩子到书斋玩,模仿大孩子给孔夫子行礼,给老师行礼。小孩六岁时就可以教他们辨别方位和认识数字。七岁时男孩和女孩不要让他们同席坐卧,不同桌吃饭。但可以让他们诵读《孝经》《论语》。孩子八岁时,应该教育他们学会作揖等礼节,懂得谦让的道理。八岁时男孩要开始诵读《尚书》,女子就不要出门。夜晚行走要点蜡烛,没有蜡烛就不要行走。男孩到了九岁,就应该诵读《春秋》和各种史书了。老师要跟他们讲解书中的义理了。女孩也应该教他们诵读《列女传》《女诫》等书。男孩到了十岁,就要出外跟老师正式学习。住宿于学校,系统学习《易》、《诗》、《礼》以及《孟子》、《荀子》等诸子著作。这一阶段孩子可以广博地学习,但师长应该明确规定课程要求。不得养成怠惰的习惯。小学阶段主要是养成习惯,记诵经典,因此聘请老师一定要选择人品端方熟悉礼仪的人担任;大学阶段以理解贯通为重点,因此,选择老师一定要选那些通经致用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明白人当老师。教育子弟以孝悌忠信为最高境界,教育子弟懂得文艺创作,那还在其次。男孩子十七岁以上,必须能背诵《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五部经典,方许举行成人礼,延请德高望重之人,按照仪礼的规则给他们隆重举行成人的冠礼,告知成人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做人才能有益家族和社会的道理。适龄人群中未能举行成人礼的男孩子不能穿丝绸衣服,不准吃肉。读书之人目不观儒家经典、正史之外的不健康读物。人前讲话不要夹杂村俗方言。尤其不能碰符咒妖幻、淫词滥调一类诱惑心性的图书。
晏殊这段话实际就是关于家族人才培养的系统思考。其中固然不可避免的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见解。但他关于男孩女孩接受教育的阶段性计划,讲授内容的选定。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的设定还是符合人的生理进化规律的。当然,由于希望子孙后代多出读书人,多出官员的心情过于迫切,他对男孩子的读书要求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规矩,比如男孩要想举行成人礼,必须背诵五经。如果背不出来,就不能举行成人礼,并且还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吃肉。这样的规定可能过分苛刻了点。但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家族制度的格局下,这种规定对于具有中人之资以上的子孙后代,还是有激励作用的。过不了这道坎的,等于就跟科举做官没缘分了。也就等于自然淘汰了。
律身
孔子曰: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欤?故君子必律身为先。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正尔容,听必恭。勿剿说,勿雷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执虚如执盈。入室如有人。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勿习吏胥。勿为僧道。勿学赌博。勿狎屠沽。勿纵骄奢。勿为傲忽。勿耽曲蘖。勿好争讼。事大夫之贤。友其士之仁。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志。年长以辈,父事之。十年以长,兄事之。五年以长,肩随之。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从于先生不越。路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不敢并坐,不敢并行。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入国不驰。入里不式。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男女不亲授。不共湢浴,不共溷圊。
晏殊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大致如下:
孔子说:君子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敬字当头。各种各样的敬,最重要的是敬身。因为身体是父母亲的血脉分支,能不尊敬吗?所以君子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把这个放在所有事情的前面。父母慈爱而教育儿女,儿女孝顺而顺从父母。哥哥姐姐关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尊敬哥哥姐姐。丈夫公平而正直,妻子柔顺而贞洁。做公公婆婆的慈祥而做媳妇的听从而温婉。要修饰仪容,说话听话都要保持恭敬。讲话有原则,不要重复别人的话,不要被奸声乱色和路数不正的礼节以及音乐所迷惑。不要让自己的身体染上了懒惰邪僻的习气。应该养成即使屋内无人也像有人一样的仪态,即使无人在旁也像有人在看着自己一样处世。平日所有行动言语都要中规中矩。不要学习做衙门吏役。不要去做僧人道士。不要学习赌博。不要和杀猪的卖酒的太接近。不要骄纵自己,追求奢侈的生活。不要养成傲慢的态度。不要酗酒。不要热衷于争吵和打官司。尊重官员中贤明的。跟读书人中仁厚的人做朋友。不以地位要挟人。不强拉兄弟一块去跟自己的朋友玩,因为志趣有别,这样做往往会让朋友不开心,或者让自家兄弟不开心。别人有志向,应鼓励之。不要泄人之气。年纪比自己大一辈的。就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对待之。比自己大十岁的,以侍候兄长的礼节和态度侍候之。比自己大五岁的,可以与他并肩行走。遇上父亲一辈的人,我们只能跟随他们后面走。遇上哥哥一辈的人,我们只能像后雁跟随领头雁一样行走。若是朋友走在一起,不能走到对方的前面,只能并行。跟从老师走路,绝对不能走到老师前头。路上跟别人说话,正巧遭遇老师迎面走来,正确的做法是快步前进,正面站立拱手等候老师从身边经过。如果老师主动说话,则对答;如果老师不说话,则快步回到刚才说话的路人身边继续进行没有谈完的话。跟老师在一起,不敢并排坐,不敢并肩行。平素坐要有坐像,不能把两腿分得太开。长辈让你站着,就不要跪着;让你坐着,就不要站着。进入国门时不能鞭马疾驰;回到家乡,不能站在车上双手扶在车轼上。在尊贵的客人面前,不能斥骂家里所养的狗。自己的食物,推让给旁边人吃,不能在这个时候吐唾沫。不要热衷于争辩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也不要热衷于做一些并不重要的调查研究。男女之间,不共用卫生洁具。
晏殊这一大段话,其实全部讲的是做子弟的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欺暗室。即在没有监控的情况下也能严格约束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圣贤。至于进入人家,不管有人无人,都应该当做有人来对待。要打招呼,让里面的人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尴尬场景出现。这些内容,很多都被南宋的朱熹吸收进了《弟子职》中,清代学者更进而将其收入《弟子规》中。这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否则的话,就会犯鲁莽的错误。至于不让自己的后人做衙门的吏役,自然是时代的局限。不过熟知中国吏治内幕的人都明白,衙役上下其手,坑人害命的事情并不少见。晏殊当时身居宰相,权倾天下,名动天下。自然害怕后世子孙学坏。所以才将标准定高一点。
择婚
《礼记》曰:夫婚礼者,万世之始也。始必择温良有家法者以为配。不可苟慕其富贵,至隳家声。凡亲迎醮啐奠雁授绥之礼,世无复行,宜一祛习俗,并遵礼经。勿受庆贺。勿作音乐。勿为宴飨。新妇初婚,与假三月。三月之外,即当主馈。蘋蘩必须安详恭敬,慎行寡言。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礼。待姊妹以和。于母家,亲在,礼得归宁;亲亡,勿令还往。服饰勿事奢华。蚕绩织纫,理宜躬任。妇家非至亲,夫不在,勿得相见。有为僧道巫觋,不与交游。妇无专制,在家从父,适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有五不娶:逆家。乱家。世有刑人。恶疾。丧父。长子有七去:无子。不孝。淫。妒。恶疾。多言。窃盗。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娶妻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
晏殊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大致如下:
《礼记》上说,所有礼仪中,婚礼是根本。因为子子孙孙继继承承,都跟婚礼有关。娶个好媳妇,家道就兴旺。否则就破败。因此,一开始就必须选择性格温良有家教的女孩作为自己的配偶。千万不能被一时的家庭富有或煊赫的地位所迷惑,以致败坏自己的家声。
凡婚姻从定亲到迎亲,都应遵循《周礼》中的奠雁之礼。虽然现在社会上都不兴那样做,但我们家族一定不要受习俗的干扰,除了纳聘礼之外,其它五道程序,都要执雁为礼。不要接受庆贺,不要吹吹唱唱。不要大摆宴席。新婚夫妇,家长给新媳妇放假三月。三月之外,新媳妇就要下厨房主持一家人的日食三餐和祭祀先人的物料准备工作。做媳妇必须态度安详恭敬。行走要谨慎。不宜多说话。侍候公公婆婆要孝顺。侍候丈夫要遵循礼节。对待姊妹妯娌要和气。娘家亲人在世,礼应按时回门省亲;亲人不在,就不要回去了。穿戴不要追求奢华。家庭女工,养蚕织布,缝衣浆裳,要亲自做。娘家亲戚,如果不是至亲如父母兄嫂,丈夫不在时,不得相见。有人介绍僧人道士巫觋等三教九流人物,千万不能和他们交往。妇女没有支配的权力。在娘家凡事听父亲的,出嫁后听丈夫的。丈夫不在,听儿子的。
晏殊在这段家规中,对人生大事婚姻问题做了详尽的规定。从订婚迎亲开始,他主张的古礼虽然今人看来有些迂腐。但其合理的内核在于:那是很有人情味的。不搞变相的买卖婚姻。不追求表面的排场热闹。不要大摆筵席,大宴宾客,大收礼金。他提出的婚假三月,比我们今天还科学。新婚夫妻在一起,有三个月时间腻在一起,互相磨合适应也就差不多了。然后开始履行新媳妇的义务和责任。并对新媳妇的行为举止,接待客人,对待家人的原则作了规定。这些规定良苦的用心是防微杜渐。因为太多的历史教训给了他启发。必须把事情杜绝在萌芽状态。否则,木已成舟,再改变已经不可能了。
莅官
孔子曰:君子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大臣以道事君。勿欺也而犯之。将适公所,斋戒于外寝,沐浴,进象笏书思对命。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步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跃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果于君前,怀其核。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腥必熟而荐之。生必蓄之。君祭,先饭。君召,不俟驾。有官守,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不得其言则去。立心以公勤廉谨为先,勿为苛刻。勿陷贪渎。勿循偏私。勿流傲忽。勿习于奢。勿接权要。勿堕荒淫。勿希侥幸。勿溺嗜好。勿害民善。勿纵奸恶。勿干荐举。俸禄余资,置义田以给族人,建义学以教族子。以其余周邻里乡党。或以臧墨败露,生则削去谱图,死则不与祠祭。
晏殊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大致如下:
孔子说,君子对待上级领导的态度是:处在上升状态时要不骄,要多想怎么积极地为领导分忧,多做贡献。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下来了,也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尽其所能的补救领导的错误,减轻其不良影响。这就是忠。当然,如果属于自己的缺点。君子的态度是应该积极地改正。大臣为君王工作,所遵循的是客观规律和国家法度。切勿欺瞒君王而故意干犯他。
即将到上班的地方,先在外面休息室里斋戒沐浴。在记事牌上写明本日要跟君王汇报的问题。穿戴整齐后,要练习表情,预演讲话的仪表和音量。跟君王见面开会讨论结束,这才离开工作场所。这时不仅不要忘记跟君王道别,还不要忘记跟同列官员们鞠躬道别。人多路窄,千万不要在门中通道处站立。举步跨过高高的门槛时,颜面上要表现出精力很旺盛的样子,脚步要显得很快捷的样子。但说起话来,则要显得像还没有思考成熟的样子。撩起衣服前摆上台阶,身体微微前俯,似鞠躬的样子。凝神屏气一似一口气走上来并不觉累的样子。出门下台阶。则颜面气色可以轻松些,显示出怡然自得的样子。等到了没有台阶的平地时,步履可加快,显示出像鸟儿飞翔一样轻松自在。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上面对君王,这时又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君王赠赐车马给你,你要坐在马背或车上再拜谢。君王赐给你衣服,你要穿好了再拜谢。君王给你吃水果。你要把果核收藏起来。君王请你吃饭,必须先把席子放正,然后先尝。如果味道腥,一定要让厨房加工熟了后再向君王推荐。如果完全是生食,那就自己收起来。君王要举行祭祀大典,做臣子的要提前自己把肚子填饱。君王有命,要立马行动。做官的人,如果有职务在身,除非朝廷下旨让你离职,否则就不要擅离职守。如果有向朝廷进言责任的官员,给朝廷上奏章,朝廷不理会才可以不干。做官的人,凡事要出以公心,要勤劳王事,要廉洁严谨。千万不能做苛刻的事。千万不要陷入贪污渎职的状态。千万不要偏心,不要从私欲出发。不要学习奢侈,不要巴结权要。不要堕落到荒淫境地、不要存侥幸之念。不要沉溺于嗜好之中。不要伤害民众的善良。不要纵容邪恶。不要干预科举和人才举荐。做官的人,俸禄除自己和家人消费外,多余的部分可以买义田以瞻济宗族的贫困户。可以创办义学以教育宗族的子弟。多余的还可接济周边的邻里乡党。如果后世子孙中做官的群体中出现以贪赃枉法败露者,活着的时候在谱图上将其除名。死了后祠堂里不许给他牌位,不许后人祭祀。
这段关于如何做官的告诫,从进出公共场所,面见上级领导和同辈应有的仪态,说到上级领导赠送礼物如何接受。请你吃饭如何对待。从做官的修养一直说到做官的道德境界。从最好怎么做,到不能怎么做,全部说到。即使今天,对于为官的人,也有参考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上级的敬重,对同列的尊重。对自己和家族名誉的看重三层。
欧阳修在《义方记》跋语中说自己是在晏殊身后随晏殊的儿子赞善大夫宣礼到晏殊家观旧书,发现了义方记六条。他因此才明白晏殊家为什么后人个个规矩,人人上进。他感慨地说,“安得此本家诵而人习之。”因为这六条家训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已经涵盖修身齐家治国的全部要领。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曾经受晏殊之邀请,担任他所开创的义塾教师。他看到晏殊所撰写的《义方记》后,才明白为什么晏殊的八个儿子个个都能做到“一言一行,无不合于规矩准绳”。才明白原来晏殊家里有良好的家教。他赞美这个家庭晏殊“善训其子”,而其子又能“善继善承。”程颐盛赞晏殊的这篇《义方记》“一本礼经,参诸家训。不为高举,不为难行。名教所关,为义甚大。”并说:“凡欲明诚意正心修己治人之学者,必当于是求之。”跟晏殊的曾孙晏彦通是好友的大理学家朱熹也称道晏殊的《义方记》之从人子立身处世之约束展开,到创办义学义田以惠族人的做法,是比给后人留钱、留书要高明许多的善举。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积“阴德”行为。
晏殊的这篇家训,是正宗的儒家文化。无论社会怎样变化,人总是有父母的,人自己也会做父母,因此孝亲是天经地义的。子子孙孙,继继承承,有世系,有家风。这种传承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因此尊祖是感恩的必然。为了种族繁衍,人必须结婚,因此,择婚是优生优育的前提。一个人,要想做个对社会有用、被后人看得起的人,就必须重视学习,重视个人品格的修养。因此,务学和律身是人生的必修课程。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总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因此,无论在哪里,都有管理的问题。“莅官”虽然说的是在朝做官的注意事项,其实,其精神对于个人参与管理在公众场合应重视个人修为都是一样有指导意义的。
(201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