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夫妻关系

三元草堂随笔 作者:喻学才


论夫妻关系

夫妻有别:一是性别之别;二是性格之别;三是文化教养之别;四是在家庭内部的分工之别。正常的夫妻关系,男女双方都应该互相体谅,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比如女子体力弱,不能干重力气活。男子就应该注意到。性格的差异,在古代,强调三从四德,都让女方忍让了。那是大男子主义。在现代社会,性格的冲突是造成离婚的重要原因。江苏2013年公布的数据,平均每分钟有7对夫妻离婚。我认为,造成现代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多,但年轻夫妇没有接受五伦教育,不懂得做夫妻的要领是重要的原因。男女双方应该明白,性格不合,实际上在婚前都知道了,既然结婚,就说明有心理准备。问题是结婚跟恋爱不同,恋爱时总有一方让着对方,或者说是人在爱河容易原谅对方的缺点。但一旦结婚,情况就不同了,夫妻双方的本来面目都暴露出来了。这时候既然没有假面具,就要考虑真刀真枪的磨合。最近有部电视剧,叫《父母爱情》,写三个不同年龄的后妈如何经营好自己的爱情和家庭的故事。我觉得那个电视剧在诠释夫妇有别这一伦常方面做得很不错。现在的年青夫妻,很多都在走想改造对方,让对方适应自己的路。事实证明,人是很难被改造的,即使抓到监狱关个三年五年,出来后继续犯案者有的是。夫妻之间,既然是利益共同体,就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只要大节无亏,小毛病慢慢改。不习惯慢慢磨合就是了。一心想改造对方,使对方俯首帖耳的想法是愚蠢的。弄不好就鸡飞蛋打。

夫妻有别主要是在家庭责任中的定位和分工不同。夫妻关系,是五伦中的重要内容。《周易》家人卦由外艮内离两卦构成。离卦中间的阴爻六二象征女子正位于内,外卦艮卦的中爻即九五象征男子正位于外。《周易》家人卦的卦象就是我国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分工原则的依据。在家庭中,父母过去被称为严君。因为在这个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中,父母无异于缩微版的地方长官和国家君王。一家之长,必须给全家人做榜样。一家之长的父母分工明确,又能身为表率。则一家之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都会和睦相处,“有其家者也,居于尊位而明于家道,则下莫不化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六亲和睦,交相爱乐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注疏》卷六)“凡物以猛为本者则患在寡恩,以爱为本者则患在寡威。故家人之道尚威严也。家道可终,唯信与威。身得威敬,人亦如之。”(王弼《周易注》)这就是家长必须有威严。特别是过去大家庭上上下下许多人,关系复杂,利益诉求不一。家长如果软弱,则必然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中国古代讲治国平天下,有一条特别的路线图。这就是:“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中国人向来有家国一体的思维定式。欲治其国,关键在能先齐其家。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都治理不好。在自己家里说话做事都不能得大家认同,都不能做到公正公平。如何能摆平千万个家庭中产生的矛盾?一个如果在家中都不能给家庭成员以仁爱的人,还能指望他在管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仁爱之心施及民众?那么在履行家庭义务,掌握治家经验的过程中,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古代中国,男主外,女主内。只是分工有区别,并无地位上的差别。所以古人称之为齐家。什么是齐?就是整齐。绝不是丈夫就一定比妻子高大,或者妻子就一定比丈夫厉害。现代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的原因,现在家庭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每家只有一个小孩。纯粹的全职太太少了。许多家庭的妻子也要工作挣钱。但一夫一妻制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中国文化的家道内涵也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比如“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这样的谚语仍然很有生命力。君不见不少贪官污吏之所以贪赃枉法,就因为其内助不贤。为了敛财,拖夫下水。更多的家庭主人虽然没有被绳之以法。但或者自己不努力,却逼死逼活地要求子女读书做官,出人头地。或者素质低下,吃喝嫖赌,对家庭不负责任,为子女所轻视。有的朝三暮四,视离婚如儿戏。有的夫妻互相仇视,甚至酿出杀妻杀夫的惨案。要之,一句话,就是都不知家道为何物。不知道成立一个家庭,夫妻双方都是需要负责任的。家庭是需要经营的。父母是要给孩子做表率的。《周易·家人卦》的卦辞说:“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又《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乆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乆也。”家庭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周易》用“恒”来界定家庭。关于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有一句俗语,叫“相夫教子”。是理想家庭女人的正确定位。但一个女人在家庭中真正做好相夫教子的工作,也不容易。首先得把夫相好。其次,还要有能力把子教好。自然,自身素质也要提升。否则,自己没有定见,又如何能相夫教子?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广,以圈钱为目的的各类培训铺天盖地。正常的学校教育被冲击了。人人望子成龙,家家盼女成凤。谁也不肯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砸锅卖铁,送孩子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或者送孩子出国读书。教育倒是产业化了。只是给各类培训机构和学校创造了赚钱的机会,而千千万万小孩子则被误导到追名逐利的泥沼之中。许多家长只知要求子女读书,考试取得好成绩,将来升入好学校。其他皆不加关心。因此,这样教出的孩子虽有知识,却无文化。虽有特长,却无道德。即使出国留学,也未必能说成功。比如不久前媒体报道的某家长几乎倾家荡产送孩子出国留学,孩子回国,母亲去机场接机,却被自己的孩子用利器捅死。此类惨剧并不止一次两次地发生。推原其故,是因为父母们恰好忘记了教子中最重要的内容。即教育小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过去有句格言,叫做“教子婴孩,教妇初来”。意思是教育子女要从婴孩时期抓起。导之以正道,则孩子长大了就正;导之以邪,则孩子长大了难免不祸害社会。当然,这些问题的发生,也不能全怪家长,因为时代潮流是无法阻挡的。社会风尚可以迷失人们的视野,分不清利害之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现在的家长们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家道修养。这样才能获得教育子女的正确理念。而正确的教育理念的获得,比没头苍蝇似的跟风学样,要有意义得多。也会规避更大的风险。子女教育的风险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实在是最大的风险。因为生意上失败了,还可以东山再起。子女教育失败了,你基本就没有机会翻身了。浪子回头的事毕竟不具有普遍性。

当尧帝物色接班人时,东西南北四个地方诸侯都一致推荐舜。他们告诉尧帝,说舜这个人,在一个没有主见的父亲和后妈、恶弟之间,能克尽孝道。尧说我需要试试他当家长的能力。于是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赐给他做妻子。然后观察他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后来发现舜治家有法,这才把天下传给他。舜的考试办法就是按照前面所说的由治家而治国的路线图来的。

齐国的晏婴曾概括地描述过理想的社会图景:“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夫治家莫如礼,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为先。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受,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潄裳,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於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东南晏氏重修宗谱》)

文中的“共”字是假借字用法,意思是恭敬。不贰,就是不怀二心。椸枷(yijia)就是衣架。巾栉,就是毛巾和梳子。诸母,通俗的说法就是父亲的姨太太。规范一点的称谓是庶母。因为自己不是正室。所以要自觉避嫌。“诸母不漱裳”意思是庶母身份的女性不要在人前洗丈夫的衣裳。一则因此可能招正室之嫉恨。二则可能让外人误会姨太太不贞。“梱”是“阃”或“壼”字的假借字。指门槛。就是说,女人们聚在一起不谈外面男人们的事情;男人们聚在一起,不谈家内女人们的事情。缨,是古代女性出嫁的标志。这句话意思是说,古代女子出嫁后除非特别大的事情,一般是不能回娘家的。万一已嫁而回娘家的,不能跟娘家兄弟们一块坐,一块吃饭。

晏婴的后人,宋朝词人宰相晏殊在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义方》六条中,也继承了这一男女有别的遗产(说详《晏殊的义方六条》)。

但由于中国人在性问题上表达含蓄。至于为什么必须男女有别,甚至早在2500年前就规定到不能共用卫生洁具毛巾等等细节。千百年来很难看到具体的事例。在元代,有本笔记体书,其中讲了两个男女有别的故事。读来虽然滑稽,却也触目惊心。

元代在富州曾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贩,朝出暮归。家里只有一妻一女。女儿刚16岁,却忽然怀上了身孕。父亲奇怪,问妻子女儿,都说莫名其妙。邻居也说母女绝对没有跟外人来往。父亲困惑得不到解释,便报官。地方政府派法医来私下跟母女分别交流,真相因此大白。原来某晚父母过性生活。16岁的女儿的床正好在父母的床后面不远。情窦初开的少女听到父母的动静,自然有生理反应。适值其母坐马桶小解,稍后女儿也小解。法医判定是父亲的精子和女儿的卵子在马桶这种特殊的地方巧遇所致。

还有一个徐州村民,家贫,替人当兵。家里有一妻一妹。某日哥哥见其妹未嫁先孕,感觉蹊跷。询问妻子和妹子,弄不清原因。该男子便想杀死妻子和妹妹。邻居知道后过来证明这姑嫂两个本分得很。男主人不在家,从无外人来过。后来邻居家的女人慢慢了解才真相大白。原来是某日早晨男主人出门前,跟妻子行夫妻之事。丈夫出门后,大概妻子兴犹未尽,便喊小姑子过来作伴。姑嫂二人在被窝里便模仿起男女之事。男主人的精子意外地进入了小姑子的阴道,巧合地碰上了小姑子的卵子。这就是致孕之由。

这故事见于《至正直记》。前一则故事是孔齐的父亲在富州做地方官期间发生的事情。后一件徐州奇闻是溧阳知州亲口告诉作者的。

夫妻有别,是说丈夫和妻子各有专司。但双方均需恪守子道、父道;母道、妇道;子道、臣道。古代秋胡戏妻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秋胡妻子因丈夫无子道无夫道无臣道而愤然自杀的故事堪称典范:秋胡结婚五天就要赴任前往陈地做官,五年后放假回家省亲。快到家的途中遇到一位美妇人采桑。便下马休息,在桑树下用餐并挑逗采桑妇,说自己有黄金可以给她。用不着那么辛苦劳作。遭到采桑妇的拒绝。回家后发现那个被自己调戏的采桑妇竟然是自己新婚久别的妻子。因此面有惭色。妻子却毫不留情地斥责秋胡为人子不孝(快到家了,不先回家拜见父母,却在路上寻花问柳),为人臣不忠(作为官员,也就是臣子,不恪守道义,为百姓表率,却于行路途中动淫乱之念,就是对君王不忠诚)。所以断然否定其丈夫,自己选择了投河自尽的道路。这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在当时社会制度的框架里没有选择的自由,这是时代的悲剧。撇开时代局限性,我们不得不说,秋胡妻所追求的境界是正确的。夫妻双方互相之间应该忠诚。作为妻子,她在家里忠贞不二,待公婆孝顺,尽到了妇道。但秋胡的为人,却既没有尽到夫道,也没有尽到子道。推而广之,他也没有尽到臣道。

夫妻关系是家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周易系辞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但这种同心必须是正常意义上的同心。也就是说,只能同心积极向上。如果一方道德境界出现问题,另一方要及时规劝提醒。不能同流合污。而应悬崖勒马。汉儒刘向《列女传》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亷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汚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乆行怀思,无他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於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所亡,以就懿徳。若中道而归,何异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总之,幸福的夫妻关系也是磨合出来的。总的原则应该是求大同存小异。要学会包容。永远不要指望按照自己的好恶来改造对方,控制对方。但夫妻之间可以以道义相砥砺。双方都应用行动来彰显对对方的真情,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

(2014年3月23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