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晁宋关系之谜

水浒琐语 作者:常明 著


晁宋关系之谜

梁山泊的第二任领袖晁盖,落草前的身份是保正。王安石变法的政策里有个“保甲法”,规定村民每十户为一保,所谓保正就是村里的头目。过去有句话叫“皇权不下县”,乡村一般由村民自治。到了北宋,在王安石和一些地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乡村中设置了保正之类的名目,但保正并不算国家官员。当时也出现了一些村民管理规范,叫做“乡约”,往往是一些知识分子拟定的,并不是法律,而是民间的公约和道德诉求。保正们把这些乡约当成道德指南和行为准则,他们日常的任务就是保护乡民并和地方官吏打交道,这就要求保正们诚恳地对待邻里,把不伤天害理当成自己做事的底线,否则便没有办法在乡村立足。晁盖长期担任保正,这些特征也被他带进日后的为人处世中。

相比于前任领袖王伦和继任领袖宋江,晁盖的性情无疑要耿直得多。在王伦接待晁盖一行的时候,晁盖看他一团和气,就以为对方有心留他们入伙;在宋江被迎接上山的时候,他听任宋江发号施令,一副不虞有他的样子。金圣叹说晁盖是个性直的人,大概是没什么错误的。这样性直的人,用他担任保正时的行事风格来领导山寨,保留了一些做人的底线而没有限制梁山群雄的自由。晁盖的底线是不滥杀、知感恩。不滥杀在他处置团练黄安和劝说李逵不要在江州闹事等作为中可以看出,知感恩从他坐稳了山寨之主的交椅后即报答宋江和戴宗便可以看出——这两大特点也与晁盖曾做过保正的经历是相吻合的。

和晁盖不同,宋江出身小吏,在职业生涯中,面对的是复杂的官场和人际关系,信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所以即使宋江真诚待人,说话行事之中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一些自利的算计。但和一般的小吏不同,宋江与江湖上的英雄豪杰有非同一般的关系,江湖上的人做了犯法的事落在宋江手里,宋江总能够设法保全,拯救江湖人的性命和颜面,所以人称“及时雨”。有人说宋江的“及时雨”绰号不过是“及时银子”的意思,那真是小觑了宋江和这一班江湖上的好汉。从来说宋江是“仗义疏财”,我们常常只记得“疏财”而忘了“仗义”。其实《水浒》原文说得很清楚,宋江除了“散施棺材、药饵,济人之急,扶人之困”外,也“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只是后面这一点似乎被历来的批评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有句古话:“身在公门内,必定好修行。”宋江的修行也好,与江湖的交往也好,“及时雨”的声名也好,无一不有赖于他的公门身份。只要这一身份不丢,他就有帮助江湖豪杰,获得江湖认可的机会。所以宋江这个人对体制内身份有所执念,心心念念于招安,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他的出身和经历与晁盖正好形成对照,晁盖是百姓的头,宋江是官吏的尾。晁盖重视百姓,更强调“义”,所以把山寨大厅叫做聚义厅;而宋江重视权力,更强调“忠”,所以到了他的时代,聚义厅便被改名为忠义堂。

晁盖和宋江有思维方式上的天然不同,这使得过去有些论者将晁盖与宋江的关系简化为路线之争。但我们在历史上经常看到的,却是以路线名义进行的权力争夺。宋江和晁盖之间的斗争也主要是权力层面的。晁盖被宋江逐渐架空的过程被历来的批评家论说得太多了,这里毋庸赘述,只引金圣叹的一个评论:“宋江之以晁盖之死为利,则固非一日之心矣。”金圣叹不无感慨地说:“宋江弑晁盖之一笔为决不可宥也。”不过,金圣叹也说:“此非谓史文恭之箭,乃真出于宋江之手也;亦非谓宋江明知曾头市之五虎能死晁盖,而坐不救援也。”他恐怕很难料到,他“宋江弑晁盖”的一句话居然被当代的评论家坐实了。有人煞有介事地“考证”花荣就是帮助宋江射杀晁盖的凶手,这个观点本来就像“赵云是女人”一样,是哗众取宠、不值一驳的,但没想到这段时间居然愈传愈广,甚至有人用这个题材写了一本小说来,不容我们不分析一二。

我们援引一个事件为例,即晁盖托梦。宋江擒了索超,次日计议攻城,一连几天下来,城不得破。一天晚间,宋江正伏枕而卧,一阵阴风起来,从门而入,寒飒飒地逼人。宋江抬头看时,只见晁天王欲进不进,叫声:“兄弟,你在这里做什么?”宋江以为晁盖此来必是责备他没给自己报仇又不曾祭奠的,哪知晁盖说:“兄弟不知,我与你心腹弟兄,我今特来救你。如今背上之事发了,只除江南地灵星可免无事。”宋江再问,却被晁盖一推,撒然觉来,知是南柯一梦。

有人认为《水浒传》是“现实主义”作品,所以里面的神话,如九天玄女传授经书、梁山泊群雄受碣文等等都被当成宋江等人自我宣传、故弄玄虚和欺骗群雄的手段。但这是以今度古、不懂小说文化背景的评论。《水浒传》这样的小说产生于传统的话本,里面一定会保留一些神话的内容,这是话本的惯例。例如《三国志平话》里说刘备、曹操、孙权是韩信、彭越、黥布的转世,《武王伐纣平话》说狐狸变成了妲己,所以后来的《三国志演义》中仍然保留了借东风、诸葛亮禳星等具有神话意味的内容,而《封神演义》则干脆写成了神魔故事。《水浒传》里保留的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天书上有三十六人名讳的情节早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就有了。所以我的意见是,只要是作者直叙而不是通过人物之口叙述出来的内容,都应该视为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而不应当求索过深,怀疑它是书中人物捏造的。

具体到晁盖托梦这个情节,由于梦中晁盖准确预言了宋江的百日之灾和安道全的出现,可以确知此梦至少不完全是宋江的思虑凝结,而真是古代作者和读者确信不疑的“梦中显圣”。而且晁盖的一声“兄弟”,亦足以证明两人即使心有芥蒂,也不存在根本性矛盾。所谓宋江置晁盖于死地的观点是完全不能成立的。但晁盖欲进不进,口称“阳气逼人,我不敢近前”。这“阳气”到底指的是令晁盖鬼魂惧怕的,宋江作为生人的气息;还是令晁盖记忆犹新的,宋江平日里颐指气使的霸气,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分析晁、宋二人的言论,可知其中大有玄机。晁盖只是预言了百日之灾和地灵星会出现这两个事实,并不多话。换而言之,纵晁盖不来托梦,宋江也一样会有百日之灾,地灵星也一样会按时到来——因为宋江说出梦语之前,张顺已经举荐了安道全来。也就是说晁盖到阳间走一遭,说了两句无关痛痒的话就走了,而宋江欲多问时,晁盖便顾不得什么“阳气逼人”,上前一推,便把宋江弄醒。说得再直白些,晁盖还真是来指责宋江未报仇和少祭享的。像是警告宋江:“老子在天有灵,你敢亏欠我,就有你好看!”

这样我们就明白,晁盖所不满的不过是些祭享之事而已,这也是宋江不可能暗杀晁盖的又一个原因:晁盖慕虚名,宋江务实权。虚名就是人望,就是“义”;实权就是地位,就是“利”。宋江是曹操性格,不慕虚名而处实祸。晁盖想要的不过是祭一类的待遇,宋江能给,并且给得起。这样看来,宋江即使不除掉晁盖,行使大权也不会受到阻拦。暗杀晁盖,岂非多余?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简单梳理一下晁盖和宋江之间关系的变化。

最开始晁、宋确实拿对方当兄弟,宋江舍命通知晁盖流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诚然,宋江私放晁盖是一种投资,但这种投资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如果宋江不在第一时间通知晁盖而在事后挽救,他所能得到的感恩并不会少,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晁盖只能说明宋江对朋友的真心。如果我们抛开法律和公务人员道德不看——因为那时法律已失去了效力,而公务人员多数是蔡、高、杨、童的党羽爪牙——宋江确实是一个值得交往的好兄弟。但是,正是这个事件,成为晁、宋关系的转折点。此前晁盖、宋江是兄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自从宋江险些赔上性命搭救晁盖一伙,他就成了晁盖必须感激一生的恩人。所以晁盖在宋江面前必须纡尊降贵,而宋江本人,则在为晁盖吃了这般苦头之后对晁盖的礼让心安理得。所以在捉拿黄文炳之役中,梁山人马任由宋江调度。更有甚者,在第四十一回,晁盖还为宋江当过一次卫兵,与戴宗“各执朴刀……拥护着宋江,一齐趱马向前”。救命之恩,自当重报,不过晁盖报恩,既跌了身份又跌了人格。所以宋江产生了这样的印象,晁盖根本不配执掌梁山。

其实宋江刚欲落草梁山之时便有立威梁山之意,所以才有了小李广梁山射雁的一场好戏。吴用赞花荣道:“休言将军比小李广,便是养由基也不及神手!真乃是山寨有幸。”从此吴用倒戈,死心塌地效忠宋江。宋江的立威初见成效。后来听到玄女称他为“星主”,宋江更觉得自己“前生非等闲人也”。就这样,宋江有了必胜的信心,日益不把晁盖放在眼里;与此同时,晁盖也生出了戒心,越来越不能对宋江等闲视之了。两虎交攻的局面似乎已不能避免。

然而,没过多久,宋江发现晁盖对山寨大计其实不感冒,所以在一个并不高明的妥协下,晁盖坐稳了山寨正位,宋江掌握了军政实权。于是,晁盖得到了所有的面子,宋江拿到了所有的里子。表面上双方各取所需,山寨权位分配的问题已经圆满解决了,可事实上架空了晁盖,集团的危机才刚刚显露。

就在宋公明智取无为军,诛杀黄文炳,掌握了山寨的实权后,入云龙公孙胜不失时机地提出亲自下山去接老母,目的正在于吸引宋江眼球,为日后山寨派系分化中的站队做准备。宋江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派戴宗、李逵这样的心腹去请,这无异于宋江本人出面相请。这一请,意义非凡:公孙胜先前入伙是投奔晁盖而来,这一次则是宋江请出山的,此后公孙胜便不再是晁盖集团的人,而是宋江集团的人了。这比吴用的见风使舵好得多——既保住了君子之名,又站对了政治队伍,实在高明得很!

公孙胜的倒戈是一个信号,晁盖越来越没趣,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被兄弟们当回事了。他的面子丢了,所以要想办法把它找回来,于是他想到了出征。

但是彼时,梁山大小事务都掌控在宋江手里,尤其出征一类的事,宋江屡屡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为理由,阻挠晁盖下山建功。可我们后来看到,他自己坐山寨第一把交椅时,便从不讲这样的话。须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山寨的统帅来说,亲自出征是树立威信、巩固地位的最好机会。宋江屡屡用冠冕堂皇的话阻挠晁盖下山,把一切功劳记在自己的头上,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一种故意。所以晁盖要强行争功,非亲自攻打曾头市不可。“宋江苦谏不听,晁盖忿怒”,这“忿怒”不仅是因曾家五虎的挑衅而起,更与晁盖对宋江的暗自猜疑有着莫大关系。

然而晁盖的这一次出征,让他在梁山的地位现了原形。他中箭的时候,只有“三阮、刘唐、白胜五个头领死并将去”。金圣叹批道:“十个人入去,却偏是五个初聚义人死救出来,生死患难之际,令人酸泪迸下。单写初聚义五人死救晁盖,便显出满山人无不心在宋江,而视晁盖如无也。深文曲笔,妙不可言。”这话很是。所以我也不免设想,假使那支箭并非毒箭,晁盖得以不死,带着这样的经历回到梁山,晁、宋之间的关系又当走向何处?

晁盖死后,他的派系便失去了依托,除了两个“变节”的(吴用、公孙胜)依然居于权力核心,阮小七命运好些,其余数人(如阮小二、刘唐甚至林冲、朱贵、杜迁等)以及与晁党关系密切的人(如朱富、李云等)统统厄于宋江之手。

终于,谁也不来托梦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