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心中的求是大先生 作者:王靖岱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竺可桢

竺校长到校后,即大力延揽优秀师资:“决将竭诚尽力,豁然大公,以礼增聘国内专门的学者,以充实本校的教授。”他四处寻觅名师,礼贤下士且任人唯贤,不带成见,包容兼蓄。初到浙大时几次登门聘请马一浮先生便是其中显例。马老当时虽未能到校,却为其最终加盟结下善缘。在抗战播迁中,马老颠沛流离之际致信浙大望予以接纳,竺校长欣然允诺。后马一浮先生随浙大在江西泰和、广西宜山讲学,并为浙大创作了凝聚和升华求是精神的校歌歌词,影响深远。

1944年10月,在贵州湄潭浙江大学举办的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中,竺可桢校长作《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学术报告

竺校长不仅延揽名师,更竭尽全力为教师们安心教学科研提供充分的保障。苏步青教授回忆:“浙大搬迁时,竺校长当然是最忙的人,他要管搬运,管教学,还要奔走各方去要经费。可是有一天,他对我说,‘你的夫人是日本人,此行一路上都要检查盘问,多么不便。我已经替你在浙江省省长朱家骅那里要来一张他亲笔写的手令,规定沿途军警不得检查盘问。’可见他是多么细心。”竺校长春风化雨般的关爱,浸润着学校的广大教师,还有太多像苏步青教授这样的故事。竺校长胸襟开阔、待人真诚、以身作则,受他的感召,各方著名学者陆续聚集到浙大,且能安于其位,待遇差一点也并不计较。虽然时局动荡,学者们生活清苦,但校内学术研究风气淳朴浓厚,教师们都以校为家,兢兢业业,真正做到了竺校长所倡导的“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

吴耕民教授回忆说:“竺先生虽做了大学校长,地位很高,但为人和气,极平民化,故全校教师都叫他竺先生,不叫竺校长。”由此可见,竺校长也是当时教师们心中的大先生。

竺可桢.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M]//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竺可桢.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M]//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一代宗师竺可桢[M]//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一代宗师竺可桢[M]//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