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心中的求是大先生 作者:王靖岱


不求地位之高,不谋报酬之厚,不惮地方的遥远和困苦,凡是吾人分内所应该做的事就得去做。

——竺可桢

竺校长非常重视学生家国情怀的涵养,他勉励大学生要立志做“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的报国人才。竺校长素仰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阳明先生虽为浙江人,而一生事业在江西、广西两省为最大。因缘际会,浙大西迁由江西泰和而入广西宜山,正是蹑着阳明先生的遗踪而来。竺校长在浙大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开学训辞“:处现在外侮深入、国步艰危的时候,阳明先生的伟大处,更应为学者所取法者,尤在他那公忠报国的精神。”正是对浙大学生寄予“做社会的中流砥柱”之厚望,所以竺校长平时对学生们的人品和学业要求都很高,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浙大从泰和迁往宜山的路上,学校指派19名学生护送图书、仪器等行李,途中战乱,学校电嘱绕远改走安全水道,但学生们急于早日将行李运至学校,仍按原定计划进行。后果真遇到险情,2名学生随即跳入江中,游往他处;其余同学为避空袭,也偃船迫岸,弃行李而走。幸好校中有职员及时赶到,才保住了物资。为防微杜渐,竺校长针对这件事在学生集会上语重心长地讲:“此次十九个同学管理五百件行李,事先已知三水危急而贸然前往,是为不智;临危急又各鸟兽散,是为不勇;眼见同学落水而不视其至安全地点,各自分跑,无恻隐之心,是为不仁。此十九人乃你们所公推,是全体学生之样本,十九个学生之不负责,乃是全体学生之大辱,亦是全校教职之奇耻。以后你们得常自省问,若是再逢这种机会,是否能见危授命,能不逃避而身当其冲?”相信聆听了这次生动的训话,全体师生包括现在的我们,对于责任、使命、担当都会有新的领悟。

竺可桢(前排右九)与浙江大学1942届毕业生合影(1942年7月摄于遵义)

“现在救国的责任,已在诸君身上,希望大家能担当起来。”竺校长的谆谆教诲,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也为我们当下浙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不竭精神动力。

竺可桢.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与努力[M]//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竺可桢.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M]//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M]//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竺可桢.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与努力[M]//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