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谈真理

培根随笔集 作者:弗朗西斯·培根 著,莫玉 译



一 谈真理


“什么是真理?”彼拉多[1]曾戏谑地问道,但他没指望能得到答案。

确实,总有人喜欢朝秦暮楚,认定固守信仰就是给身体套上枷锁,所以在行为思想上总是追求极度的自由。虽然这类的哲学家都早已消逝,但他们的观点却在一些巧舌如簧的人身上得到传承,不过这些人的气血终究不如古人那么刚烈。

但假象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寻求真理的过程十分艰辛,也不仅是因为真理会对人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人们有着与生俱来的一种劣根性:嗜假成癖。在希腊晚期的哲学流派中有一个流派[2]的人曾认真地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最终也没弄清楚人们喜欢虚假的根由:如果说诗人弄虚是为了获得欢愉,商人作假是为了谋取利润,那一般人喜欢虚假就仅仅是因为喜爱虚假这件事了。我也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也许真理就像磊落的天光,如果要使所有假面舞会、化妆演出和胜利庆典显得典雅堂皇,还是在烛光下进行的效果更好一些。真理也许就像一颗珍珠,只有在日光的映照下才能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但却远不如在烛光下大放异彩的钻石、红玉。真实中掺上一点虚假,总是能增添不少乐趣。倘若将那些虚幻的印象、媚悦的憧憬、错误的估价、自欺欺人的幻想等东西,从人的头脑里除去,那么剩下的就只是一个贫乏干瘪的头脑,忧郁、恶意充斥其中,连自己都会觉得厌恶,对此恐怕无可置疑吧?有先哲因为诗歌满足了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尖刻地称诗歌为“魔鬼之酒”[3],其实诗歌不过是虚假的影子而已。然而有害的并不是在脑海中转瞬即逝的错觉,而是上文所说的深入人心、牢牢占据人心的假象。

尽管这些东西在人们堕落的思想感情深处扎下根,但只接受自身仲裁的真理却教导人们:要像向异性求爱求婚那样,去追求真理;要像和爱人相亲相依那样,去认识真理;要想用真理尽兴尽欢,那就要相信真理,这才是人性的至善至福。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那几日,最先被创造出来的是感性之光,最后被创造出来的是理性之光;然后,以圣灵启示众生,就成了他安息日的工作。起初,他让光明在万物混沌的表面呈现,继而又让光明在人们的面庞呈现,如今他仍然在向他的选民[4]的脸庞喷射光明。有一位诗人[5]为其流派增光不少,使得其流派毫不逊色于其他流派,他曾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伫立于岸边,遥望舰船在海面上颠簸,是一大乐事,踞守在城堡,从窗口俯视两军将士在地面鏖战,也是一大乐事;但任何快乐在登临真理的巅峰(一座雄视万象、风清气朗的高峰)、一眼尽览下面谷中的谬误、彷徨、迷雾和风雨的那种快乐面前,都会黯然失色。”但必须要以悲天悯人之心来俯瞰,千万不要有顾盼自雄的姿态。当然,如若人心能随仁爱而动,随天意而行,绕真理之轴而转,那人间就成了天堂。

从神学和哲学的真理转而说起为人处世的真诚,即使那些并不信奉真理的人也不能否认,做事光明磊落才是人性的荣光,弄虚作假就好像往金币和银币中掺入合金,虽然能扩大金银的流通,却贬损了金银的价值。这些曲里拐弯的做法就像蛇行,蛇没有能用来行走的脚,只靠肚腹爬行,显得十分卑贱。人如果被发现有阳奉阴违、背信弃义的行为,那可是无以复加的奇耻大辱;在探讨谎言为何可耻可恶时,蒙田[6]曾十分精辟地说道:“仔细想来,说人说谎就等于说他蔑视上帝但惧怕凡人,只因谎言直面上帝而逃避凡人。”有人预言:基督再次降临人世时,他将很难再遇见诚信。因此,谎言就成为了呼唤上帝前来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这可真是对虚伪和背信的劣迹最为高明的描述了。

(1625年作。)

【注释】

[1]彼拉多,全名本丢·彼拉多(?—41),公元26年—公元36年担任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执政官。他曾多次审问耶稣,但他刚开始其实并不认为耶稣犯了什么罪,因此才在审问耶稣时以迷惘的口吻,问出了这样一句看似戏言的话。

[2]怀疑论,由皮浪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

[3]圣哲罗姆曾说“诗乃魔鬼之食”,圣哲圣奥古斯丁则认为“诗乃谬误之酒”。

[4]上帝的选民原指以色列人,后指信奉上帝的民众。

[5]指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前95—前55),此处引自《物性论》第2卷。

[6]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散文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