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的耕耘 无私的奉献
犁 帆
人们常常赞叹一些名人成功路途的坎坷,的确,这些经历是值得钦佩、颂扬的,然而,生活中也有的人平平凡凡、简简单单、辛辛苦苦地操劳一生,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毅力,也许并不亚于前者,我认为这种人同样是值得欣佩的。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我们团校的平凡的人——一位与馒头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人——薛宝林老师傅。
“咱们团校食堂的馒头蒸得真棒!”校内的人都这么说。
“你们团校的馒头吃起来像面包。”外单位来用餐的这样评价。
更有甚者,有的外地的单位到团校开会,还特意把厨师带来学上几天蒸馒头。
一天,我怀着几分好奇,叩开了薛师傅的家门。
薛师傅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但却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老人热情地让我进去坐在沙发上。我说了来意,老人笑了,他说:“这没什么好谈的,也没什么神秘的,掌握好基本要领就行了,主要是要勤,不能图省事。”
交谈中我得知,老人今年已74岁高龄了,老伴和他同岁,有两个女儿。解放前他只念过3年书,13岁就到前门西珠市口一家小饭馆当了学徒,一干就是十多年。 1949年7月他到团校参加了工作,当时团校还在良乡。 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少年来,他一直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到今年7月,他已经为团校的炊事工作奋斗了整整40个春秋。
老人不无感慨地说:我蒸了一辈子馒头,以前我常住在食堂,大概有十三四年。那时全是手工,费时费力;现在是机器,省工省力,但是如果不尽心,图省事,馒头还是蒸不好的。蒸馒头的关键是掌握好发面、放碱、饧面这几点。只要能让大家吃上可口的馒头,我能多带出几个徒弟,我就心满意足了。
老伴在旁插话说:“他一门心思在食堂,每天从家里到食堂,从食堂到家里。 83年退休了,可还是跟以前一样,跟年轻人一起干,就是闲不住。”
老人的生活安排得很有规律,他没有别的嗜好,有空就看看书或电视。老人的家庭是幸福和睦的。他十分感谢团校领导对他的关怀。
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薛师傅还要到食堂去,我先告辞了,然而我的内心早已充满了难以言语的情感。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这诗句在我眼前似乎变成了一幅现实的、光彩的、感人至深的画面,使我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忘怀……
■(原发表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1989年第6期。犁帆为申东臣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