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人才培养无捷径可走,就像别人无法替你睡觉一样

到处逢人说故乡 作者:许石林 著


文化人才培养无捷径可走,就像别人无法替你睡觉一样

【说文解字】:涔。

涔:渍也。——《说文》

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鳝鲔。——《淮南子·氾论训》

路上的积水,如:牛蹄之涔,无尺之鲤。——《淮南子·俶真训》

又如:涔蹄(积水的蹄迹)。

【今日作文用例】——

经济、科技应该大力引进人才,就是放手去专门掐全宇宙的尖儿都可以。

唯独文化人才,必须自己培养,一点捷径走不得,它像瞌睡一样,必须从自己眼里过,别人无法替你睡觉。自欺欺人想投机取巧,想借助药物等手段,非养生强体之法。

现在,各地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急功近利,总想通过各种优待诱惑,将外地的文化人才引进本地,一是能充门面,二是指望快速出成绩。

想通过引进外地文化人才、名家以充实文化人才先天欠缺的地区,迷信钱可以买来外地文化名家,是“大跨步”思维。这种思想一冲动,于是轻贱本地文化人才的培养就成为必然,即便是本地有真正的文化人才,也是视若无睹的,或者说不是不认识,是不接受、不容忍。

李白有两句诗,非常令人悲怆:“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用《颜氏家训·慕贤》中的话可以解释:“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

颜之推的话说得够详尽的了,可见这种毛病古来有之。“铄金玷玉,向不乏彼谗人;沉垢索瘢,尤求多于佳士。”本地人才即使偶尔获得一点小恩赐,也是“颠蹶之请,望拜之谒,虽得则薄矣”。

贵远贱近,对外面的,慷慨无极,结与国之欢心,高接远迎,卑辞恭貌以博灿笑。对本地人才千般计较、百般不放心,偶有施舍,必先折辱,球长毛短,不厌其烦地查证考索,质疑吹求,锱铢必较。想起明仁宗故事:洪熙元年(1425),上闻淮、徐、山东民多乏食,召杨士奇等草诏免夏税。士奇曰:“可令户、工二部与闻。”上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卿等姑勿言,速遣使赍行。”左右言:“地方千余里,宜有分别。”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尺寸较量耶?”

老百姓都知道:肉烂在锅里——没有糟践。对待本地人才,恤宁过厚,而不与尺寸较量,是同一个意思。

再说,用你的脚后跟想想:既已功成名就的文化名家,在其得志的原生地,人家既得志,就不愿来。而失意者,如唐人所言:“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尽管潜力大,其品相必然入不了你的眼。因为你必是“长安重桃李”,不把不得志者当人才。

文化名家人才如果是你盼望的文化高峰的话,高峰自有其造山运动的形成条件和过程,都什么年代了,还做梦能有一座座飞来峰?

其实,放眼望去,外地的文化人才像名木佳卉一样,如今也不多了。因此,掌握人才引进权力的,不要放纵自己贵远贱近的毛病,否则,引进的必难如你所愿。

而真正有实力、有名气的名家人才,你人傻钱多给人家越好的优待,人家内心说不好越对你不屑,你能给多少?再多,他们也不觉得多。古语云:“涔蹄之水,安能展神龙!”

2020年8月9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