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南古镇旧曾谙

行至云起时 作者:郎净 著


江南古镇旧曾谙

正当春日,江南的核心地带,翠绿的杭嘉湖平原上,沟河交错,水港相通。太湖如镜、运河如练。绸缪如网的春水边,点缀着许多美好的古镇。酒旗迎风、市肆如织,千百船只穿越万家烟火。这是一片中国最美好的土地,也是一片中国人最心驰神往的土地。

说到江南古镇,可以先分开来说一下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江南”与“市镇”。

首先是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么美好的地方,到底指的是哪一个区域?其实对于“江南”的界定,每个时期都不太一样。我们主要聚焦于明清,来看一看江南的范围。周振鹤先生在《释江南》中对江南核心区域有一个界定,主要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太湖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与太仓直隶州的全部,以及镇江府的大部和杭州府的余杭、海宁县,以杭嘉湖平原为中心。江南之重中之重即杭嘉湖平原,所以,我们所说的江南古镇,主要是集中在杭嘉湖平原一带。

接下来说说什么是市镇。市是由农村交换剩余产品而形成的不定期集市演变而来的,后来慢慢固定拥有常住居民和店铺,而镇是在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比市更高一级、介于城乡间的商业中心。所以,江南的古镇,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中国集市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之后几经波折,最迟到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全国大多数省区已经陆续形成一个运作自如的农村集市网,形成全国性商品流通网络体系。而明清,正是江南市镇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明代的长江三角洲,到处是如珍珠般散落的市镇,而这些珍珠,是被如网的水系连缀在一起的。

“小桥流水人家”“春水碧于天,画船听水眠”,说起江南古镇,很多人会生起如诗如画的联想,确实,江南古镇最打动人心的是水、市、桥、人家,所以,我就想用这些关键词,贯联起对于江南古镇的讲述。

首先是“水”,江南是柔婉的、优美的,她具备的是水一般的气质。

李伯重先生对江南八府一州的水系有过一个整体的勾勒:“这八府一州在地理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同属一个水系——太湖水系,因而在自然与经济方面,内部联系极为紧密。太湖水系,古有三江五湖之称。实际上,严格地说,应当是一河二溪三江五湖。一河,即江南运河,北起镇江,南抵杭州,纵贯江南平原中心地域,是京杭大运河的南段。二溪,即太湖水系的上流和水源,在西北是荆溪,西南是苕溪。……荆溪、苕溪两水系,把太湖西部的宁、镇、常、湖、杭五府,与东部苏、松、嘉三府联系了起来。……一般都认为三江是介于长江与钱塘江之间、位于太湖东面的入海河流。这些河流情况变化很大,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只有黄浦江成为太湖东部的主要河流和太湖水出海的主干。当然,中小河流仍然很多,形成了著名的江南平原水网,把太湖以东苏、松、嘉三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太湖上纳二溪之水,下通三江出海,形成了太湖水系的中心。太湖水系的主要河流,都是东西流向。但江南运河则纵贯南北,将东流各河连贯起来,使江南水网更为完备。另外,应天(江宁)府的大部分地区本不属于太湖水系,但通过人工开挖的胥溪,亦与江南水网相接。说明这八府一州确实是一个由太湖水系紧密联结的整体。”

所以,我有一个美好的遐想,现在的我们,是否可以开辟出江南水系游历的路线,打通分布于杭嘉湖平原的各个古镇游历的路线,其主体应为太湖和京杭大运河,利用运河水道,利用已有的航线,将杭州、苏州、嘉兴、湖州之游历沟通起来,连接各个古镇,设计多种水路游历路线。另外,对江南之水,应该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不仅有李伯重先生提及的一河二溪三江五湖的主脉络,江南之水,还应该包括遍布各地的河、湖、潭、溪、泉、井、池、沟,由水系延伸的湿地地貌,也应该一并纳入江南之水系地图,我们知道杭州有著名的西溪湿地,其实还有位于湖州的下渚湖湿地,以及位于塘栖的丁山湖湿地,都是很好的湿地地貌,它们都是和附近的古镇遥相呼应的,例如丁山湖是挨着塘栖镇的,而下渚湖湿地则地近新市镇。这样——民众的游历,就不会只限于一两个镇的选择;民众心目中的江南,也因水而连成了整体;而江南的文化气质,也因各种形态的水而展示出来。

我们沿着水路,可以经行哪些市镇呢?这也就涉及我要说的第二个关键词“市”。

其实,我们现在旅游的一些热点古镇,例如“周庄”“西塘”,未必是明清江南时期最热闹繁华的市镇。江南市镇到清中后期大约有1293个,我们如果按照人口进行界定,可以把江南市镇分为如下等级:1.人口超万户;2.居民在千户以上;3.部分市镇的人口规模只有十几户至数十户。其中明清时期居民超万户的镇主要分布在苏州(包括太仓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府:其中有盛泽镇、震泽镇、罗店镇、朱泾镇、法华镇、濮院镇、王店镇、王江泾镇、南浔镇、乌青镇、菱湖镇、双林镇、新市镇、新塍镇、唯亭镇、硖石镇、长安镇、塘栖镇等等。其中例如乌青镇、南浔镇是当下江南旅游的热点,塘栖镇也是旅游的后起之秀,但是其他古镇对现代热爱古镇游的人来说,好像就有点面生了。回到我们之前说的什么是市镇,大家大概会有些明白了,真正的江南古镇是重要的商业聚落,而且具有特定的专业功能,是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的,而不仅仅是景色优美、休闲娱乐之处。

学界关于专业化市镇,已经有很深入的研究。刘石吉、樊树志等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认为江南市镇兼具一般性商业聚落和特定专业市镇的特点。刘石吉认为江南市镇分为丝业、丝织业、棉业、棉织业、米业等专业市镇;而樊树志先生更是将江南之专业化市镇细化,认为江南市镇中数量最多的是丝绸业、棉布业、粮食业市镇,除此而外还有盐业市镇、榨油业市镇、笔业市镇、冶业市镇、窑业市镇、渔业市镇、编织业市镇、竹木山货业市镇、刺绣业市镇、烟叶业市镇、制车业市镇、造船业市镇、海业市镇等等。

应该来说,每个古镇都兼具上述的一些经济格局,并各有特色,例如:丝业市镇以南浔镇、乌青镇、菱湖镇、震泽镇为代表;绸业市镇以濮院镇、盛泽镇、双林镇、王江泾镇为代表;棉业市镇以新泾镇、鹤王市、七宝镇为代表。布业市镇以南翔镇、罗店镇、朱家角镇、鹤王市、七宝镇为代表;粮食业市镇可以枫桥市、平望镇、长安镇、临平镇、硖石镇为代表。

所以,我们现在只是以旅游的眼光来看待江南古镇,而其实江南古镇,它长久以来,承载的是重要的经济功能。很多游客可能并不知道,在明清,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通过丝-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的欧洲,江南丝织业的工艺水平也领先于欧洲。这是不是很让人骄傲的事情啊?所以,我们在旅游的时候,不妨去了解一下,接下来邂逅的这个古镇是怎样的经济格局,顺便也买一下当地的物产。

沿着水路,来到了许多江南古镇,有水的地方,一定要有桥,我们会被江南无尽之桥吸引。说到桥,就想先说说一般江南古镇的建筑格局。每个去古镇游玩的人,可能都会发现古镇的核心地带总是沿着水延伸的,水边一般会是廊檐建筑,靠河是酒肆商店,里面是人家。沿河望去,是绵延不尽的桥。

确实,江南古镇的建筑格局就是这样,它们一般有三类:一河二街型市镇、丁字型市镇、十字港型市镇。小型市镇一般是一河二街,中大型市镇一般是丁字形甚至是十字港型市镇。

说到市镇的建筑格局和桥,我们以杭州市临平区的塘栖古镇为例,塘栖镇位于杭嘉湖平原南部,就在京杭大运河主干道边,是京杭大运河申遗中的重点古镇。大运河在镇中心和市河相交,也就形成了丁字形市镇。运河北岸是水北大街,南岸诸街,以及市河两岸东市街、西市街,有桥梁相连,构成塘栖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运河南面街道为主要商业区,正因为临河大抵是廊檐建筑,所以有一句俗语叫作:“塘栖街上落雨,淋(轮)不着。”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概括:“过街楼、美人靠、风火墙、囥煞房。”过街楼指的就是廊檐建筑,其街道大多有重檐(廊檐),可以遮蔽风雨,下面是长廊走道,上面是过街楼。走道边是临河的美人靠(米床),美人靠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建筑构件。行路人累了,大可以坐下,在美人靠上看看水、看看桥、看看过往的船只。当然,塘栖是重要的米粮业市镇,明清时候米粮从湖广江淮通过长江、运河南下,会经过塘栖,运往杭州,附近所产的米粮也会到此集散,地方政府在塘栖建仓储粮,镇上也开满了米粮店。所以优美的美人靠另有一俗称,叫作“米床”,运粮船只停靠河边,美人靠上会暂时搬卸粮食,美人靠也就摇身一变,变成米床了。从美人靠与米床的有趣变身,我们也可以发现江南就是这么一个雅俗共赏、雅俗兼备的地方。

至于风火墙,江南古镇一般是高墙窄巷小弄堂,以徽派建筑为主。塘栖镇的房屋是纵深型的,外面一般是商肆,看不出端倪。深宅大院建于店铺之后,进去以后才发现别有洞天,一般都有若干进,每进有各自墙门、厅房、正房、退堂。东西侧为厢房,厅屋前后为天井。有些深宅还建有僻弄,每进都有侧门与之相通。建筑之内会有弄,建筑与建筑之间更有悠长的弄堂。所以也被称为囥煞房。无数人家就隐于这里弄之间。而走出弄堂,就能看见美人靠和河,看见河面的桥。塘栖甚至号称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三十六爿半桥”。

每条弄堂,都有自己的名字“郁家弄、沈家弄、太史第弄、油车弄、水沟弄、张百步弄、酱园弄、梅家土斗弄、印刷厂弄……”加上这些名字,每一条弄堂就和人家、和过往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说到弄堂——塘栖镇比较窄的弄堂仅仅只有0.8米,比较宽的呢就有将近3米的;比较短的只有50米,比较长的有100多米。可见人家与建筑的规模高下了。所以,当走在幽深的弄堂里面,前面有女子撑一把油纸伞,弄堂有明有暗,光线是隐隐绰绰的,隐约勾勒出远处女子走路的娉婷形态,就会让人生出无限的遐想。而无数江南的大家族与江南美好的闺秀,也都隐于这样的弄堂之中。所以,待在江南古镇里,会觉得所有的人家和弄堂都是深深远远繁繁复复的,似乎要引人往更为幽深繁复的过往岁月中去。

接下来说说桥。每座江南的桥都不仅只是风景,其实它们是沟通水、沟通人家、沟通岁月的江南之血脉,它们自身,也都是一个长长久久的故事。

一般人心目中,想到江南的桥,都是“小桥流水”,其实江南市镇有规模非常大的桥,主要也是因为它们跨越的河面较宽,需要沟通的地域也较为重要。现存京杭运河上唯一一座七孔长桥是通济桥,一名广济长桥、碧天长桥。它就位于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塘栖镇。这座桥一定会颠覆你对江南古镇“桥”的想象。因为它全长有83米,宽大约6.1米,高13米,两端有169个台阶,中间最大的石拱跨度为15.6米。北南各有3个对应的石拱,跨度分别为11.8米、8米、5.4米。是不是很有规模啊?它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在明清时一桥沟通两府。水北属湖州府德清县,水南为杭州府仁和县。这座桥是明代建造的,游客一定会惊叹,明代时竟然能造出这么气势恢宏的七孔长桥!

碧天长桥是沟通湖州、杭州的血脉,不论其在经济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单论其建造和维护的过程,就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最早的桥,不知何时修成,早就已经倾圮,而两岸民众苦于交通,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盼望着桥能造起来,但是造桥是太大的一笔费用,普通的百姓根本无法筹得。就有一个鄞县来的商人叫作陈守清,发愿造桥。他剪发为僧,奔走四方募金。后来他直走长安,曳数丈银铛,高呼燕市。他募金造桥的声音甚至惊动了深宫。于是太皇周后和明孝宗都遣官赐钱。大小臣工,也都捐了钱。陈守清一边募钱,一边将钱邮至杭州,等他回归的时候,桥已经造好了。《塘栖镇志》中这是多么传奇的故事啊,虽然有人考证下来认为此事存疑,但我们能相信的是,江南的任何一座桥能修建成功,后面一定有感人的故事、有不懈的坚持者。这座桥造好对塘栖镇的后来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光绪年间的《塘栖镇志》一语以概之:“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