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地回声

生命壮歌——从知青到小麦育种专家、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作者:黄自强


大地回声

裘志新同志病逝,引发了社会各界很大反响,彰显了人民群众崇尚英模,学习英模,呼唤英模,争当英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接力赓续的时代强音。

2021年12月22日,中共宁夏同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石岱代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专程赴永宁裘志新家中悼唁;中共中央宣传部也来电表示慰问,给了家属和当年支宁的杭州知青极大的慰藉。

有关媒体更是适时做了大量图文并茂的宣传报道。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在裘志新病逝后,调整了正常播出的节目,在黄金时段,重新播放了他的先进事迹。

2021年12月22日,银川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纸质媒体刊发:“裘志新走了,但他的精神撒播在宁夏大地上”的悼文。

同日,《网易新闻》发文:“缅怀,全国最美奋斗者、小麦育种专家裘志新逝世”。《宁夏新闻网》刊文:“痛悼!宁夏小麦育种专家裘志新逝世”。《宁夏深度》发文:“南有袁隆平,北有裘志新,扎根宁夏56载的裘老逝世”。

12月23日,《杭十新闻》发文:“这位在宁夏干了56年的 ‘杭州农民’去世了,他曾和袁隆平一起获评全国最美奋斗者”。

12月24日,《杭州日报》发文:“一生只为良种来”。

12月25日,《杭十新闻》又发文:“40年前的良种小麦是怎么育成的?与裘志新一起搞研发的前同事告诉了我们这些细节……”

12月26日,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发文:“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杭州知青裘志新在滚滚麦浪中永生”。

12月27日,《凤凰网浙江教育》发文:“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2月28日,《杭州日报》再次发文:“裘志新事迹在杭州引起强烈反响——裘老走了,但每个种粮人都会记得他”。

同日,《科技日报》发文:“一生只为育种痴狂,麦浪滚滚,他却永远缺席了”和“他一生诠释了两种精神”。《宁夏学习平台》发文:“他长眠在第二故乡,遥望滚滚麦浪一追忆小麦育种专家、宁夏永宁县育种繁殖所原所长裘志新”。

……

尤令人动容的是裘志新母校一杭州六中的学生们,获悉学长裘志新的先进事迹与噩耗后,犹如爆炸了一枚精神原子弹,给大家极大的震撼。学校开展了“学习裘志新,争做奋斗者”活动,宛如冬日里一股暖流,温暖了全体师生的心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是有形的正能量教育。为将这一学习活动开展得更为生动有效,学校特意邀请裘志新当年同学,浙江大学法学硕士、浙江科技学院教授、曾荣获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的唐思鲁与杭六中退休教师赵国权和柴惠尔回校给师生们讲述裘志新的故事,办了裘志新事迹专栏。师生们一致表示,要将裘志新事迹作为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下去,让宁春4号在杭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少同学来到裘志新当年上学时的教室所在地(当年的教室已拆除新建)瞻仰,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杭州六中是值得点赞的,他们当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宁夏、为民族、为国家造就了一位矢志不移造福黎民的国内外知名小麦育种专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当年的校领导敢冒政治风险,在裘志新临行宁夏前破例解决了他申请三年未果的入团问题,拓展了其今后成长的政治空间。今天,他们依然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终极目标,给年轻学子树立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奋斗者榜样,为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灵魂洗礼课,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新时代教育制度改革做了表率,树立了标杆。其理念和做法同样值得赞誉。往往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教育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除主流媒体外,各界人士还自发在自媒体或博客上纷纷发表悼唁或缅怀诗文。

与裘志新共事十年,一起育成宁春4号,后为解决夫妻分居而调至杭州农科部门的徐培培在《杭宁知青》微信平台上发文:“裘志新四十年如一日对宁春4号提纯复壮和推广,向广大麦农供应原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把良种作用发挥到极致,一般人很难做到。他低调做人,不求名利,生活简朴,住房也十分简陋,娶一个宁夏媳妇,安心扎根永宁,心灵纯粹高尚,在世风衰微、杂议纷乱的社会转型期,鲜有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1965年支宁杭州知青的带队老师、已八十五岁高龄的陈维新同志感慨万千地写道:“难忘那趟载着裘志新的西行专列,裘志新有幸到了永宁,永宁有幸来了裘志新。裘志新啊!永远铭记着您!”

原杭州支宁知青、浙江出版集团原副总裁杨仁山悼唁裘志新诗:

志新求志天地新,

一粒良种付平生。

浪迹天涯心路宽,

广阔天地献苍生。

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波于12月22日发长诗悼念:

咣当,

咣当,

一辆西行的列车,

开出了天堂般的余杭。

一个刚满18岁的青年,

告别了自己的家乡。

你来了,

提着那只旧皮箱。

你来了,

操着一口南方腔。

那是个热血的年代,

人人都激情昂扬。

你怀揣一颗红心,

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西湖边长大的嘎子,

第一次见到了红高粱。

谁也没想到,

你爱上了这个穷地方。

谁也没想到,

你爱上了这里的姑娘。

回城的风刮得很紧,

吹进了知青的土坯房。

他回他的城,

永宁成了你永远的第二故乡。

你爱这里的黄河,

你爱这里的村庄。

你爱这里的土地,

你爱这里的阳光。

谁也没想到,

你爱上育种这一行。

谁也没想到,

你求知的欲望是那么强。

专业素养不够,

你到处寻访专家、师长。

实践出真知,

黄土地是你最好的课堂。

有了好种子,

才能多打粮。

追梦的步伐,

总是那么匆匆忙忙。

你视种子为生命,

睡不好也吃不香。

日赶麻雀夜防鼠,

旱了,佝偻着身躯担水灌秧,

涝了,不顾病体跳入泥汤将积水排光,

还开创“剪颖授粉”新方,

精选籽粒单收单打,

你就是种子的亲爹亲娘。

你不离不弃,

麦地里写满爱的华章。

功夫不负有心人,

宁春4号迎来了曙光。

人们奔走相告,

喜讯翻越了高山大江。

种子会飞,

像长了翅膀,

飞过内蒙、甘肃,

穿越青海、新疆…

种子像风又像云,

飘向异国他乡。

金发碧眼的老外们,

尝着大列巴的甜香。

你走了,

走得有些匆忙。

你走了,

带着泥土的芳香。

你走了,

留下种子的力量,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遍及北国南疆。

放眼看吧,

看黄河长江,

看滚滚麦浪,

满目金黄,

炊烟中飘来白面馍馍的芳香,

这是你留给黄土地永久的念想!

裘志新走了,他一生勇毅奋进高情远致的脚步,诠释了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人人难以回避,须用一生来诠释的生命之问!送别裘志新的当睌,我辗转难眠,写下了《送志新》:

日日耕耘志不休,

夜夜心系苍生痛。

炎炎烈日何所惧,

漫漫长途终圆梦。

缕缕青烟绘长空,

滴滴殇泪凝彩虹。

粒粒良种慰忠魂,

岁岁农人念裘翁。

一位终身在黄土地耕耘的老人病逝,引来如此长时间、广角度、多阶层的社会关注,是宁夏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裘志新逝后三七那天上午,我专程去位于银川市南郊的裘志新墓地祭奠。这天,天气阴沉,雾霾弥漫大地,空气中充斥着沙尘,公墓内人迹稀少,像火车座椅排列的墓群更显苍凉,给人一派萧瑟、沉寂、凝重、憋屈之感。由于他葬在平民公墓,设施简陋,没有明显的分区标识,我转了好一会也没找见,后在工作人员陪同下七转八拐才到达。墓系双穴,黑色墓碑左侧写着慈父裘志新之墓,另一半是留给岁月缱绻的贤妻。生未常衾死同穴,是裘志新梦寐以求的。

本是民来归民去。裘志新的后事办得与其生前作风一样,低调、俭朴、无一丝奢华之感。以他的社会贡献度和声誉,本可以安葬在名人墓园,不仅墓地大,装饰标准高,价格优惠,且能流芳后世,也彰显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但他早已选择了最普通的平民公墓,与百姓葬在一起。一个双穴墓占地约2平方米,装饰标准与四周墓地毫无二致,充分展示了他一生的价值取向,也为他壮美的生命之歌谱上了最后一个音符。这就是裘志新!

麦翁已去,世上再无裘志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