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向往金顶山

风流草 作者:喻莉娟 著


向往金顶山

这次到遵义,一上的士,年轻的驾驶员就问我:“来过遵义没有?”我说:“来过?我是大半个遵义人呢。”

我虽然在贵阳出生,却是在遵义的一个小县里长大。那时候到遵义一趟,就是我们时常拿来炫耀的事情。那时遵义地区文艺调演、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篮球赛,我都是要来充数的。虽然拿不到什么好名次,算不上什么台柱子,但最高兴的却是能到很多有名的地方瞻仰、参观,回到县里那是非常的荣耀。遵义会址、红军山、娄山关,我都去了好多次。

后来我回到贵阳读大学,我也没有少来遵义。自认为遵义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都了解;哪家的羊肉粉、豆花面好吃,哪家的鸡蛋糕香脆没有不了解的。

驾驶员说:“既然是这样,那你就去 ‘金、大、海’耍嘛?”

“‘金、大、海’是哪样嘛,你啷个晓得我就没去过?”我故意用遵义话和他讲,显得亲热,“好多年没来遵义了,遵义都变得认不到了!”

“金、大、海是我们红花岗区新开的一条旅游线,就是金顶山、大板水、海龙囤。你去走一趟就知道了。”

巧得很,这次,会议就安排要去金顶山。可惜天公不作美,开会的那两天,天天下雨。眼看计划要泡汤。但最后组织会议的遵义朋友们决定,下雨也按计划执行,哪怕就是在山脚走一圈,我们也要“到此一游”。

听了这个决定,我是最高兴的了。因为这个金顶山我是多少次与它擦肩而过,早在中学时,到遵义参加运动会,老师就说带我们去那里玩,结果,说那里还有好一段路没有通车,不安全,也就没去成。后来我先生在遵义海龙坝教育学院教书,我自然常到那里。海龙坝出去不远就是金顶山,教育学院的年轻老师,经常约着去玩金顶山。他们也经常约我一起游山玩水,不巧的是他们去金顶山的时候我又不在,有一次他们是专门陪我去玩金顶山,走到半路遇大雨,又只好打道回府。

因而,这次去金顶山,对我来说,其重要性,是了还夙愿的问题,难道我与金顶山就这样无缘?不作美的天公,却着实好像要作一次美,我们的车出发后,天却晴了。因此一路上大家是笑声不断。而我看着海龙坝熟悉的路,路边的山水依旧,草木是那样的亲切。想到以前我先生每次周末到贵阳看我,常常是我送他上返回遵义的火车,却上了车就不愿下去,又一直送到了海龙坝。那时到了遵义,往往早已没有到海龙坝的公交车,我们就走路回到海龙坝教育学院,十多公里的路,我们却觉得太短,每次都觉得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回想起来,十分怀念那段日子。因之而又增加了对金顶山的向往之情。

谁知车到金顶山脚下,天却又下起了小雨,黄泥路就像浇上一层油,车轮打滑,七八个农民一辆辆推,才把我们的几辆车推上金顶山门脚下的坝子上。一下车,接到领队传来的消息:下雨路滑,原来准备爬到金顶吃斋饭再返回的安排有所改变,现在只走到第二个庙,给大家两个小时的时间,十二点上车到金顶镇上吃饭。本来我们一帮年轻人都希望爬上金顶,只要多给我们两个小时就行。但也只能听从安排了。就抓住机会认识了解这个多次与我擦肩而过的金顶山罢。

金顶山,佛家文化圣地,山上有8个庙宇,14道景观,号称“小峨嵋”。贵州、四川、湖南等地的人常来烧香拜佛。每年的六、七月,金顶山上有“万灯朝圣”的现象,当地老百姓有很多的传说,当然那只是传说,其实是这里产磷,到六、七月,由于大自然各方面的原因,山上荧光闪闪,有如万盏灯火,故而有“万灯朝圣之地”之美称。登临金顶山,四面郁郁葱葱,万山来朝。这时候有遵义朋友在给大家指点:那边就是海龙囤,那边就是大板水,放眼望去,都在视野之中。难怪这里有:“拱海龙屯之磅礴永安斯土,援大板水之天然长富未来”之联。

我迈步向前,超过了一个又一个人,走在了最前面。我觉得个人在前,没有打扰,才能感受这佛门圣地之静,山清水秀之美。正如徐志摩所说“‘单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现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 (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我静静地在山里走着,感受着这里的灵性。

突然抬头看到一个殿——灵宫殿,虽不大,看上去却很有灵气。它上面的一副对联,“松声竹声钟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虽是对“风声雨声读书声”名联的套用,可用在这里,其情其景都是好的,融入这里的一切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继续向前,是一个还在修建的寺庙——招财庙,一高排石梯之顶有一横一纵两栋木房,另一边还在修屋基,有两个出家人在那里忙。当我走近问他们才知道,他们接到通知,说是今天有很多贵客要来,他们正准备茶水。我告诉他们,贵客因天气不好,只走到山下的那两个庙就不来了,我是他们当中的最前面的一个,他们邀我进寺里小坐,听到今天贵客不来了,他们显得很遗憾。其中一个中年尼姑,她围着围腰,戴着袖套,正在忙着。旁边的一个人向我介绍说:这个庙是她一手新建的,以前就只有这横的一栋,纵的这一栋是从外面买来的,才把它装好。我便问那个尼姑这里的具体情况,她说这里以前是道教后来改为佛教,多年不修,已经很破了,现在是众僧集资,花了一万多块钱买的这个旧房子来装的,现在看起来有点样子了,还要慢慢来。并介绍说她在安顺出家,法号禅伦丈。当我说给她和她新建的房子照张相时,她很高兴,忙着把她的围裙、袖套解下来,整理好衣服,站在房前。我答应回去以后要给她把这张像寄来,让她做个纪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