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韵学札记

东方西方:刘文典随笔 作者:刘文典 著


音韵学札记

顾炎武《诗本音》分东、支、鱼、真、萧、歌、阳、庚、蒸、侵,凡为十部。

江慎修《古韵标准》分东、支、鱼、真、元、宵、歌、阳、庚、蒸、尤、侵、覃,凡为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韵表》分之、萧、尤、侯、鱼、蒸、侵、覃、东、阳、庚、真、谆、元、脂、支、歌,凡为十七部。(之、支、脂三韵为三部,尤、幽二韵为一部,侯为一部,识极精审。)

张皋文更就十七部分冬於东;王念孙就十七部,分祭於脂,又分入声十月以下七韵独为一部,侵之入声二十六缉合以下三韵,覃之入声二十七合以下十六韵皆各为部,故就张氏所分可为十八部,就王氏所分可为二十一部。太炎先生云,核实可为二十二部。

《孔雀东南飞》以移为施,仪、离、奇、池入支、微、灰韵。决为汉诗。

韵书始于李登《声类》,其书今逸,《汉学堂丛书》中有辑本。

李光地《榕村韵书》论翻切法曰,支、微、齐、鱼、虞、歌、麻七韵,乃首摄之字,生天下之万音者,故可以切他部,而他部不能切七部。盖七部之字乃天然扬音,非两声合成者也。

顾氏《音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郑樵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慢声为“者焉”,急声为“旃”;慢声为“者欤”,急声为“诸”;慢声为“而已”,急声为“耳”;慢声为“之矣”,急声为“只”是也……如“不聿”为“笔”、“於菟”为“虎”之类。

唐写本《唐韵》,吴县蒋黼光绪末得之北京厂肆,上海国学保存会影印行世。据诸家考证,盖孙愐以前初唐写本,可考见陆氏《切韵》面目也。

平水刘渊有《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并省为一百七韵。

元黄公绍《古今韵会》因之,计上平十五,下平十五,上声三十,去声三十,入声十七。

至阴幼达(中夫)幼禺(时夫)兄弟作《韵府群玉》,又并上声极部入迥韵,为一百六部。(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删剩八千八百余字,较丁度《集韵》仅十之二,较《广韵》仅十之四耳。

明太祖命乐韶凤等撰《洪武正韵》,斥沈约为吴音。(宋濂序)。以中原之韵更正其失,并平、上、去各为二十二部,入声为十部,合为七十六韵。其注释以宋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为蓝本,然终明之世竟不通行。

清圣祖乃命儒臣重加增辑,得万二百三十五字,赐名《佩文诗韵》,迄今承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