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回族文化形成的影响
回族既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同时又是在中国和汉民族长期杂居的民族,在社会交际中通用汉语言和汉文字,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回族文化的形成具有必然的酵母功能。
汉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光荣代表,它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回族的先民虽然主要为外来人,但同时又融入了不少汉族人,再加上长期与汉族人民在“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下杂居生活在一起,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
早在唐代,来华的阿拉伯人李彦昇,学习汉文化得以考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元代,由于科举等原因,回族青年纷纷“舍弓马而事诗书”,努力学习汉族文化艺术,涌现了高克恭、萨都剌、马九皋、买闾、札马鲁丁、别里沙、仉机沙、吉雅谟丁、爱理沙、玉元鼎、阿里耀卿、阿里西瑛、丁野夫等用汉族传统形式创作的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成为一时之盛。同时,还出现了瞻思丁这样的精通儒学、著述丰富的大学问家。
到了明代以后,汉语开始成为回族人民的共同语,汉文化在回族人民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此时不仅涌现出了对汉文化有精辟研究的李贽、丁鹤年、海瑞等诗人、学者,而且在回族知识分子中,兴起了一个“以儒诠经”的学术浪潮。这一浪潮几乎与经堂教育同步进行。这些知识分子,一般都从小攻读儒家著作,是“怀西方之学问(指伊斯兰文化),习东土之儒书”的“回儒”,有的甚至是儒、释、道、伊“四教兼通”的宗教学者,他们“用儒文传西学”, “本韩柳欧苏之笔,发清真奥妙之典”,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语言系统地翻译、研究、整理伊斯兰教义,写出了一批带有中国风味的伊斯兰教汉文著作,使汉族文化更深入地渗透到回族群众之中,成为回族文化的另一重要构成。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元代部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杨怀中、余振贵:《伊斯兰教在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