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两江一河”是个谜

盘江春潮 作者:岑大明


第1章 “两江一河”是个谜

在那个明媚的春光里,“那个”指的是2016年,我刚调到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室。这个单位是刚组建的正处级单位,但没有领导也没有员工。我的到来,开创了这个新组建单位从无到有的奇迹——有了领导也有了员工,因为我既是领导又是员工。

上班第一天,打扫好办公室,安置好办公桌,置放好办公用具,便无所事事了,不,应该是没有理出个头绪来。我打开新购置的饮水机烧水功能,习惯性地准备泡一杯绿茶“万峰报春”,这是黔西南州的本土品牌“一红一绿”之一(“一红”指普安红)。茶当然是好茶,遗憾的是去年的茶,今年的清明茶自然不可能这么早就到我手上。

几分钟后水就烧开了,我将一小把茶叶丢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就是十把块钱一个的那种玻璃水杯里,按下饮水机热水取水键,一股热气腾腾的水哗哗地流到水杯里……这水,是本地的“飞龙雨”桶装饮用水,水质大可放十二个心。随着开水注入水杯,茶叶在茶杯里漂浮,渐渐舒展开来,似乎穿越回到了最先的样子。望着那一片片鲜嫩的绿叶,仿佛茶杯里盛装着一个春天。

狭小的办公室里渐渐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我抬起茶杯,吹了吹杯口冒出的热气,小小地呷了一口,茶水太烫,只好把茶杯放回桌上。收手时,随手拨弄一下办公桌上的地球仪。地球仪随即旋转起来,我的目光也随着旋转。转了几圈,地球仪慢慢地停了,我的目光也停了,停留之处正好是东经105°北纬25°交会处,这里正是贵州西大门黔西南州在地球上的坐标。

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黔西南州人,但出生在边远贫困山村,参加工作前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参加工作后,在乡村教书,后来调到县城,然后又调到州府。在别人看来是见过世面的人,但实际上我是那种蹭办公室埋头苦干、孤陋寡闻之人,连黔西南州这块弹丸之地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开眼界了。

黔西南州地处东经105°北纬25°交会处会是什么玩意儿呢?出于好奇,我打开百度,搜了一下关键词。不搜不知道,一搜令人大开眼界。多位地理学家考证后,居然得出以下这个神秘而又令人震惊的结论:东经105°是一条人文风情的立轴长卷,自北向南分布着不少镌刻历史烙印的不朽之地;北纬25°则是一条自然风光的横轴长卷,在这条纬度线附近,自东向西分布着世界上无数的喀斯特地貌绝品。

黔西南州处在东经105°北纬25°交会处,就意味着一纵一横两幅长卷在黔西南交汇,注定黔西南这块土地更加神奇了。我身后的墙壁上贴有一张中国地图,我立即转过身去,快速寻找黔西南州在中国的位置。

只见两条弯弯曲曲的蓝色细线将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一块淡黄色的山地紧紧环抱,这两条游丝般的细线,一条是南盘江,一条是北盘江,环抱的这块淡黄色山地便是黔西南,面积只有1.68万平方千米,在全省8个市州中,系国土面积最小的市州。两江同源,各奔南北,中途逆转,并流成河,让其环抱的黔西南变得更加神秘。

由于对黔西南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知之甚少,而仓促中坐上州政府经济发展研究室这把交椅,迫使我必须尽快了解这块神秘的土地。我上8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了大量关于黔西南州的相关文献资料,心急火燎地埋头研读,迫切希望在字里行间尽可能地读懂黔西南。

可是,面对搜集而来堆在办公桌上足有两尺多高的资料,我不知从何下手。喝着刚泡好散发着浓浓春意的“万峰报春”,一个个问号随着茶的清香不停地冒了出来——黔西南的山从哪里来?黔西南的水又从哪里来?这山与水有秘密吗?我找出中国地形图和水文图,想从上面找到最直接的答案。希望能在这两张图上,找到黔西南州山脉与水系的来源。

本人求学时代不是荒废了岁月,而是岁月没有给足上学机会,只读了个初中就匆匆考饭碗跳农门开始求生。那个年代的中考都不考地理的,所以我的地理知识纯粹是空白。翻开中国地形图,我像发现新大陆那般,第一次发现黔西南的山是从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延伸而来的,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整个黔西南州处在云贵高原向珠海过渡的坡地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才打开了我荒芜的地理视野。

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山?居然能流出“两江一河”这么神秘的江河。有了疑问,我自然要想办法解开。在接下来的几个日夜里,我在相关资料中找到了可以让我相信的答案,我想,这个答案或许很多人已经知道了,或许还没人知道。但是,不管知道与否,我还是尽可能地把它记录下来,以备后人查用。

云贵高原是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的统称,系全国四大高原之一,在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之间,横亘着一条东北—西南走向横跨云贵交界250千米的山脉——乌蒙山脉。这是云贵高原上的一条主要山脉,山脉西高东低,在云南和贵州境内平均海拔分别在2400米、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分别为牯牛寨4017.3米、韭菜坪2900.6米。

早在唐代的时候,云南高原与贵州高原交界地带活动着一个叫“乌蛮”的部落。这个部落发展得很快,影响力也在快速提升。到了宋朝,这个部落的首领获封“乌蒙王”。往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在“乌蒙王”所在的地方设置“乌蒙路”“乌蒙军民府”等治所,乌蒙山便因此而得名。

在云南境内,乌蒙山由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系南盘江、牛栏江、金沙江的分水岭,其地势东北低而西南高,群山起伏如浩海腾波,峡谷深陷如刀切斧削,登高望远,山中有山,峰外有峰,逶迤连绵,实在壮观。牛栏江最终并入了金沙江,金沙江又是中国第一江长江的正源,其源头也在乌蒙山,可见,乌蒙山的内涵是何等的博大。

在贵州境内也有三列支脉,东北支山脉穿过威宁草海东侧,经威宁恒底,跨云南镇雄,穿越毕节、大方、抵金沙白泥窝大山;西支山脉在威宁草海以西,以西凉山为主脉,延伸至云南昭通市境;东南支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扇状从高到低向珠江流域延伸,水城、六枝、普安、晴隆、兴义、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都在这条支脉上。

乌蒙山东南支脉系乌蒙山的主要支脉,占据云贵高原的中心位置。站在乌蒙山极顶,面向东南方向,后面是横断山脉,左面是贵州高原的大娄山和苗岭,右面是云南高原的哀牢山和无量山,使人真切地感觉到,眼前东南支脉苍茫群山向东奔去的恢宏气势,形成的气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乌蒙山东南支脉奔向珠江的途中,在黔西南州地盘上暂缓停留,挺立了白龙山、云头山、龙头大山等几座标志性大山,这几座大山在盘江流域可圈可点。白龙山位于南盘江流域兴义市南部,捧鲊、七舍、雄武等兴义南部乡镇都在白龙山范围,最高峰在七舍革上村,海拔2207米,为黔西南州的最高峰。

云头山位于北盘江流域普安县与晴隆县交界处,江西坡、沙子、碧痕、地瓜等乡镇均在其范围内,最高峰在普安县地瓜镇横冲梁子,海拔2084米,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因而叫云头山。1980年7月13日,晴隆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卢其明,在云头大山发现一枚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这枚化石系距今至少1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籽化石。由此证实了云头山是茶的发源地。

龙头大山位于黔西南州中部的安龙、兴仁、贞丰三县交界,远远望去,犹如两条巨龙,并列昂首,仰望苍穹,腾空欲飞,这便是山名的由来。龙头大山由公龙山和母龙山组成,主峰公龙山海拔1966.4米,次峰母龙山海拔约1960米,两峰紧紧相连、龙首相聚,龙尾一条向东一条向西,东西蜿蜒百余里,龙身南北伸展数十里,形成了数百平方千米的苍茫山海。

读懂了乌蒙山,便读懂了盘江流域山的来头;读懂了白龙头、云头山、龙头大山,便读懂了盘江流域山的韵味。打开黔西南州地图,细心研看,不难看出山的走势,云头山在左,白龙山在右,龙头大山在中,从龙头大山往东南方向看,分别有营盘山、坡山哨、巧降坡,一直排阵到南盘江与北盘江交汇的双江口(庶香)。

民间“山管人丁水管财”的风水说,意思是山好人丁兴旺、水好财源旺盛。为此,许多古镇古村落大都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也就是说,一个地方只要好山好水,即便眼前暂时落后,但未来前景依然可期。

农村人都信奉风水,关于风水,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山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是获取物质、安身立命的基础。人类在地上生存,首先要选择环境和谐和地势安全的山脚、山弯、山腰或者山头作为栖身之地,只有生命生存下来,才能谈未来发展;只有生存下来、发展下去,人丁才会兴旺。

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必须与环境和谐相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会顺势而为,也就是顺着山势而居。在南北盘江走访,我发现黔西南州的民间建房,许多人家房子的坐向都是坐西北朝东南。我想,这就是顺势而为,虽在山里,但也有面朝大海的韵味,因为双江口(庶香)就是黔西南的入海口。回过头来看看,坐西北朝东南,是不是乌蒙山东南支脉的走向呢?

磅礴的乌蒙山蓄积了澎湃的盘江水,山有脉、水有魂,山涵水、水润山,山水融合、山环水绕、山转水转,有山有水方为山水,山势加水韵才形成“龙势”,传统文化将山脉称之为龙脉、将这种山水形成的自然生态之势称之为“龙势”。民间所讲的“龙势”,我认为就是说山与水有机组合才成为有利地势。

山有陡平,太陡山势险恶,太平没有气势,因此陡平适度,为栖身首选之地。水有缓急,太缓积水成洇,太急一泻千里,因此缓急相间,方为首选之水。黔西南州处于云贵万重山之中,也处于南北盘江的怀抱之中,数万个大大小小的山坡山峰、数千条江河溪流组成了黔西南州这块1.68万平方千米的山水福地。

黔西南的山脉来自乌蒙,黔西南的水源在乌蒙、势在盘江。为探寻“两江一河”之源,了解“两江一河”蕴藏的潜质,我趁着在经济发展研究室的板凳还没坐热,便选择于2016年4月3日这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出发,开启独行盘江之考,进走“两江一河”深处,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越野车狂奔了六个多小时,进入云南省地盘后,就一路爬坡,非常困顿之际,终于到了珠江源景区。这是国家AAAA级景区,客服中心设在马雄山半山腰的台地上,停车场很宽,可以停上百辆汽车。站在停12车场上,环顾东南西北,视野开阔,目及之处,群山苍茫。

到这里的游客都是冲着亲近珠江源来的,当然我也不例外。毕竟珠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江,此生能够掬一捧珠江的源头水,不失为一件幸事。下了车,无心光顾客服中心那一排排商店、摊点,按照路标,就迫不及待地踏上通往“珠江源”的步道。

步道两旁长着高大的松柏、青杠等大树,当然也长有低矮的杂草和灌木。步道上空树叶遮阴蔽日,山风徐徐,走在步道上格外凉爽。渐渐地,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循声望去,透过树梢,隐约可见一股流水从石洞里流出……

步道的尽头是个水波荡漾的水塘,水塘边有一个小山堡,山上林木葱郁,山堡临水处是笔直的石崖,距水面约莫一米的地方,有一个高约一米宽两米的石洞,石洞的上方镌刻着刘兆伦题写的“珠江源”三个大字。洞里流出一股白花花的山泉,出水口海拔2158米,这就是珠江的源头。

早在三百多年前,明代崇祯年间,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为探寻珠江正源,从黔西南州南盘江一路沿江考察,来到云南曲靖,曾两次来到沾益,踏遍源头的山山水水,最后确定珠江源就在沾益区炎方一带,并为后世留下了《徐霞客滇游日记·盘江考》这部千古奇志。

三百年后,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会同当地水利部门的同志历经多次实地勘察论证,正式确定马雄山东麓出水洞为珠江正源,并于1985年8月17日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定源仪式,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刘兆伦出席仪式,当时题写了“珠江源”三个字。

此外,石壁上还有时任滇、黔、桂等四省区主政领导提写的诸如“翠峰一水滴三江,珠流万里入南洋”“西水源头”“饮水思源”等题词,字体刚劲有力,字意韵味深远,每一处石刻都是一幅绝妙的书法作品。

紧靠洞口右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珠江源碑记”,其中写道:“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大禹治水,初莫山川。珠流南国,得天独厚。沃水千里,源出马雄。古隶牂牁,今属曲靖。地当黔蜀之冲,山接乌蒙之险。三冬无冰雪,四季尽葱茏。滴水分三江,一脉隔双盘。”浓缩了珠江源精辟的论断和精妙的描述,从碑记上可以粗略了解珠江源的前世今生,也找到了“一水滴三江”的佐证。

珠江源从马雄山东麓出水洞流出后,在洞口外是一个山弯里,泉水及四周的山水便在这里形成一个方圆两里的湖泊,名字应该叫马雄湖吧。头些天下过大雨,湖水浑黄,与洞口流出的清泉形成鲜明对比。一弯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微微的波浪,正午的阳光静静地照在湖面,湖边葱郁的树木将湖水紧紧环抱,远远望去,像一片碧玉中镶嵌着一块黄金。

马雄湖四周环山,东北面有个低洼的山口,湖水便从这里流出,山口处是个十余米的悬崖,湖水流下去,形成一道瀑布景观,旁边立着一块三四米高的牌子,上书“珠江第一瀑”。这个第一,也算名副其实,在千里南盘江上有着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瀑布数十个,而排名第一的当数珠江源这一个。

南盘江古时候叫“温水”,系珠江正源,从马雄山东麓发源,本来已一路向南,穿过山谷、淌过阡陌,积溪成河,积河成江,九曲回肠,如果不改变方向这样流下去,就与黔西南州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可是,在云南的地盘上流淌了千里江域,采集了千山万岭的势能,却在中途来个270度的大转弯,向东折回,进入兴义市三江口流入黔西南,黔西南中西部的十多条河流汇入其中,成为南盘江的重要支流,成为黔西南州14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南盘江干流全长914千米,与黄泥河、马别河等44条一级支流构成了56809平方千米的南盘江流域。

珠江的另一条支流北盘江也发源于沾益区马雄山,北盘江古时候叫“牂牁江”,源头在马雄山的西北麓,出水口海拔2260米,比南盘江出水口高出百来米。马雄山北高南低,西北麓山高谷深,山势险峻、人迹罕至,北盘江源头从出水口流出,跌入沾益区炎方乡一道深深的山谷内,而后流入相邻的宣威市板桥镇地界,云南境内叫革香河,这便是北盘江的上源。

这里群山巍峨,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云雾缭绕。革香河在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十里峡谷景观。站在山上俯瞰,只见群山间刀切般切出一道狭窄的地缝,河水像一条绿带在谷底流淌,两岸是笔直的石壁,组成了一幅雄伟、壮阔、多姿、斑斓的画卷。这应该算是北盘江第一谷,一起笔就以罕见的壮美令世人惊叹和震撼。

高山深谷流淌着一条江,使北盘江成为贵州西进云南的一道天险。在革香河上游一个叫四里座的地方,河水流量不大,河道地势稍微平缓,左岸是宝山镇,右岸是田坝镇。1924年冬天,两岸的民众为方便往来,投工投劳在革香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这座桥成为跨越北盘江的咽喉要道。修桥时,村民按当地风俗在桥下悬挂一柄“斩龙剑”,企望能镇压洪水,保护桥梁。至今那柄剑依旧悬挂着。

不知“斩龙剑”是否真能降服洪水,但近百年任凭雨冲浪打,至今石拱桥依旧完好如初。1936年2月,红军长征途中,贺龙带领二六军团,经过宣威虎头山之战后,辗转于乌蒙山区,途经滇黔交界的龙场、格宜、宝山、田坝等地,在四里座桥南排兵布阵,凭借天险阻击了敌军两个纵队的追兵达两天之久,为红军抢渡金沙江争取了宝贵时间。一条革香河、一座石拱桥,就这样在历史的风烟中留下红色记忆。

1984年,当地在此处修建一座可通汽车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按常理应该拆除石拱桥,但为了保存这座刻上红色记忆的古桥,建桥方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将新桥建在古桥之上,于是便有了现在的“桥上桥”景观。如今,在桥边,不时有画家来写生,有摄影家来拍照,也有游客来观景。北盘江,马雄山“一”水“滴”出的第二条江,一起源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北盘江从源头开始,一直没有离开过乌蒙山东南支脉,从普安县龙吟镇流入黔西南,穿过一线天,跨过马马崖,流过小花江,一路向东南,流淌了近千里,终于在册亨与望谟县的交界处与南盘江汇合为红水河。北盘江全长449千米,在云南省江段长125千米,在贵州省江段长327千米,与乌都河、月亮河等20多条一级支流构成26557平方千米流域,其中在贵州省流域的面积为21288平方千米。

在马雄山东北麓紧邻沾益区的嵩明县,还有另一条江牛栏江的发源地。这条江源头从一个叫小哨的山坡上流出后,不是向东流去,而是转了一个弯,向北边的马龙流淌,随后流经寻甸、曲靖、沾益、宣威,一直北上贵州威宁。在沾益、宣威一带曾与南盘江、北盘江擦肩而过,如果有道山梁打开一个缺口,牛栏江就可能汇入南盘江或者北盘江了,甚至是三江合流,那么就改写了中国江河的历史。

但是,这世间哪有那么多如果,牛栏江按照它应有的流向,在威宁又转了一个弯,向西边流去,流经威宁的岔河、斗古、玉龙等乡镇,直奔云南昭通,在巧家县麻砂村投入金沙江的怀抱,因此成为金沙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你要知道,金沙江也是一条有名的江,它可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正源,马雄山上的这“滴”水其分量可想而知。

马雄山的“一”滴水,滴出三条奔腾不息的大江,三江总长3000里,流域面积10万平方千米,养活了两千万人口,沿江的一座座城池、16一个个村镇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活。立于珠江源前,面对乌蒙山流出来的泉水,我深深地领会到了“饮水思源”的生命内涵,希望这四个字刻进每个人的心里,并成为最基本的自觉行动。

珠江源碑记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大禹治水,初莫山川。珠流南国,得天独厚。沃水千里,源出马雄。古隶牂牁,今属曲靖。地当黔蜀之冲,山接乌蒙之险。三冬无冰雪,四季尽葱茏。滴水分三江,一脉隔双盘。主峰巍峨,老高峙立。溪流泉涌,若暗若明。汇涓蛰流,出洞成河。水流汩汩,终年不绝,是乃珠江正源。海拔二千一百余米。穿牛界、过花山,南盘九曲,清流激湍。红水千嶂,夹岸崇深。飞泻黔浔,直下西江。汇北盘于蔗香,合融柳于石龙,迎邕郁于桂平,接漓江于梧州,乃越三溶,出羚羊,更会北东二江,锦织三角河网,八口分流,竟入南洋。四十五万三千七百平方千米流域,二千二百一十四千米流长。年均水量三千四百亿立方米,蕴藏水能三千三百万千瓦。聚九州之英华,集五岭之灵秀。气候温和,风光奇美,河水充盈,物产丰饶,士工昌盛,旅贸繁荣,江水恒流,世民泽被。仰前朝之伟绩,秦渠宋堤;慕当代之风流,大化新丰。今政通人和,华夏中兴。乃重勘珠江,复探珠源。拓三江之水利,展四化之宏图。乙丑孟秋,立碑永志。

来自乌蒙山的山脉与江水,在黔西南州形成“两江一河”山水奇观。一条江河凝聚成一部厚重的人类历史,有江河的地方多为人类的繁衍之地,因为水是人类的命脉。而水又常常与山相依相伴,为人类生存提供空间和资源。 “两江一河”也不例外,猫猫洞考古发现,早在1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南盘江马别河畔就有了“兴义人”。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07年,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以“两江一河”流域为核心建起了夜郎古国,留下了神秘的夜郎文化。

如今,盘江流域上生存着1000多万的人口,其中70%以上是少数民族,流域有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系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古往今来,各民族同胞在这块江域上拓荒造田、开山造地、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族文化近百项,成为“两江一河”流域的文化瑰宝。

我这次盘江之考,因时间有限,只能是车船并用、走马观花。虽然行程匆忙、沿江奔走,但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两江一河”沿途保存完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深藏在大山深谷里的文化瑰宝令我终生难忘。

这里保存着古老的民族婚俗,各民族的婚俗独具特色,各有不同,男女青年相识、恋爱、结婚的方式也不同,内涵丰富,浪漫多彩。布依族的“浪哨”,青年男女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定情;苗族的“花定情”,青年男女以花为媒、以花追爱、以花定情。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民族节日,有布依族查白歌节、苗族风情节、彝族火把节,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月月有节,节节多彩。比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的查白歌节,南北盘江流域成千上万的布依青年不约而同聚集于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镇查白村,对歌浪哨,追寻查郎白妹的忠贞爱情。

这里保存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民族同胞,天生喜欢吹拉弹唱、闻歌起舞,吹木叶、拉二胡、弹月琴、唱山歌,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积淀了诸如八音坐唱、布依盘歌、阿妹戚托、转场舞、板凳舞、芦笙舞等经典民族歌舞,布依族的八18音坐唱被称为声音“活化石”和“天籁之音”,彝族的阿妹戚托被称为“东方踢踏舞”。

这里还传承了悠久的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矿业文化、古城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和中国传统山水文化。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元素;这里的每一个村庄,保留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印记;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流淌着多彩的民族文化血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