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求雨方式
雨水是农作物生长的要素,对于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来说,雨水的适量与否决定着农业收成的丰歉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成败。农业经济对雨水的绝对依赖性和古代科学知识极端贫乏的情况,造成古人的盲目崇拜,误认为旱涝是诸神意志的产物,从而臆造了无数掌管雨水、旱晴的神灵,并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物阜年丰。久而久之,天旱求雨祈祷和施行法术的行为,逐渐演化成为比较固定的求雨方式。这也是一定文化信仰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求雨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由远古至民国年间,它经历了一个仪式由简单到复杂、又趋向简单,方式由数种到数十种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求雨方式不仅完全是巫术内容,而且极其残酷,常把活人作为求雨的祭品。秦汉时期,阴阳五行说和天人感应说横行,垄断了思想领域,因此这一时期的求雨方式,相应地充满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内涵。魏晋南北朝以降,佛教东渐,道教兴起,求雨方式也随之增添了佛、道内容。此外,求雨对象的范围也空前扩大,任何神灵都成为祈求的对象。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几种古代的求雨方式。
一、、焚、暴
“烄”是商代的求雨法,在甲骨文中有大量记载。即把人或牲畜放在柴堆上焚烧,以祭告雨神降雨。《淮南子·主术训》上说:商汤之时,大旱七年,汤亲自在桑林求雨,准备自焚,感动了上天,召来四海之云、千里之雨。商汤自焚求雨的方法,即甲骨文中的“烄”。从周代起,“烄”改名为“焚”。《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条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这里的“焚”,即商代的“烄”。在东汉,焚人以致雨的方法依然留存,范晔《后汉书·谅辅传》说,谅辅是广汉郡的五官掾,有年大旱,太守亲自外出祈祷山川,毫无结果。谅辅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今郡太守改服责己,为民祈福,精诚恳到,未有感彻,辅今敢自祈请,若至日中不雨,乞以身塞无状。”他令人在自己周围堆满柴草,准备自焚,将近中午,天云晦合,须臾澍雨,一郡沾润。从上例看,“焚”是庄重严肃的一种求雨法,其先是祈祷和“暴”,实在无奈,最后才“焚”。这种方式过于残酷 ,后世逐渐衰微。但直到清末还未绝迹,据《清稗类钞》看,光绪年间,曾国荃抚山西,逢罕见的大旱,他下令官自知县以上,绅自廪生以上,集体祈祷求雨,为文告天,三日不雨,请皆自焚。结果三日头上,大雨滂沱,众官幸免于死。
由“焚”衍变出来的一种将人置烈日下曝晒以求雨的方法,称为“暴”。这种方式先秦已经产生,《礼记·檀弓下》说:“岁旱,穆子召县子而问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他俩议论的,就是暴晒人求雨的方法。“尪”在古代有两种解释,其一:尪是女巫的一种,主祈祷请雨;其二:尪是瘠病之人,其面孔总是上仰,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暴晒这种人,使他们受苦,天就会由于同情而下雨。这种方式也太不人道,其后随着“焚”的衰微而退出历史舞台。
二、舞、雩
“舞”也是一种在商代广泛流行的求雨方法。在甲骨文中,“舞”写作“”或“”,如人舞着两袖之形。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中认为,此即“無”字,而巫觋之“巫”,又是“無”字之演变。“巫”舞蹈号叫以降神求雨,故名其舞者为“巫”,名其动作为“舞”,名其求雨之祭的行为是“雩”。
“雩”从周代起成为帝王求雨的主要形式。《礼记·月令》载:“仲夏,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以祈谷实。”注疏说:“雩,吁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谓为坛南郊之旁,雩五精之帝,配以先帝也。”在这种雩祀礼中,主角是帝王官员,而从事乐舞的配角却是巫觋。
雩在历代有所不同,但从周至清,一直是统治者的主要求雨方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已成为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正史的《礼志》中,都有该朝雩礼的详细记载。
三、求龙
龙是古人臆想的神秘动物。我国最早记录龙能致雨的书是成于战国时代的《左传》和《山海经》。《山海经·大荒东经篇》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说明战国时代,已有了塑龙形求雨的方法。当时塑龙的材料是泥土,土龙塑成后,还要“文以青黄,饰以绮绣,缠以朱丝”(《淮南子·主术训》),尽量装扮得威风凛凛。
汉代盛行设土龙求雨的方法。不过在设土龙的同时,还混杂采用阴阳五行、祈祷、巫术等多种手段,内容相当复杂。现据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扼要介绍一下春季求雨法。
春旱求雨,县邑要挑选水日举行,令民众向社稷山川祈祷,家里人要祭户神,禁止人们入山林砍伐,同时曝晒巫尪八天。在城邑东门之外修筑一个四通之坛,坛方八尺,祭神共工,以生鱼八条和玄酒等物为祭品。在群巫中选择一个清洁又善言辞者作为祝,祝斋三日,穿苍青色的衣装,先拜,跪下陈述,述完复拜,再起。祝辞说:“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实,敬进洁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澍,即奉牲祷。”又于甲、乙日塑大苍龙一条,长八丈,位居中央。再塑小泥龙七条,各长四丈,位于大龙之东。大小龙皆是头东尾西,龙与龙之间相距八尺。再择儿童八人,皆斋三日,穿青色衣服舞蹈。田啬夫也斋三日,穿青色衣站立周围。此外寻找五个虾蟆,放社池中,池方八尺,深二尺。也供酒膊,祝祷如初。再取三岁雄鸡和三岁公猪,燔之于四方通神宇。然后令民关闭邑里南门,置水其外;敞开北门,置老公猪一头;城邑市中也准备好一头老公猪,以鼓声为令,同时动手烧公猪尾巴。再捡拾人骨埋掉,又开山泉,积薪焚烧,最后开通被壅塞的桥梁与道路。
夏季求雨另有一套,也是以龙为中心,再糅合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的原理,目的在于调和阴阳,以助降雨。照董仲舒和汉代人的理解,旱是人间阳气太盛造成的,故要抑制阳气、扶助阴气。也就是董仲舒说的“求雨之方,损阳益阴”。
唐宋以后,直到民国时期,设土龙求雨的方法依然很普遍,某些地区,更发展为“画龙祈雨法”和贴龙王神马像、筑土龙及赴龙王庙祈请等多种形式,但其用意和目的仍不出其外。
四、焚山、焚斗笠
古代中国有焚山求雨的方式。晋人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说:“樊东之口有樊山,若干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今往往有验。”《水经注》对此也有记载。这种方式不见于以前诸史,当盛于魏晋时期。实际上,这种焚山求雨的方式起源于先秦、两汉的“烄”或“焚”,即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中所谓“开山渊,积薪而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