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木棉盛开 清风自来

梧院人物群像 作者:


木棉盛开 清风自来(1)

——梧州学院哲学专业考研创佳绩

“老师,我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了,感谢你们四年来的教导!”“老师,我通过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复试,谢谢你们!”2017年3月,梧州学院文法学院哲学专业奔赴各地参加考研复试的同学不断传来捷报。

据悉,梧州学院2013级哲学专业44名同学中共有23人报考硕士研究生,其中17人通过国家线,过线率为74%。共有14人被录取,录取率为61%。其中11人被“985”“211”大学录取,3人被省内外其他一本大学录取。

办好哲学专业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梧州学院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决定设置哲学本科专业。学校将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能够为基层党政机关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定为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党委书记唐耀华说:“办好哲学专业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加快哲学学科的建设,学校对于哲学专业的人才引进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2013-2016年,哲学专业陆续引进了5名哲学博士,3名哲学硕士。他们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人才的继续培养与深造方面,学校也予以大力支持,当初引进的两名年轻的哲学硕士现在又已赴南京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如今哲学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

为加强哲学专业的建设,唐耀华书记亲自担任哲学班的班主任,有时间他就参加哲学班的班会、与同学们谈心交流、为同学们答疑解惑。2015年4月,在一次与2013级和2014级哲学专业同学的交流活动中,唐耀华来到教室,面对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他通过生动的事例向大家阐明了学习哲学的意义以及学习哲学的发展前景。他告诉同学们,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要多读书、读好书,要学会思考,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战略思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虚心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以育人为导向,把心交给学生

在哲学教研室主任张朝松的眼中,他带领的这群教师既是一个学习集体,更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情怀的团队。哲学教师们每次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哲学方面的学术问题;二是怎样把孩子们培养好。“我们的老师始终以育人为导向,他们真正做到了把心交给学生。他们是‘厚道、豁达、实干、细致’校风的践行者。”张朝松说。

几年来,哲学教师们将自己对哲学专业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关爱结合在一起。“家长把孩子们交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要对他们负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赵立研博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与热爱,在他看来,用心教育学生本身就是明代大哲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的过程。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哲学老师们在一起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实行导师制。在学生进入大二以后,他们按照学生对于自身的未来期许,把他们分为就业创业与考研深造两大类别,然后结合各个老师的理念与特长,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把学生“分配”给不同的导师。导师制的实行,不仅使老师们负起了明确的责任,而且也使学生找到了他们人生规划与发展的引路人。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哲学老师们自发办起了读书会。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吴军每周带领同学们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赵立研带领同学们读“四书”,其他老师也带领他们各自负责的学生组成了自己的学习小组,大家这一坚持,就是三年多的时间。

在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下,最终有23名同学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考研的目标确定了,然而究竟该怎么考?多数学生心里并没有底。吴军和赵立研两位博士决定挑起辅导学生考研的重担。从2016年4月份开始,他们带领学生开始了考研的征程。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他们就针对考研英语的特点,强化对学生的英语训练。学生在专业问题上有疑问,他们就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其他老师也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为了解答学生问题,他们查阅资料、网上网下,模糊了时间概念。2016年暑假前夕,哲学教研室征求学生的意见,询问考研的同学暑假是否愿意留在学校继续复习,结果23名同学全部选择了留下。吴军和赵立研也放弃了假期休息与陪伴家人的机会,他们和考研的同学一起留守校园备战考研。就这样,他们一直陪伴学生走过了夏天、走过了冬天,又走过了2016年的春天。

2016年寒假收假前,赵立研遭遇了一场车祸。手术一个星期之后,他就坚持回到了讲坛。沉静、质朴、坚韧,这正是哲学老师们的共同特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年被广西大学哲学系录取的苏春雨,在她的毕业论文感言中说:“木棉花总让我想到哲学教研室的老师,一样的挺拔,一样的风骨,一样的温和又坚韧,你们用心撑起了哲学专业,撑起了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的期冀。”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西贤亚里士多德有云: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对于2013级哲学专业参加考研的同学来说,四年的学习生涯并不轻松。

2013级哲学专业共招收了51名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第一志愿报考的并不是哲学,而且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想法,将来有机会一定要转专业。然而,在和哲学不断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看法慢慢改变了。他们逐步认识到,哲学中点点滴滴的道理其实都是来源于哲学家们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观照。在与古今中外贤哲们的心灵对话中,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和生命,而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大二上学期,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哲学专业有几个人可以选择转入其他专业,几个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提交了转专业申请。覃冰玉原来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她打算借此机会转到会计专业。然而,就在所有的手续办好以后,她却后悔了,因为她舍不得离开那些时常对她叮咛嘱托的老师,更离不开那些一起同窗共读的同学们。最终,覃冰玉下定决心,继续留下来学哲学并考研深造。在她到学籍科重新办手续时,负责老师告诉她,你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转专业成功之后又要求不再转的学生。

大三下学期,哲学专业23名同学一起踏上了考研的征程。对于他们来说,考研的艰辛不亚于高考,但他们却真正地让哲学与考研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天,只要没有课,他们的时间基本都泡在了图书馆自习室或者是考研教室。

大家的艰辛付出与努力拼搏终于获得了相应的回报。2017年2至3月,各个学校的考研成绩与复试名单陆续公布,17名同学进入了复试。复试的结果同样令人欣慰,覃冰玉寝室4人,分别被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录取。而中国政法大学一位哲学老师对被录取的谢光祥的评价是,“面试表现很优秀,目光内敛有神,举止彬彬有礼,答题条理清晰”。有几所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也表示,欢迎梧州学院哲学专业的学生明年继续报考他们学校。

哲学专业同学的学习精神也对其他专业的同学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他们考研取得优异成绩之后,不少来自中文、新闻、法律等专业的学弟学妹们也来向他们询问考研经验。

(注:本文曾发表在光明网,2017年4月17日)

(1) 本文作者:李建平、郑文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