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地名大会》点评嘉宾说地名

释名翼雅集 作者:胡阿祥 著


《中国地名大会》点评嘉宾说地名

前几天,《中国地名大会》第一季第1期在央视四套、央视一套播出了。感谢《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组的信任,邀请我担任点评嘉宾。看到有那么多的地名达人,包括十多岁的孩子,七十多岁的老教授,聪明睿智的男生,灵巧可爱的女生,各行各业令人感动的特别出题人……我既为地名学术后继有人而欣慰,也为中华大地精彩地名而自豪。记得录制第1期时,无论选手还是我,都还有些不太习惯,播出后,却仍收获了方方面面满满的肯定,那么,接下来的11期,更加值得诸位观众朋友期待,就在情理之中了。

喜马拉雅的朋友,也在听这档节目,而且约我说说地名的事情。盛情难却,也为广而告之《中国地名大会》,我就与诸位听众朋友分享分享我对地名的感悟。

先说个有关地名的趣味考证吧。2005年11月1日,我在《现代快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骑鹤上南京与杨花萝卜》,其中写道:

 

春有烟花三月、秋有二分明月的扬州,是很让人向往的地方。二分明月出自唐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烟花三月则做足了诗仙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文章。李白的这两句诗,化用的是梁朝殷芸写的孙吴故事:“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也许人生理想不外乎当官、发财、成仙吧,“欲兼三者”就是奢望了,不过唐时扬州真的仿佛天堂,乃至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说。

问题在于,殷芸笔下的扬州,说的是六朝首都所在的南京;李白的广陵扬州,当然指的就是今天扬州。李白是真的不知道还是装糊涂,不得而知。而今天的扬州若要大做“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形象宣传,则是将错就错的“扬虚子”商人功利行为了,知根知底的南京文化人心理肯定会不平衡。

 

此段文字有些绕来绕去,不太熟悉地名变化的朋友,可能会犯糊涂。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殷芸故事里三国孙吴时代的扬州,与李白诗中唐代的扬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虽然同为“扬州”,却是异地同名。孙吴的扬州,治所在今南京市,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而且范围很大;唐代的扬州,治所就在今扬州市,级别也只相当现在的地级市,范围很小。如此,“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样的形象宣传、旅游资源、雕塑题材,南京人当然不肯出让给扬州。而且,李白说的“下扬州”,也与殷芸说的“上扬州”不是一回事,“上扬州”的“扬州”,是孙吴以至六朝的首都所在,就是今天的南京市,这就如同我们今天说的“上北京”,到首都去,习惯称“上”;李白说的“下扬州”的“扬州”,只是唐朝的一个普通政区,就是今天的扬州市。

诸位听众朋友,这就是地名学术的复杂、地名知识的重要。如果不明白这些,有时就会闹出没文化的笑话。这样的笑话,真是屡见不鲜。比如人们常说“四川省”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境内有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这是错误的。按照这种逻辑,加上雅砻江就是五川,加上大渡河就是六川,加上其实也不小的涪江就是七川,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说法。那“四川”为什么叫“四川”呢?追根溯源,唐朝初年设剑南道,因为位于入蜀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之南而得名;到了至德二载(757),剑南道分为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个节度使辖区,简称西川、东川。北宋初年,又在五代时的后蜀故地分设西川路、峡西路,西川路治益州(今成都市),峡西路因在三峡以西而得名,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再到咸平四年(1001),又将此二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并且合称“川峡四路”,后来也简称“四川路”。元代合此四路设置四川行省,明朝改称四川布政使司,清朝则称四川省,并且延续至今。至于今天四川省的简称“川”,本来也是平原广野的意思,而不是大家想象的河流的意思。我们知道,“川”有两个主要的字义,一是河流,二是平地。四川的“川”即平地,联系着川西平原。自从2200多年前李冰建成都江堰以后,这里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所以“川”这个简称,还有经济富饶的意思。

地名蛮有意思的吧!说起来,真正了解一个地名,我们要知道音、形、义、位、类五个要素,也就是读音、写法、字面义与指代义、位置、类别。虽然知道不知道地名的字面义与指代义,并不影响我们对地名的使用,但音、形、位、类四个要素还是应该明确的,因为这些要素联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至于了解地名的义,则反映了我们的文化修养与知识水平。

说起地名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象,日常生活是离不开地名的,没有地名,城市乃至乡村的生活将是一片混沌,诸位听众朋友拿出自己的身份证看看,上面又有多少的地名信息。然而地名又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它也映射着人类社会的过去与现在。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自古至今,那些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的地名,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公认的;反过来,地名又成为人类社会各种信息的载体。如此,站在今天的立场,我们可以认为:地名是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是鲜活而且广泛的社会现象,是真实而且珍贵的文献资料,是必须保护与传承的文化遗产。

单言地名之作为文化遗产,这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中国各级政府的实践。

所谓世界各国的共识,比如1987年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1992年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强调:“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2007年联合国第九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进一步明确:“地名完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如我所收藏的日本出版的《地名与风土》杂志,1984年创刊号的封面语是:“地名是时间的化石,地名是日本人共同意识的结晶体。”其他各期的封面语还有“地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地名是完美的古代文学”“地名是表达过去文化发展沿革的宝贵记录”等等的说法。

所谓中国各级政府的实践,就以近些年为例,比如2012年7月,民政部印发《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印发《方案》的《通知》指出:“地名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提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而基于这样的世界共识与中国实践,就以我所参与的南京市的相关工作来说,既丰富多彩,也卓有成效。2007年12月,“南京老地名”项目入选“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月,“南京市江宁区老地名”项目入选“江宁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这样的举措,南京老地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营造了弘扬地名文化的社会氛围。面向未来,我们认为,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中,理应增加“地名文化类”,这既是凸显中华文化特征的必要手段,也是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创新。

说不尽的中国地名!古今多少事,都付地名中,每个地方,都有一本念不完的“地名经”;进而言之,人有姓名,地有地名。姓名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事关重大;地名仿佛大地的名片,所以丰富多彩。姓名与地名合在一起,又印制出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彰显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我的身份证、我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桐城胡阿祥也。“阿祥”这个名,大俗也是大雅,乡土气重,书卷气少,感觉亲切而随和,诸如此类,对我起着相当明显的心理暗示作用;至于“桐城”,那在文人、学者圈内,可是极富文化意蕴的地名,所谓“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说法,使得“桐城”成了一块“学术文章”的金字招牌。这样的桐城“一方水土”养出的本人,遂以写文章为乐趣。这就是中华姓名的暗示作用,中华地名的明示作用!“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这就是我们这档《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的宣传语、关键词……

%e5%9b%be1%ef%bc%9a%e9%a6%96%e5%ad%a3%e3%80%8a%e4%b8%ad%e5%9b%bd%e5%9c%b0%e5%90%8d%e5%a4%a7%e4%bc%9a%e3%80%8b%e7%ac%ac1%e6%9c%9f%e7%94%b5%e8%a7%86%e6%88%aa%e5%b1%8f.png 

首季《中国地名大会》第1期电视截屏

有幸担任首季《中国地名大会》点评嘉宾,在我参与录制的8期中,我寄希望于《中国地名大会》的选手们,地名知识可以百度,地名学问期待探讨,地名文化需要积累;我见证了、体验了好多特别有趣、特别感动的事情。比如与《中国诗词大会》比较,出线选手竟然有着根本的区别,注意,我说的是“根本的区别”,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区别呢?地名天梯的环节,到底有没有打通关的,或者是谁打通关的?第一季总冠军是什么人,学习的是什么专业,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什么样的特别出题人,竟让许多的选手以及我潸然泪下?主持人鲁健怎样的才艺展示与地名问答,让全场为之惊艳?如此等等,我在这里不方便提前“剧透”,还请诸位朋友自己到时揭晓。周六晚上七点央视四套,周日晚上十点半央视一套,我们不见不散!

 

本文据喜马拉雅FM“中国大智慧”特别节目整理,2019年11月19日上线。有删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