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者
十分庆幸的是,他在退休之后的第五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及兴趣爱好,成了职业阅读者。
他说自己的前几十年一直生活在“被安排”之中,从学校毕业时被安排到医院,进院上班后被安排到不同岗位,当了中层后被安排在不同部门、赋予不同职责,当了院级领导后被安排分管不同业务、事务及政务……在整个职业生涯,即生命的青壮年期、人生的黄金期,自己几乎没有个人爱好,所谓的爱好就是一次次地承诺与践行“服从安排、听从指挥,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即为了热爱工作而努力去爱,为了服从安排而努力去爱。所以,在漫长的岁月里,他根本没有培养过、发现过自己的个人爱好。深层的原因,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服从意识,从没允许自己去挑什么、选什么、爱什么。只要是组织安排的,不会就踏实学,不行就刻苦干。因而,没有爱与不爱,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没有个人好恶,只有努力干好。公家人嘛,一心为公,无心于私。
00正因为如此,退休之后,当大把的时间由自己掌控时,他却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打发时光的爱好,便把自己及自己的时间支配权彻底地交给老婆,你说买菜就买菜,你说领孙子就领孙子。后来,孙子、外孙都由婴儿领成学生了,他便在家赋闲。有老部下来请,有朋友的朋友来请,想聘他到某私人诊所、某私立医院去,他斩钉截铁地表示不去。女儿急了,怕他闲出个三长两短,就劝他也去打个小牌、喝个小酒、泡个农家乐什么的,他摇了摇头,不言妥否。儿女们观察了住宅小区的老人,发现广场舞群体中的退休干部较多,就带他去转悠。不错,熟人不少,他认为这是文明健康的行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几个月后,细心的女儿又去调研,一提“王文林”,无人不知,无人不赞。女儿心想,父亲毕竟当了几十年的大小领导,为人处世定然是一流的。转身一想,刚才他们都说他是“好人”,那他好在何处?是唱、是跳,还是表现在组织领导才能方面呢?她一问,人们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大堆,什么去时和回时给大家背音响呀,活动时给大家搞服务呀,公益演出时自掏腰包给大家买水、买饭、买道具呀……大家说了一大串,集中起来便是一个词:热心公益。这样也好,只要喜欢,且有益身心,那就让他尽情去干吧!干到年底,儿女们回家团圆,细心的女儿问他喜欢哪些歌舞,他摇了摇头,不置可否。女儿急了,又替他当起私家侦探,满城寻寻觅觅,看有什么适合他去干的。
开年后的第二个星期六,女儿一大早就带他出发,把他领进了安康市图书馆,领进了安康人周末读书会。
这天到场的三十多人中,有十几个新人,所以主持人在开场白中特意宣传了一下图书馆、阅读会,向大家介绍说:这个读书会虽然有时间、地点、阅读方式等“十固定”,但阅读书目、参与人员不固定,即每周三确定本周六的阅读书目,然后在书友微信群及市图书馆的微信、微博、网站上公布消息,让群友、书友及广大读者依据爱好报名参加。同时,每本书集体阅读两次,第一个周六为初读,30分钟到一小时,各人选择性默读,然后轮流分享。第二个周六为精读,除了挑选几个人分享阅读体会外,还有作者的创作谈和专家的专题辅导。除了集中阅读,其余时间大家可在家、到馆阅读,两周一本书,完全可以读深读精。他一听,就脱口而出:“这个形式很好!”主持人送他一个笑脸:“好就多来!”当听到主持人介绍“之所以把集中阅读安排在每周六上午9至11点,是因为双休日只占用半天,不太影响大家的休息与个人、家庭事务,并且早上9点前多睡一会,中午11点后可去打牌、聚会、农家乐”,一屋人哄堂大笑,他却没笑,严肃指出:“我们只说读书,不说打牌!”
这天是阅读已故教育家、作家李春义老师的《教坛随笔》。主持人依据到场读者的年龄、职业、学历等信息,将书中的散文、杂谈和调查报告、业务论文分给不同对象,让大家默读,并依据内容分配了分享发言的关键词,即主题。当然,书的封面、封底、环衬、目录、前言、后记等“公共内容”,是每人必读的。
王文林看完了必读内容,简单翻了下书,就来找主持人。“我想换成这一篇,您看行不?”主持人以目光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一篇是谈教风的,只看了一段就感兴趣。主持人点头同意,他连声致谢,走了两步又转过身来,与主持人十分正式地握了个手。
到了分享环节,主持人点了一个人第一个发言,然后从其左边开始,依次发言。同时要求,每人两分钟,不超时,不脱离关键词,只讲体会不言其他。被点之人说还没准备好,请换别人,主持人不愿换,场上气氛有点僵硬。
王文林举起手来,说声“我先说”,不管主持人是否同意,就讲开了:“我读了两篇,都与教风有关,从主持人指定的关键词‘联系实际’出发,我有三点感悟:一是教风和医风同理,修德为上,我赞同李春义老师以德治校的方略;二是教风来自师风,师风来自师德,如同医德,以德行医方为良医,所以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三是校风好坏由学生体现,学风代表校风,所以必须加强德育工作。”他一口气讲完三条,又来一段自我介绍:“我是个医生,已经退休了。为了不虚度光阴,今后就来好好读书,希望大家接纳我、帮助我!”一个鞠躬,迎来满堂掌声。
主持人适时表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好好把书读明白,把分享讲明白。并由王文林的语言精练、观点明晰,引出了斯大林的名言:“一个语言不清的人,他的思想是糊涂的。”这天读书会结束后,人们因为斯大林而记住了王文林,因为王文林而记住了斯大林的这句名言。有位书友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阐述了自己对这句名言的思考与感悟,文尾写道:“因为王文林的认真阅读、精彩表达,我对这句名言铭记于心。”
回家时,王文林借走此书,一口气读完,第三天便在微信群里发出了他的阅读体会。虽然还不算文章,文体意识欠缺,结构和表述还有一些问题,但他对作者立意的赞同、思想的认同是旗帜鲜明的,他对校园不正之风的痛斥、对教风日下的关注,与作者是高度吻合的。因而,不少读者在微信群评论,认为他读懂了作品,读懂了作者。
自此之后,读书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每周三读书会公布周六的阅读书目后,他及时到图书馆将书借回,当别人周六才到场阅读时,他已将书读完、将读后感写好。周六到场,听了别人的分享,吸收了不同的观点与认识之后,他将书再读一遍,将体会文章重写一遍,并发到群里征求意见。第二次集中阅读时他再读、再听、再学习、再交流,便得到了提高。回家后经过再阅读、再思考、再写作,一篇成功的读书体会文章便像历经冬雪春雨的禾苗一样,迎着朝阳破土而出。
自此之后,他成了读书会的积极分子。每周六的集体读书日,他提前半小时到场,从打扫卫生、烧水沏茶等事务做起。中途,时而兼顾签到、记录,时而主动拍照、续水,哪里有缺口,他就及时顶上。他见图书馆的微信、微博、网站平台是固定在每周一、三、五更新的,为了当天就能及时把读书会的消息传播出去,他学会了写新闻、做美编,经常在活动结束几十分钟后就能发出文图并茂的动态。
半年之后,读书会实行体制改革,由市图书馆运作,变为自助性志愿服务组织,选举产生了由正、副会长组成的领导班子,任命了秘书处及组织、宣传、活动部工作人员。王文林全票当选副会长,他激动地说:“我只是个学生,今后好好学,跟书本学,跟大家学,活到老学到老!”
上周六,阅读路遥的茅奖作品《平凡的世界》,是他主持的。看着他那淡定从容的神态、简洁精准的点评,联想到他最近在报纸上发表的书评,我在内心感慨:读书,不仅可以提升人的学识,而且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王文林在退休之后,因为找到了读书这一乐趣,便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找准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爱好,如同无盐之菜,便没有味道。然而,你的潜能宜于什么爱好,的确需要找准。如果一时找不准、找不到,那就选择读书吧,因为这是人生的基本爱好,是打开生命乐趣之门的总钥匙。有了这个爱好,你会因为境界提升而成为另一个你。这个神奇的变化过程,不仅会让你痴迷于此,而且会让你收获更多的惊喜与神奇。
如果你不相信,就去咨询王文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