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鲁迅新诗散论》序

鲁迅新诗散论 作者:蒋道文 著


《鲁迅新诗散论》序

毋庸置疑,关于鲁迅研究可谓中国所有作家作品研究之最。由于鲁迅是站在历史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制高点和最新的视角进行俯视的,其诸多观点看法、判断已成为对整体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以及对人的审视而得出的带有真理的结论。鲁迅研究本身是开放的发展的系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受一时一地或某种环境的局限,即使在今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鲁迅的观念的认识往往在基本赞成的同时又有新的感悟。这主要得于鲁迅惊人的超前性和前瞻性,给人留下无穷无尽的思索。以前,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散文、翻译以及鲁迅与外国文化文学等的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栋,可对于鲁迅新诗的研究,似乎有些稀少及忽略。

鲁迅在1918年至1919年间也写了好几首新诗在《新青年》上发表。这些新诗虽然在当时发生了较好的影响,但鲁迅由于初登文坛又没有继续写作新诗,因而还是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反响。当时人们在鲁迅《狂人日记》等小说发表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后,好像只知道鲁迅是个小说家。而鲁迅曾经发表的新诗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都不为大多研究者所注意。所以关于鲁迅新诗的研究者就很少,研究成果实为寥寥。从诗学的角度看,鲁迅新诗是达到了诗歌的高境界,也产生了相当的诗学意义;就新诗而言,鲁迅新诗诸多韵致,具备了新诗完好的雏形。连新诗的首创者胡适也不得不承认鲁迅新诗的新颖与别致,他说当时新诗多像“一个缠过脚后放大了的妇人,”而“会稽郡周氏兄弟却是例外。”后来朱自清高度评价道:“多数作家急切里无法甩掉旧诗词的调子,……只有鲁迅氏兄弟全然摆脱了旧镣铐”。郭沫若认为鲁迅新诗达到极致甚至至境:“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这虽有点过誉,但鲁迅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上品却是无疑的。也有人说鲁迅新诗至今还没人超过,认真考察中国现代诗歌状况,也确有道理。鲁迅新诗给人留下的审视和思索的空间太广阔了,加上意境的宏阔与深邃,以至于需要很长的时间方能把握其中的真意与深意,具有永久的耐读力,真是“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而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人去高度注意鲁迅新诗,是因为鲁迅新诗数量太少,还是因为鲁迅新诗的幽深性与哲理性不大为人所理解,还是即使到了现在有些学者根本看不起鲁迅新诗,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总之,鲁迅新诗研究甚是薄弱,几乎是鲁迅研究的一个空白,少量一些文章也不过是对鲁迅新诗的常规性的简单而又粗浅的研究,更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对鲁迅新诗研究的必要。

古今中外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一个文人或作家的作品往往在他死后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被后人发现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明朝的文学家、戏剧家、书画家徐文长是如此,外国的画家凡高是如此,小说家卡夫卡是如此。鲁迅虽然一步入文坛就赫赫有名,应该不在此列,但鲁迅的新诗却还是遭到如此命运,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当时有胡适、朱自清和郭沫若等人已经看出鲁迅新诗的不同凡响,但由于宣传的范围和力度太小了,所以到底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我有时猜想,虽然鲁迅说对新诗并不感兴趣,只是在新诗开创期为了引发新诗人的产生而呐喊助威似的敲敲边鼓创作了好几首而已,但如果有人真正大力宣传,也许会激发鲁迅新诗创作的高度热情,会写得更多一些。鲁迅对新诗的创作一开始就定位很高,期望值很大,而他对新诗创作的标准又难以把握,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又很高,对彻底摆脱古典诗词羁绊的新诗面貌和出路也实在难以估计,因而感觉难有成功的希望,加上鲁迅是个要么不作要么就一举成功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自信,所以按他说的待到新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等)一出现就撒手不作了。其实鲁迅是很有诗才的,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底蕴,而且对古典诗词颇有感念和体认,他的旧体诗不是写得非常出色吗,我们现在都还背诵他的一些有名的旧体诗歌及名句,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研究兴趣,也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所以我想如果鲁迅能够在五四时期继续创作下去,他一定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新诗佳作。

本书定名为“鲁迅新诗散论”,意在对鲁迅新诗设置为25个专题进行研究,分别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对鲁迅新诗进行全方位关照与审视,由此使鲁迅新诗研究能够进入更多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最终解决鲁迅新诗研究这个薄弱环节和填补鲁迅新诗系统研究的空白,从而开辟鲁迅新诗研究的新领域,也从而更加充实和丰富鲁迅研究,让鲁迅新诗研究给我们现当代文化的更好形成和现当代文学的更好发展以有益的启示,也为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增添一份礼物和一种亮色。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鲁迅新诗印象琐谈、鲁迅新诗的批评观、鲁迅新诗与外国诗人之关系、鲁迅新诗的理论与实践、鲁迅新诗创作的背景与动因、鲁迅新诗的真诚与执著、鲁迅新诗的情趣与意趣、鲁迅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鲁迅新诗的个性与气质、鲁迅新诗的战斗性、鲁迅新诗的时代性与现代性特色、鲁迅新诗的诗体解放、鲁迅新诗的意象特征、鲁迅新诗的意象把握、鲁迅新诗意象的象征性、鲁迅新诗意象所指的不定性和多义性、鲁迅新诗的对比性意象显示、鲁迅新诗中的寻梦者与追求者形象、鲁迅新诗的叙述模式与叙述者身份、鲁迅新诗的对话结构、鲁迅新诗的语言色彩、鲁迅新诗与中国早期其他白话诗之比较、鲁迅新诗创作的诗学意义、鲁迅对新诗的见解及其当代意义、鲁迅新诗对当代诗歌创作的深刻启示。

鲁迅新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中有对陈旧历史的否定,有对封建势力的揭露与批判,有对丑恶现象的揶揄与讽刺,有对裹足不前的人的忧虑,有对待新生事物的基本态度,有如何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本立场,有作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个性气质,有对历史、现实与人自身的本质思考,有对爱情和理想的自由追求,有上下而求索的意志精神,有大胆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魄力和举动,有对明天与未来的热情向往,等等。鲁迅新诗其实也是一面明亮的镜子,从鲁迅新诗的明镜中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这对于我们作为现代的人与社会应该怎样开辟美好的前途,走好自己的路,无疑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和效益。

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结构形式进行,即是分成25个相互关联的专题进行分项研究。在每个专题研究过程中,又具体采用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是先进行理论阐述,再以文本为例证。理论阐述是鲁迅新诗创作的理论根据,鲁迅新诗文本是理论阐述的印证,二者紧密结合,互为依托。在理论阐述中既有诗学理论,也有前人对诗歌创作的经典言论,也有鲁迅本人对新诗的独到见解,也有诗评家和一些诗人关于新诗创作的精辟意见。在以文本为例证的分析中,既有鲁迅新诗创作的符合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有鲁迅新诗创作的灵活性把握与创造性发挥,由此表现出鲁迅新诗不同于其他新诗的独特性。同时还将鲁迅新诗放在特定的背景形势下,指出鲁迅新诗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与中国初期其他白话新诗进行比较性考察,从而找到鲁迅新诗区别于其他白话新诗的创意特色与创新点。

本书以专题形式对鲁迅新诗进行了比较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导要点的研究结构形式。这样避免了繁琐冗长累赘,显得单纯明了而又紧凑,能使主要的内容与观点一目了然。本书还注重对鲁迅新诗进行立体透视,以发展的眼光将鲁迅新诗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阐述鲁迅新诗对现代生活产生的影响,避免了单一而平面的研究弊病。

几年前,本书作者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访学,他与当年我指导的博士生一样,勤奋钻研,笔耕不已。在本书付梓之际,我回忆起他在川大的刻苦情景,我相信他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是为序。

靳明全

2013年4月于川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