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
竹身爆裂,一根扁担自天而降,不偏不倚,落在农人的肩膀上……
能够做扁担的竹子,材质一定是坚硬的,因为它要去承受生活的重量。那些经受不起风吹雨打的竹子,是没有机会成为扁担的。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这则绕口令蕴含着“要认识自己”的哲理。扁担自诞生之日起,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
在过去的乡村,农业生产全靠人力,没有机械的影子。俗话说“好手难提四两”,说的是手提不如肩挑。农家的肥料,全靠肩膀运出去;土地里的收成,全靠肩膀挑回来。因此,扁担成了农家必不可少的工具。
那时候,农人赶集,随身携带的往往不是购物袋,而是扁担。家庭生活所需,也大都是用扁担担回来的。
“懵子懵,担水桶,掉了一头,不知道轻重。”俗话讥讽的是不懂得平衡的人。扁担最擅长“平衡术”。它两头挑的,重量必定是差不多的。一边轻,一边重,担子不好挑。掌握平衡,是领导艺术的重要法则之一。做领导的应该多向扁担学习,学习如何达至平衡。
如果担子只有一头,另一头则配上重量相当的石块。它们像是一对感情不和的夫妻,靠扁担勉强维系着彼此的关系。扁担似乎也有点尴尬,一会安慰这一头,一会安慰那一头,像是殷勤的居委会主任。一到目的地,它们就分手了,各奔东西。
有时候,扁担还会“变身术”。在荒郊野岭行走的挑夫,扁担是他随身的武器。一根扁担抓在手上,强盗不敢拢边。而在农闲时节,扁担又摇身一变,成为梅山武术的道具。武师随手拎起一根扁担,舞得呼呼生风、虎虎生威。
当然,更多的时候,扁担扮演着“负重者”的角色。它挑着生活的沉重,也挑着生活的希望。因为长年累月劳累,扁担累弯了腰,但它无怨无悔。生活的苦和累,它默默地承受着。因为被反复使用,扁担被磨得发光发亮,那是劳动给予的最高奖赏。
如果所挑的担子太重,超出了扁担的承受能力,“咔嚓”一声,扁担就壮烈牺牲了。它最后的归宿地是火炉,在那里实行“火葬”。它发出最后的明亮的光芒,照亮了农家黯淡的生活。
我家的一根扁担,两头各有一个节疤,像是扁担的眼睛。它时刻睁着双眼,看到了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劳动的汗水,因此它非常怜恤扁担下的肩膀,非常怜恤挑担的人,只是它生性木讷,不太擅长表达。它经常做的,就是笔挺挺站着,向劳动者致敬,向生活致敬!
(原载《延河》2017年第6期,《散文》(海外版)2017年第9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