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张冬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后改名朱自清;笔名有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早期的重要会员之一,文学创作始自五四,无论诗歌还是散文,都清新可喜,意蕴丰富,尤以散文著称于世。一生著作20余种,近200万字。朱自清在创作中严格地恪守着为社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正如1922年写的《背影序》讲到散文在“近三四年的发展”时说:“……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自谦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的我”的朱自清,从未与他所处的时代隔离。他关心世事,同情弱者,反抗不平,思索人生,在时间的回廊里穿行,在历史的碧波里泛舟,用文学写人生,以美文立其言。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为很多评论家所公认,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中国文学史编写,谈到现代散文语言之丰富、文体之完美,朱自清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创作“漂亮和缜密”,对于创建白话散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的贡献,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丰富的个性与孤高的气节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因为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自己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而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所以常自称“扬州人”(祖籍实为浙江绍兴)。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入高等小学,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修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随后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都与留学生活有关,是以浓淡有致的印象画派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了《导言》。第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饱含深情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细腻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之美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行文的流畅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质朴自然、纯净洗练。叶圣陶曾指出:讲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贫困潦倒的日子里,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杀害了很多进步人士,包括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和闻一多。两人的先后遇害,让朱自清无比愤慨和悲痛,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演说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寻找光明的经历和在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在血与泪的斗争中,朱自清终于成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
朱自清生命晚期身患严重的胃病,然而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先生因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再次严肃地告诫家人:“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朱自清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严肃的散文观
朱自清既不满意陶醉于抒写琐屑小事的“言志派”,也不满意后来的所谓轻松洒脱的幽默派。他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不追逐潮流,也不为他人所扰,始终执著地表现人生。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明净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朱自清性情敏感,心思细腻,现实生活的压力常常让他对人生充满惆怅和叹息,颇觉不堪重负;但他又有着五四学人普遍具有的理性自觉,对个人的社会使命有着清楚的认知。一方面,他坚持现实批判和文化反思与重建,不回避社会问题和人生真相,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和文化立场,个人性情表达里蕴含着现代理性思辩;另一方面,朱自清面对现实的黑暗和生活的灰茫,无以排遣,常常把自己的情怀忧思寄寓于美好的大自然,获得短暂的心灵宁静和超脱,于是形成了灵动悠远而又略带感伤诗意的抒情风格。
散文创作的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反映社会偏重于议论的散文。这类散文从现实出发,针砭时弊,针对性强。代表性作品有《执政府大屠杀记》、《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篇。这类社会批评散文体现出了朱自清作为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写出了郁积的个人之惰,也写出了沉重的家国之情,因人生体验的深切和社会意识的强烈,而在理性力量之外平添真挚动人的情绪感染力。《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记叙一个小女孩仅以七毛钱的价格被卖掉的悲惨故事,并从生活现实出发,设想她被卖后将遭遇的种种境况。作者愤怒地诘问:“这是谁之罪昵?这是谁之责呢?”他指出:“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从而深刻揭露应负这个罪责的黑暗社会。《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写于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的第十九天,朱自清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生活中许多“可爱的小孩”,反衬电车上遇到的“小西洋人”的可憎,并从他旁若无人的傲慢神情看到了“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表达了作者反对帝国主义欺凌和压迫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执政府大屠杀记》写于1926年,朱自清亲自参加了“三·一八”游行示威,以亲眼目击的事实,揭露出北洋军阀屠杀爱国学生的残暴罪行,叙事真切,言之凿凿,戳穿了反动派妄图一手尽掩天下耳目的阴谋,并以愤怒的议论,对封建军阀段祺瑞之流进行了严厉的质问和无情的揭露。
还有一类则是抒情、叙事、写景散文(美文)。在新文学史上,朱自清与冰心并驾齐驱,成为散文创作各具特色的两大家。《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等是朱自清叙事、写景抒情的名篇,具有深厚的情感,结构细密、意境幽远、笔法圆润。《背影》是朱自清叙事抒情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现代散文史上值得重视的篇章。它“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却不仅在当时誉满文坛,而且能够“历经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背影》不仅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通过家庭逢遭变故时父子别离的描述,表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特别是父子之间真挚淳厚的人情美。那淡淡感伤与深深自责紧密交织的语调,极为平实的叙述与“白描”的情感笼罩了浓郁的抒情氛围。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宛如对座叙谈,富有真实感,这与表达父子相亲的真挚之情,是十分和谐的。朱自清还是散文领域里卓越的风景画家,《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都是美妙的山水风景画。尤其是后者,摆脱了前篇那种纤秾繁缛之气,文笔绮丽而又自然清新,文章细致描摹了池塘的幽静,荷花的风姿韵色,而且衬之以轻烟与淡雾的交替,月光与云影的更迭,构成一幅变幻奇妙的画图。毫无疑问,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史上,朱自清是有着重要贡献的建树者。他以清新简约,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和漂亮缜密的文体,在新文学的散文园地绽放了别样的花朵。
艺术上鲜明而独到的特点
首先,真挚深厚的感情倾注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给亡妇》悼妻与自惭之情、《背影》父亲的舐犊之情,无不真诚亲切。朱自清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对山川草木,一花一叶,对普通人生,对茫茫人世,都怀有朴素真挚的情感,并且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一一呈现,真的是悠悠千古事,尽在带有感情之汁的笔墨中。
其次,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感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构成细密幽远、深沉旷达的艺术氛围。诗人写散文不失其诗人本色,散文中有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对人世的领悟,对自然的热爱,对不幸的同情,对历史的透视,对文化的理解,都浸透着生命的爱意与珍惜。
再次,构思缜密、精巧,脉络清晰。朱自清的散文大都篇幅不长,构思却篇篇匠心独具。《背影》出奇制胜;《荷塘月色》意在写“颇不宁静”,但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
最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清幽细密而又丰富多彩。《背影》的质朴,《绿》的纤秾,尽显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有口皆碑。继《背影》之后,朱自清又先后出版了《你我》、《欧游杂记》等散文集。后期的作品,朱自清更注意从口语中采撷提炼,追求一种“谈话风”,语言质朴平淡而周密妥贴,生气盎然,富有一种逼人的风采。
朱自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地位很高、影响很大的散文作家。他的一生虽然生活艰苦,艺术的探索却永不停息,既有尖锐的批判和反思,也有精神的隐逸与放达,既有难以舒缓的人生之痛,也有永不磨灭的生命之爱,既有情绪的波澜起伏,也有文字的静如止水,既清秀隽永,又质朴丰盈,既皓月当歌,又深邃婉曲,他以执著的爱和灵动的笔,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珠圆玉润的散文经典名篇。
2011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