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读书 体悟 践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第四届读书文集 作者:田树林,李宝辛 编


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思维教育导论》读后感

初一语文组 艾维蓉

在教育中,是知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这个问题,现在大家应该已经形成了共识: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更为关键的。而学生的各项能力中,何为重中之重?又如何培养学生这最重要的能力呢?阅读了《思维教育导论》(姜继为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一书,很受启发。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思维,让学生掌握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P7)思维的能力比思维的结果重要,诚如古语所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为本,知识为流;思维是前提,知识是产品;思维是上位的,知识是下位的。学习最关键的学习能力是思维能力,最好的学习习惯是思维投入。

其二,“培养思维能力,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建模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考、深入思考、顽强思考等品性。”( P25)值得重视的是,思维的发展不是自然的过程,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养;人的思维绝不是与人的年龄成正比的,它并不随人的年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就是说并非年长者一定比年轻人思维能力强。

一位有识之士说得好:“教育有两种,一种是为人的教育,另一种是人为的教育”。正是这“人为”二字,背离了人本身,是为教育而教育,而不是为了发展学生,更谈不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了,教育又怎么可能跳出不合理的怪圈!我们常常声言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必须首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既然如此,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如何行动呢?

一、从学生人格的培养出发,健全思维的主体

健全的思维主体,不能是简简单单的自然人。思维一定是在某种思想、观念的驱使下产生的。姜先生在论述思维主体的健全时提到了三个要素:一是积极的思维需要,二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三是全面的思维形式。这些都是思维展开的机能要素。在我看来,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列于这三者之前的首要条件。没有健全的人格,思维需要会指向偏差之路,问题意识会引导狭隘之脑,思维形式则会加重这种偏狭。所以,首先必须强调思维主体的健全人格。

学生个体的发展,极为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的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格,就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丰富的道德教育的资源,有效地借助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人格锻造。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人格的升华,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道德观念的熏陶。

二、从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着眼,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

好奇心对培养思维极具重要性。“在好奇、兴趣的基础上,人的思维会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实现的效果也会更好。而缺乏好奇和兴趣,思维往往比较疲弱,思考的深度、力度明显降低。” (P224)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确是思维培养的重大使命。

好奇心与兴趣的显性表现就是一个个的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始点都是触及问题,或被问题抓住。” ( P26)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的每一个哪怕是看上去稀奇古怪的问题,保护和尊重学生提问的勇气,减少教师以真理自居的行为和心理,帮助学生破除对课本、教师乃至权威的迷信,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思维活动,在思想上产生疑问,将思维从萌芽状态的好奇升华为研究状态的质疑与学问。

此外,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具有极强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必须得到理解与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千差万别,而教育如果总是以“统一”二字来规定和要求,容不得“异端”和“个别”,势必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致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封闭萎缩的状态。教育要尊重、理解、满足学生的多样性,让孩子身上的童心、童趣、童真得到保护和发展,允许学生冒险、发傻、痴迷,鼓励他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质疑和发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思维发展与培养的出发点。

那么,培养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这都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只有关注才有尊重,只有关注才有关心,只有关注才有培养。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根据不同特点提出教育教学的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满足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从生活实践着手,开拓思维培养的教育空间

在姜先生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论述中,谈到了学生联想、想象、转化能力的培养。他认为“联想是让知识活跃起来的思维能力,也是让思维飞翔起来的思维能力” ( P280),而想象力则是更具活力的思维能力了。要培养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能力,必须为学生打开思想的空间,帮助他们积累联想、想象、转化的素材。现实的情况是:几乎从学生踏进学校的那一刻起,繁重的课业负担就注定把他们拴死在课堂上,大海、沙滩、田野、森林、花木、小鸟……将相继与他们无缘。单调、乏味、枯燥、无聊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压挤中日趋萎缩乃至泯灭。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实践中充满了值得让人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事情,人的一般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实践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源头,直接参与实践,能让人得到真知和真的思维能力”,“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没有确定答案、标准答案,需要分析、综合、联想、概括” 。 ( P236)因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时刻想着让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走进自然。社会和自然是一所无穷大的学校,通过参观、考察、郊游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多观察现象,多锻炼方法,多梳理流程,沉心思考,不要浅尝辄止,使学生的心灵更加开放,学习和思维更生动、更深刻。

四、从创新思维着力,助推学生思维能力质的飞跃

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并非教学的唯一目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若学生未能真正学会读书,学会求知,我们未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那么,这教育便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未来的盲人并非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决不能仅仅追求纯粹的分数,与别人一争高下,而是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主动全面发展自己,并且有多样化追求和自身特点的一代新人。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通过启发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将语文学习的园地交还给本来的主人——学生。少一点讲解灌输,多一点启发点拨;少一点凌驾管束,多一点参与激励;少一点批评否定,多一点因势利导;少一点既定答案,多一点多元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并养成对新问题、新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对问题主动、独立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发明发现的过程是人类思维闪耀的时刻,思想家、科学家们的思维能力堪称奇迹,思维方法堪称艺术,在他们的思维中充满着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与环境,帮助学生经历发现者思维求索的曲折过程,使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去参与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从头思索,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点点地挖掘“真理”,成为一个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重走前人的“发现之路” ( P187),进入原始问题,开启思维机器,从初步现象层层剖析,寻求突破,学会探究,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真正成为一个探索知识、创造知识的人,为未来在全新领域和现实实践中的创造创新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姜先生说:“思维教育是目前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是限制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全局性不出‘大师’的主因。”而某种程度上,思维教育的欠缺也是当下我们教师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能力匮乏的关键所在。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思维教育的意义,找到思维教育的依据和准绳,厘清思维教育的内涵,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变思维教育的不自觉状态为自觉状态,加大思维教育的力度,抓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全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社会创新人才服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