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绂:学科配置和师资选聘是办学关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俞大绂教授接受了重建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务,并被任命为院长。由于作为建校基础的原北平大学农学院在抗日战争中大伤元气,因此北京大学农学院在重建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但俞大绂院长克服重重困难,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办好农学院的关键所在。进而,提出了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俞大绂
1. 选好学科带头人是办学的关键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选何地为院址。当时,选择的对象较广:有万牲园(今动物园),有华北农事试验场(今中国农业科学院),还有卢沟桥农场等。俞大绂院长经过全面衡量,慎重考虑,最终选定了老校址──罗道庄(是时,门墙上还留有“农科大学”石牌)。此时,百废待兴。在废墟上重建校舍,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尤其难者,是师资问题。为此,俞大绂院长提出了“要办好农学院,关键是选好系主任并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教师”的办学思想。为了实施他的办学韬略,实现他的办学思想,他在全国各地多方物色、精心挑选,延聘了一批学术水平高且全国知名的教授、学者担任各系系主任,他们是:李先闻教授、李景均教授(先后出任农艺学系主任),陈锡鑫教授(园艺学系主任),李荫桢教授、汪振儒教授(先后出任森林学系主任),林传光教授(植物病理学系主任),周明牂教授(昆虫学系主任),黄瑞纶教授(农业化学系主任),陈华癸教授、李连捷教授(先后出任土壤肥料学系主任),汪国舆教授、吴仲贤教授(先后出任畜牧学系主任),熊大仕教授(兽医学系主任),应廉耕教授(农业经济学系主任)。这些科学家既是促使北京大学农学院快速发展的栋梁,亦是后来北京农业大学各重要学科的主要带头人。要做好延揽人才之事,只有俞大绂院长这样在学术界有极高威望的教授,在当时才能聚集起如此雄厚的师资队伍。关于这一点,已故著名土壤学家李连捷院士颇有感触,他在《大绂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写道:“作为一院之长的俞老,当此多事之秋,不仅允许我成立土壤学系,还支持我招贤纳士,以扩展土壤教学与科研的影响。今忆往昔,若非这位学术思想开朗,不拘泥于一派的领导,实难达到今天的局面。”
2. 完善的学科体系是办学的保证
完善学科体系是俞大绂院长办学思想和理念的另一个方面。他曾多次强调,要想办好一所大学,首先要把系办好。为此,他在考虑北京大学农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时,经过反复斟酌、缜密思考,确立了农学院10个系的院系体制。这10个系是:农艺学系、园艺学系、森林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农业化学系、土壤肥料学系、畜牧学系、兽医学系、农业经济学系。他不仅确立了10个系,而且根据农业实践和理论发展需要,他将10个系划分为两大类──农业基础学科和农业应用学科。农业基础学科类包括植物病理学系、农业化学系、土壤学系;农业应用学科类包括农艺学系、园艺学系、昆虫学系、畜牧学系、兽医学系、森林学系、农业经济学系。力争10个系的完整体系对发展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事业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农学院设系之多、分科之细,为当时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之冠。其中,有些系为国内所仅有,有些系则以历史悠久而著称。对此,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步峥同志在《俞大绂院长的办学特色及其历史性贡献》一文中写道:“为了建10个系,北大和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打了一年多的官司。最初未得到教育部的认可,经过反复力争才确定下来。一个农学院设10系之多,不仅北大其他学院没有,全国也绝无仅有。历史证明,俞院长坚持的科系体制,是俞的又一历史性贡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农大科系的体制奠定了基础。”
3. 提出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举措
俞大绂院长办学思想和理念的第三个方面是确立北京大学农学院的两段教学制度,即一、二年级学生到北京大学理学院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加强基础科学的教学,三、四年级学生再在农学院学习专业课。这种教学制度成为当时北京大学农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
在俞大绂院长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农学院于1946年10月正式在罗道庄开学,同时接管了原北平大学农学院所属的罗道庄农场、卢沟桥农场、南口农场等农场,创造了农学院规模宏大、学科齐全、科系广泛的教学条件和校园优美的环境,使北京大学农学院成为全国知名的农学院。
4. 提出农业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穿越30年的时光隧道,时间老人来到了1980年。此时,年近八旬的俞大绂教授被任命为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由他出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任校长,真乃众望所归──他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当时,对农业大学的办学方向有多种观点。其中,有人提出“理农”方向。对于这个观点,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农学院不同于理学院,理是基础,基础只能用加强的办法来解决,而不能作为发展方向。农业大学实际上是农业科学技术大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与工的结合将会越来越紧密,若说方向,我看‘农’与‘工’结合是方向。”对于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他建议将农业经济学院改为农村社会学院。他精辟地指出:“没有什么单纯的农业经济,农村是个社会发展问题,像农民住宅、畜禽舍建筑、道路设施等问题,都得考虑进去。”其实,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就曾提出“学农不要再怀着经营私有田庄的迷梦”,要求师生们要“走出狭小的实验室,去接触广大的农民,将所学的专长贡献给他们,了解农民的需要,设法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他一再重申他的办学思想,若想办好一所大学,首先要把系办好,重要的是选好系主任。他说,过去中央大学之所以办得好,就是因为有竺可桢、李四光、吴有训等系主任;我校兽医系办得好,那是系主任熊大仕教授打下的基础。没有一批好系主任,是无法把学校办好的。1984年6月22日,在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庆祝12位教授从教50周年座谈会上,他谈了自己对办好农业大学的想法:“未来的北京农业大学,应办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学。要办好它,也像做任何事业一样,干部是决定条件,我们应想方设法从国外、校外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教师来我校工作,同时也加倍努力培养研究生,尽快充实教师队伍。学校的基础单位是系,学校应给予系更大的人权和财权,在系主任负责下,进行各项工作。在学校下设置以各学科为内容的学院,我认为应增设:①农业工程学院,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对生产的机械化,乡镇企业的机械及生产性建筑、住房、交通、文娱性的建筑设施等方面,要求会越来越迫切;②要设置农业经济学院,其重要性大家都清楚;③要设置理学院,以加强我校数、理、化的力量,加强学科的基础。今后各学科的发展,会愈来愈互相渗透,彼此交织,向综合性发展。北京农业大学的办学方向,必须向这样一个综合型方向发展。”在强调系和系主任重要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团结”与“安定”。他视“团结”与“安定”为办好学校的“法宝”。他曾深情地说过:“在农大工作多年,我还是有点经验的,什么时候团结、安定,什么时候办的就好;什么时候不团结、不安定,什么时候就办不好。在农大历史上就是这样。”
俞大绂始终心系农业、农村和农民,即现在所说的“三农”,是按照中国的“国情”“农情”办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这是他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就是秉承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刘建平 文)
参考文献
[1] 瞿振元.当代后稷──中国农业大学名师风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2] 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丛书编委会.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丛书——百年人物[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建平,狄梅宝,张立华.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名录[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4]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植物病理学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植物保护卷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 俞大绂论文集编委会.俞大绂论文集[C].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