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 精神

履道 作者:胡中华


七 精神

村两委会上审定了贫困户名单,王弘义心里还是不踏实,入夜,他约了武春华去了李仁义的家。李仁义热情地把王弘义和武春华让进屋,忙得倒水泡茶,王弘义接过茶水,向李仁义叙说了贫困户确定的名单。李仁义听后高兴地说:“做得好,做得好,这次才是公平、公开、公正了,群众一定会心服口服。”

王弘义看着李仁义笑着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要你觉得公平了,老百姓满意了,我们一个月的调研也算没白费。”

李仁义沉思了一下说:“不过有两户应该评上的还没有评上。”

武春华接过话题问“是赵守道?”

“赵守道应该评上,还有一户更应该评上?”李仁义看着王弘义说。

“是杨祯民。”王弘义看着李仁义问。

“对!”李仁义肯定地回答。

“为啥?”武春华接住问。

“哎,说来话长。”李仁义诉说着杨祯民这几年的不幸遭遇……

杨祯民1973年高中毕业回到农村,是大队党支部重点培养对象。1974年入了党,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小伙子工作积极,能吃亏,不怕吃苦,做人正派、公平,1976年被任命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不脱产副书记。1979年因提出搞联产承包,被当时的公社书记斥为“极右”,撤掉了公社不脱产副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1982年由于政策的变化,杨祯民又重新担任枫坪村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30多年。

2011年,杨祯民因看不惯当时的镇长弄虚作假、吹吹拍拍的做派,吵了一架,辞职没干了。也因为人耿直,爱发表意见,和李虎生等也是面和心不和。

这人虽然很好,可命运总是捉弄他。膝下有一儿一女,女儿十几年前高中毕业就出嫁了,儿子2012年在大学读书时得了白血病,他带着娃去商州,到西安,折腾了两年,花了30多万元,人还是没救活。国家虽然报销了大部分药费,但家里的全部积蓄折腾完了,还欠了6万元的债。

这个事对杨祯民打击特别大,几乎半年两口子都没有回过神来。过了几个月,女儿把大儿子送到老两口身边,孩子很懂事,每周星期天回枫坪陪姥爷、姥姥,逗姥爷、姥姥开心,杨祯民精神才慢慢振作起来。村委会给他评贫困户,他不要,他说他家里有楼房,有家电,自己能生活,不需要照顾。2014年为了还债,养了10头猪,买猪娃借了2万多元,养到六七个月,猪长到100多斤重,突然得了病,前后几天,全部死了。肉贩子给他5元一斤买,他不卖,他说病猪肉有毒,请人挖坑,全部埋掉了。赔了4万多元。女儿要接杨祯民两位老人到她家里去住,他说:“做人要有底线,要有骨气,要有人格。不能别人帮了自己,自己不知道好,让人失望。我还能动,一定想办法挣钱把欠账还了。第二年,他又坚持养猪,种天麻,挣钱还账。他就是那种执拗的人。这两年养的猪还顺利,估计已还了几万元的账。不过家里肯定还欠很多账。实在应该评为贫困户。”

“他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我们也听其他群众反映过。我和春华前几天还去看过他。”王弘义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

听李惠芬说过杨祯民的事,那天,王弘义和武春华去杨垣看杨祯民,杨祯民正在和外孙子打扫猪舍。杨祯民用扫帚扫、铲猪粪,往沟里、地里担,外孙子杨实诚用水管冲洗圈舍,两个忙得满头大汗。见王弘义和武春华去了,杨祯民忙洗手,招呼他们到家里坐。老伴李素珍儿子去世后,眼睛都哭瞎了,看东西都很模糊,远了,人都看不清。听杨祯民说是工作组来了,忙给王弘义、武春华泡茶。他两个在屋里转着看,虽然有3间两层楼房,内墙是石灰糊的,外墙拉毛,显得很陈旧。屋里除了彩电、洗衣机,就是一个大衣柜,沙发是老式的,看起来很简陋,如果不是几年折腾,这应该是一个很幸福的小康之家。王弘义想着,心里很难过,对杨祯民家的不幸遭遇很同情。

王弘义坐下说:“你们家里情况我们都清楚,实在困难,我们今天来,就是想动员你申报贫困户。”

杨祯民笑笑说:“都过去了,谢谢组织的关心。我们家里现在很好,我老两口还能动,孙子上初中,学习好,爱劳动,不怕吃苦,很听话。我们心里很高兴。生活能过得去,不需要国家照顾,贫困户还是让给其他困难的群众吧!”

“日子你能过得去,可外边欠了那些账,家里确实很困难。”武春华也帮着劝说。

“欠账还钱,这是做人的底线,不用急,慢慢来,我也不能依靠国家呀!”杨祯民信心满满地回答。

“把你确定为贫困户,是横向比照的结果。因病致贫,不是人为的原因,希望你不要拒绝。”王弘义接着劝说。

“和其他贫困户比,我是应该评上,可我是共产党员呀。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我应该起表率作用。”杨祯民骄傲地回答。

王弘义和武春华耐心劝说了半天,杨祯民还是那句话:“我是党员,我还能动弹,我不能给国家做贡献,也不能拖国家后腿。我能自己致富,我不当贫困户。”群众提名,他也坚决不当。支委会上,也只有把他当作典型教育群众。

王弘义沉重地叙说了调研的结果和两委会的决定。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杨祯民是党员的楷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的确值得宣传和表彰。”武春华也感动地说。

“他自己不愿当那就算了,不过,年龄也大了,今年六十好几了,你们要适当地帮帮他。”李仁义心有不甘地说。

“李老师放心,我们会的。”王弘义爽快地回答。接着,又聊了一会枫坪发展的想法,夜深了才返回村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