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奔流不息---致母亲 作者:黄军


蒋述卓

在今年深圳文博会期间,我与黄军第一次见面,她跟我聊起了她的写作与她的职业,在说到她的写作动机时,她说这源自她对文学的坚持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提到这主要是受她母亲的影响。一提到她母亲,她就两眼发光,话语顿时滔滔不绝,容不得你有任何插话,直到她说到她母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两眼充满泪水就要立刻涌出时,她才控制住她的情绪,收起她的话头。这是我在读到她的这部长篇散文《奔流不息》之前就已经熟悉了她所要描写的母亲的一切。

相较于她的长篇小说《九重葛》来说,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在《奔流不息》中显得更加直接而亲切。《九重葛》写的是她在银行业的生活,职场中的明争暗斗,业务中的争强好胜,上下级的复杂关系,人际关系中的善良丑恶,让她决意要通过文学去抒写,也宣泄她多年淤积的情绪,当然也是要展现深圳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人与事业、人与城市的成长。《九重葛》出版时她用的是笔名,书出来后不敢宣传,也不敢送给自己的同事,唯恐引起某些不必要的纠葛。其实,她是多虑了,生活进入文学是经过了加工改造了,只要不是蓄意做人身攻击,尽可以大胆去写。文学有生活作为基础,书写出来得到传播,能让人觉得这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与人以及美,又有什么不好呢?《平凡的世界》《人生》《人世间》不就是贴近生活才更吸引读者吗?

读完《奔流不息》,黄军所写的母亲感人至深。虽然她作为少年革命者、军嫂、退休干部有其独特的经历,但她一生所做的事、一生对家庭的奉献、一生所积累的品德,也是我们身边诸多的母亲也会拥有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子女都会有此体会的。作者所写的母亲能干、勇敢、智慧、助人、心地善良、爱家如命、无私奉献等,就是我们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奔流不息》将我们对母亲的情感和歌颂,通过文学的叙述在她母亲梁卓先的形象上更集中地表达出来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黄军将她母亲的形象太拔高了,相反,她恰恰是从生活出发将她母亲写得太真实了。每个孩子都会仰视母亲,从小就会将母亲看作神,在孩子们的眼中,母亲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没有什么做不到、做不出的。作者用信宜的竹、玉去比喻母亲的美德,那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正是那里的大山养育了母亲、润养了母亲。作者在书中并不是要写一个好人好事,而是要写出天下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温润,正如作家彭学明所写的影响甚大的长篇散文《娘》一样,重在以情动人,以文化人。文学之所以能以个人的经历入文,就在于文学的普遍性、共同性和超越性。

在写法上,作者通过物件和景色写人,睹物思人,见景思人,自然地带出父母亲的一生,写出红色土地、红色家族的背景,父母亲的奇特爱情以及母亲对人对己、做人做事的诸多言行举止,恰切地烘托出女儿对母亲的崇拜和热爱之情。文学的感染力还在于细节的刻画,作者在书中很重视这些动人细节叙述,比如,她父亲追求她母亲时给她写信,她不识字,就描摹出字样去问人,证实是求爱信后将一封封信塞进房子里的墙缝里去,等到她识字后再读。比如当她得知丈夫还有另一个九岁的女儿时,刚烈的她竟然要去离婚甚至自杀,但知道真相后又能包容一切。还有就是浓墨重彩地写了母亲与莲姐在特大台风中结下的友谊,让人看了胆战心惊,而又为人间的真情所感动。

作者在下篇重点写母亲在医院里40 多天与疾病的顽强抗争和孩子们眼看着母亲残酷离去的悲情,其“母亲逝去,我却醒着”的亲情书写的确很感人,也是作者触发读者泪点的地方,但我更推崇作者在中篇里对亲情的反思,她从与母亲的相处时体会到,年轻人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父母亲身上,让他们配合,完成我们自己的孝道,不管他们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我们给父母买东买西,送这送那,往往是出于一种弥补亏欠的心理。我们所能给予父母的一切,恰恰是他们最不在乎的。他们需要的是陪伴,是子孙满堂。这些只有在他们离去,才带着无限的悔恨醒悟。“子欲养而亲不待”,古语所言往往是我们最忽略的。作者的反思才是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真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奔流不息》才具有超越性的文学意义、教育意义和伦理价值。

作者对文学是真心热爱的,也是具有文学才能的,我真心祝愿她在文学之路上越行越远,取得更佳的成绩。

2023年6月17日于广州

(作者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