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遇见

溪畔故事 作者:吴建亚,丁娜乃


遇见

尤一诺

初次见你,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怀着懵懂,踏入校园。印象最深的便是门口那一座高大的瞿秋白铜像。彼时的我尚不知秋白与学校的渊源,满是好奇,很快便被满树的樱花吸引。微风吹起,粉色的樱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旋转着,翩然落在干净宽敞的中央大道上,施施然落在秋白像手执的书本上,也轻轻落进我的心里……此时安静的江小有种别样的魔力,吸引着我。

开学后的每一天都能见到你,有时带着可爱的孩子们围着秋白像玩耍,有时带着他们去宽大的秋白广场参观,他们最爱缠着我讲秋白的故事,有时带着孩子们去小巧精致的凉亭坐坐,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吟诵着: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当然,他们最喜欢的地方可能还是秋白图书馆,教室后面他们写下想看完秋白图书馆里所有的书的小愿望。作为新老师,慢慢地,在给孩子们讲许许多多精彩的秋白的故事后,在每天聆听着秋白式教师们的谆谆教诲下,在不断翻阅着学校珍藏的秋白作品后,学校那座高大的秋白铜像于我而言,不再陌生,他渐渐地走进了我的心里。

我见过凌晨四点的江小校园,当太阳渐渐升起时,朝霞为秋白铜像铺上金色的光辉,神圣又庄严;我见过晚上九点的江小校园,当我拖着疲惫身躯准备回家时,秋白铜像隐在朦胧的月色里,柔美温柔,仿佛在向我说晚安;我也见过大雪纷飞时的江小校园,白色的积雪落在秋白像宽厚的肩膀上,落在打开的书本扉页上,但我竟一点也不觉得冷,相反,内心出奇得热烈,一种向上的力量喷薄而出,让我联想到寒冬怒放的傲骨梅花……

于是,对着高大的秋白铜像,我好想跟你说说话。

我知道,先生你出生于书香门第,天资聪颖,饱读诗书,13岁更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菊》。直至辛亥革命后,你才家道中落,一家人被迫搬到城西庙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5岁的你又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而那时你的母亲又服毒自尽。饱尝人世辛酸的你不得不扛起肩上的担子,寄居在亲友的家中,来到江溪小学教书谋生。这些经历和鲁迅先生多像啊,古来圣贤者大抵如此,历经人世的磨难方能破茧成蝶。尽管你早早地尝尽了人间磨难,但你却并没有消极,碌碌度日,相反,对当前的家国形势看得无比清晰,那时你一定想做的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当时大量的西方思想涌入中国,在民众还在信奉“仁义礼教” 时,你早早地就明白,启民之自觉才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你也知道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岌岌可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你绝不可能在此安心教书,心系天下的你很快就继续学习转而投身于革命运动。只因为“我是江南第一燕”,我要敢为人先!启生命之自觉后,卓然独立,做当世有大格局的大先生!

先生,我好敬佩你, “为衔春色上云梢”,你的后半生也印证了此诗。在学习了许多先进理论后,你毅然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又担任《新青年》 等刊物主编,并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继续启民之自觉,同时也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后来受到“左” 倾错误迫害,你失去领导职务。身患肺结核的你不顾病体,奔赴上海,以笔为刀,与鲁迅先生一起投身文艺创作,用文学唤醒民众,拯救危亡的民族。再后来,你被国民党军逮捕了,敌人了解你的身份,他们用尽办法威逼利诱想劝你投降,可你怎么会呢?每一次,你都严辞拒绝,即使对方开出再优厚的报酬,你都置之不理,毅然决然地走向刑场,从容就义。

我不知你当时是如何奔赴刑场的,但我想就像这校园一角的雪中梅花,傲然独立地绽放于枝头,不去炫耀那一副好颜色,在百花竞谢,畏怕严寒的时候,你迎难而上,小小的花朵毫不畏惧地绽放!多么美的颜色啊,大雪纷飞的白色中,耀眼夺目的红!那耀眼夺目的红,就是中国红!那是一抹不屈的颜色。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算零落成泥碾作尘,先生的一身正气永永远远地停留在了人间。芳香四溢,清气满校园。

后来的我们,无论是可爱的小江南燕们,还是亲切的秋白式教师们,校园里的一砖一瓦,校园里的每一个人,无人不知你、懂你、爱你、敬你!

就连我,一个平凡普通的小小教书匠亦被你感染着、鼓舞着。精神的传递,让我与相隔千里万里、在遥远的时空里的你,紧紧地联系着,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碰撞着。因为你,亲爱的秋白先生,我与江小有了紧密的、不解的缘分。仿佛你隔着时空在呼唤着,期待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成长,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秋白式好教师。

先生,晚安了!让我在梦里变成一朵小小的花吧!就在您的脚下仰望着您,每日聆听着您的教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