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读者》后感

青春的榜样 作者:王玉祥


看《读者》后感

盐田实验学校初一(7)班 郑凯凡

我喜欢看《读者》,在这本杂志中,收藏着时而让人流泪,时而让人微笑,又或是让人笑中带泪引人深思的故事。有许多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如《三思而不行》《时节须知》《免于贫困的自由》等。

《三思而不行》是我认为比较“怪异”的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完全与老生常谈的俗语“三思而后行”背道而驰。在文中,作者的观点有些是孔子所提倡的,有些是孔子所反对的。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当今社会,如果你想得多了,你的行动也会变得迟疑,你总是在想,难免会想到这件事的负面。如果不是看到这篇文章,我还真的没有想到,原来多想也会为行动带来迟疑。作者为了让人相信,举了一个事例: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犯罪行为,必须制止。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就很可能是这样: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这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个例子指出了人性不完美的一面。“事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就有力地指出了人性不完美的那一面,人是自私的。人也会不果断。所以这篇文章,引发了我的深思,让我认识到了人以果断为贵,考虑是必要的,考虑过度就不好了。

《时节须知》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这篇文章围绕“美食”二字展开联想。文章的开头写了美食的味道,一字一句,十分精妙,现代所谓的“美食”与它比起来,变得索然无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竟然夸张到做番茄时要加白醋,只是因为他早已吃不出记忆中熟悉的番茄的甘酸味道了。这一“夸张”并不是要突出番茄的味道有多么的陌生,而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记忆中熟悉的味道究竟“去”哪儿了,又被什么取而代之了?在父辈们的记忆中,那种对食物的敬意,那种在田里随意地摘来,在衣服上随意地抹一抹就可以吃的随意,究竟去哪儿了?到现在听起父母们对于儿时记忆中味道的描述,还带有一丝的幸福感,就是那种不加修饰的、纯粹的幸福感。那我们呢?假如当我们的孩子问起我们儿时熟悉的味道时,我们又将如何回答?是告诉他们那一罐罐调味剂营造的味道吗?我希望人们能重拾对食物的敬意,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享用到那种只属于自然的味道!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免于贫困的自由》这篇文章了,它是对人性以及社交媒体的批评。作者以“罗一笑事件”为例。罗一笑,相信大家都应该了解吧,她是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她的父亲为她写了一篇文章,以此来博取手术费用,这也算是赚尽了同情,但是在社交媒体的播报下事情被揭露了真相。社交媒体把这件事真实化,这让大家为之惊讶,霎时,人性被揭露了,所谓的同情也只不过是建立在当事人最大的痛苦之上罢了。这样的话,人类的同情心,就终究是廉价的、脆弱的、卑微的。

读《读者》不仅让我看到了人生百态,也让我知道了更多的道理,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

(指导老师:朱秀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