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深圳”,彼此陪伴与见证的这些年
以关注人的形式,从不同的个体和视角出发“观看”“艺术深圳”,是我持续六年做的事情,这是私人角度小小的实验项目,被访者包括主办方、大学教授、画廊主、艺术家、媒体人、普通观众,等等。
2021艺术深圳:走进深圳人的生活中去!
2021年9月12日,礼拜天。我独处于自己小小的书房,空气里流淌着《D大调卡农》,眼前是喜欢的蓝色绣球花,三四天过去了,它依然鲜嫩地盛放着。有花有音乐有茶,就是属于我的好时光。
今天是2021艺术深圳的最后一天,我禁不住回望它的时间线。今年是“艺术深圳”走入的第9年,但真正聚焦于当代艺术则始于2016年,所以,我们习惯于把这一年作为“艺术深圳”的第一届。连续六年来,我的公众号“Amelie注目深圳”始终与“艺术深圳”一起成长,我算是见证者与陪伴者——
《2020艺术深圳:久违了,今年首个线下艺博会“小而美”!》《2019艺术深圳:你get到艺术家的生命线了吗?》《2018艺术深圳:国际范越来越足了!》《2017艺术深圳:有点巴塞尔的节奏了》和《通过19双眼睛,打开艺术深圳》《2016年艺术深圳:他们,把时间和爱倾注在艺术里》《2015艺术深圳:为这座城市上了一堂怎样的课?》。你们看,是不是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一环扣一环地穿越时光隧道,一路从自己的私人角度与私人体验看“艺术深圳”走过的路,还是蛮奇妙的对不对?
这是一位艺术爱好者的任性,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没有必须采访与写作的压力,完全是从兴趣出发,保持着对艺术持续学习和观察的姿态,保持着如大学新生的好奇心。所以,这六年来,感觉像读了两个与艺术有关的硕士学位,哈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除了艺术家、画廊主、评论家之外,身边的好几位女友,都是艺术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也有大学教师。我有幸与她们同行,简直是一对一的浸泡式的观察、学习和思考,这是何其幸运的事。
2021艺术深圳,我连续两天与艺术家李蕾、蒯连会和艺术评论家向钰在一起,她们中,有两位是湖北美院的硕士,一位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我们一起吃饭、喝茶与酒,一起泡在会展中心6号馆,随性地在喜欢的作品前停留,讨论着不同作品在材质、技法和表达上的创新,我们共同在乎的是,一件作品不仅在视觉上,更重要的是在思考上有情绪,有人味儿,有能够与自己发生关系的连接点,有跟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发生碰撞的那个奇妙的火花。更为重要的是,作品始发于原创而不是模仿,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观察紧密相连。
这一年,我的状态更为放松,不求大而全,只求脚步跟着眼睛,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遇到的一切,自然而然地让它们走进心里。如果有时间,就顺其自然地写下部分冒出来的文字,没有感觉的话,完全不会强求要输出大而全的所谓专业观点,丝毫不给自己这个压力。像学生一样,把自己全身心地投放于这个浓缩的艺术场当中,看展、会友、听何多苓老师的讲座,获得度假般的心境和情意。
六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在这里登场的,包括周力、薛扬、爱美丽、KENNA、蒯连会、张妮等,我们都是一起看着“艺术深圳”如从婴儿到孩童的成长,每一步都在见证与陪伴。基本上每年都会在观展间隙与好友薛扬聊长长的语音微信,我们尤为在乎“艺术深圳”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意义,喜欢看到它持续为深圳的艺术生态注入能量,喜欢看到更多的普通观众渐渐地爱上艺术,并把看展览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我有关“艺术深圳”的文章里,你们会看到“国际化”“巴塞尔”“时间与爱”“小而美”等字句,其实更多的是,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如同家人般,作为深圳艺术圈内的一分子,希望能够对这座城市的艺术博览会给予更多的呵护、鼓励、支持与包容,希望它日渐壮大,想要放大它所有好的部分,把需要改进的部分默默地记住,比如对标香港巴塞尔,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服务、更好的藏家培育、活动举办需要更为国际化,等等。
所以,我们看到2021艺术深圳“长势喜人”——共汇集来自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28个城市的72家品牌画廊及专业艺术机构,是“艺术深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我们是暗喜的,看到更多的国际画廊与国际艺术家亮相,看到更有趣、更具独特视角的艺术作品,感受到“艺术深圳”几乎与香港、上海、北京的艺博会可以放在一起讲了,看到不少专业观众愿意从外地赶来看展和买买买了,看到“艺术深圳”举办期间,深圳本地艺术机构如红树林画廊、美成空间、KENNA XU画廊、飞地艺术空间、SEE+画廊、海涵艺术空间、摩天轮画廊、万一空间、蛇口画廊、坪山美术馆、王+ART画廊、万境LAB、OCAT深圳馆、招商蛇口、设计互联、华美术馆、雅昌艺术中心、华强北博物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均举行重量级展览。
记得赵晓萱老师在接受我的访问时曾经说过,“艺术深圳”越来越符合国际博览会的标准和品位,所谓国际标准,并非西方标准,而是参展画廊及其带来的艺术家的气质越来越好。这一点,在今年尤为明显。
“深圳现在也正以先锋和前瞻的眼光在洞察未来的市场动向。”“‘艺术深圳’这样一个展会,非常具有鲶鱼效应,如同巨大的石块投进了这个城市,它激起的涟漪和对一座城市的未来产生的影响力,我觉得真的是深刻的、深远的和不可估量的。”“深圳的包容、活力、年轻化与创新,在艺术上也是非常明显的呈现。”……喜欢这些让深圳人共鸣的观点,喜欢每一位“艺术深圳”的参与者的观展笔记与观点。谢谢每一位付出诚意的被访者,谢谢与“艺术深圳”一起成长和陪伴的这些年。我们的确感受到了,它越来越走进深圳人的生活中了。
2020艺术深圳:今年首个线下艺博会“小而美”!
我们不必介意自己的艺术理论积累是否足够多,不必介意审美水准是否足够好,只需要给自己一段时间,像孩子一样,保持天真的心境,让眼睛慢慢感受,感受平静与美,感受思想的启迪、心境的变化,不同思维的切换、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观看世界的方法……这一切,已然足够喂养心灵。通过“艺术深圳”这个平台,我的不少粉丝从看展开始,认识艺术家,慢慢收藏自己喜欢的作品,相信时间的力量,感受艺术品带给自己的欢愉。这是无价的。
2020年疫情期间,我采访了深圳本土艺术家周力——《疫情下的艺术家丨周力:先好好活着,再继续好好工作》,她分享了在那年春天为灰暗时期创作的作品:《2020.02.17》。以日期为作品名,那个时间生活和心境的写照都在一片暗黑当中。在2020艺术深圳的二楼,周力的作品作为特约艺术家项目展出,让每个驻足于此的人,感受到她在疫情期间与大家一起经历的一切,让每一个站在作品对面的人,在艺术中感受到“青翠的绿意、粉色的鲜花、碧蓝的天空、开阔的视野、自由的呼吸、蒸蒸日上具有活力的春天气息……”。现实如此之难,至少我们可以在艺术中让心态更加健康和阳光,不是吗?
“很有视觉震撼感”“很压场”“给人希望和美好”……这是很多观者对周力作品的评价。她在接受我采访时说:“这次展出的作品来源于我跟学生去赣南下乡的经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我们对大自然要有敬畏心。这个展出的项目相当于让大家在‘艺术深圳’看到我这半年在工作室的状态,今年虽然没有春天,但艺术作品会给我们想象中的春天,会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希望,并学会尊敬大自然。”让艺术家讲述自己的作品是很为难的,他们更愿意用视觉语言来表达思想而不是用说话来讲述,周力老师更愿意让观众自己体验和感受。我现场所见,在周力作品前打卡拍照的人很多,开幕首日发朋友圈晒图的人近乎刷屏,大家乐于在后疫情时期,看到2020中国第一个线下当代艺术博览会顺利开启,在周力的作品中看到希望之光,这是怀有美好期待的某种集体情绪。
自2015年转型后,“艺术深圳”更加聚焦于当代艺术,在画廊选择上更为专业化和国际化。2020艺术深圳的确因疫情影响而缺少了国际画廊,但在45家参展的国内画廊和专业机构的选择上更为精心。虽然与2016年的56家、2017年的60家、2018年的68家、2019年的54家的规模相比,今年算是近五年来规模最小的一届“艺术深圳”,但不少观众和藏家反而觉得有“小而精”之感,因为今年香港巴塞尔取消,大家怀着感恩之心,能够在线下轻松地看展、会友、收喜欢的画,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感。所以,VIP预展这天,展会现场真的是人潮汹涌,气氛很燃、很欢快。我一路遇到不少朋友,也能够轻松自如地在喜欢的作品前多多驻足,享受纯粹的泡博览会的快乐。据主办方介绍,开幕首日便有80%参展机构达成交易,创下了十分可观的成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