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我认知的新视角:经由独特、幽微的食文化,来梳理和解读中国文化和国民性。李波找到了一种研究中国人新的方法,他把“吃”提升到认识论的高度上,把“口腔文化”当作透视中国历史的独特视角,来考察中国人以及中国人与世界的关系。他挑起到底是“民以食为天,还是食以民为天”这个争议。在他笔下,食物、食欲、饥饿、味觉、器官、咀嚼、烹饪、礼仪、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都化为“坐标系”、“显微镜”和“解剖刀”,来窥视和解构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格、国民性、现实以及一切……。李波以“没有执照的自由作家”自况,他自以为不入流的方法却取得了学院派不能及的结果;而他界于小说家和学者之间的语言,则将冷冰冰灰蒙蒙的历史变得栩栩如生,尽管更多的时候,他呈现给我们的历史像杯盘狼藉的残宴,面目狰狞。——著名历史学家 孙隆基(美)李波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中国人主要靠味觉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未觉来表达这个世界。”这一命题是一个能够产生丰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矿。作为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课题,个人认为倘若能够深入下去,甚至可以福柯的“性史”、精神病院研究那样产生出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教授蒋劲松这是一本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具建设性的独特的大众文化读本。作者经由独特、幽微的食文化、来梳理和解读中国的母文化和国民性,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者的追溯、论证及结论颇具警示意味:中国口腔文化对味觉的片面追逐,导致了中国人的饥民心理、饥民人格、现世感和身体化生存,并形成了和他人、环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紧张关系。作者认为必须将“民以食为天”予以颠覆,回归为“食以民为天”,中国人才能走出“口腔化生存”的精神囚笼,凝视自己,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