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设想多产生于东方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些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最早可以追溯到苏联著名政治家布哈林,在20年代所发表的《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中所阐述的几个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过渡时期的计划经济同市场关系相结合。经济生活的调节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劳动消耗规律及其转移形式价值规律。"到了30年代,波兰经济学家兰格提出了计划模拟市场的思想。兰格在反驳西方经济学者对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的攻击中,提出了在充分促进竞争和企业追求利润的情况下,中央计划当局仍旧负责制定价格,但随时收集、观察市场的平衡状况,并用试错法探求新的平衡点,兰格认为,这样的价格体系基本上模拟了市场价格机制。到了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兼副总理奥塔·锡克进一步强调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从理论上较为深入地做了论证。他指出:"社会需要有一个高度有效的经济发展,因为没有发展就不能保证提供必要的产品以满足迅速发展的非经济的需要,社会也同时需要使生产结构的发展始终服从于人道的社会的需要和利益。在长期形成的劳动性质和劳动分工的条件下,没有市场就不能保证有效的经济发展,而要使生产结构的改变服从于社会的需要和利益,则要求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经济的有计划的调节,包括对市场发展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锡克认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管理的特点。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意味着计划与市场相互渗透,而不是简单的拼凑。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美好的设想从来没有得到实践的机会。布哈林于1929年被定为"右倾反党集团"的头目,1938年被指控为"帝国主义间谍"遭到枪决。兰格因30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出名,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一直旅美在大学中任教,后来回国后又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并担任各种名誉性职务,为他著名的"兰格模式"奔走呼号了一生。奥塔·锡克曾经有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那是在1963年至1968年他担任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以及1968年4月至9月出任政府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等职务的时候。可惜好景不常,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他被迫流亡瑞士,在一所大学担任比较经济学教授,并为他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拼命著书立说,一直梦想寻找再次实践的机会。
个别经济学者认为日本的产业政策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典范,日本的经济体制被有的人称为计划性市场体制。有的人声称法国的市场模式有许多计划经济的因素,因为法国一直保留着法国总计划局,并不断公布征求各界同意的中期指导性计划。如果有人亲身去这些国家走一走,搞点社会调查,就不难发现,认为这两个国家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结论,实在有些武断和牵强,连这些国家自己都不会承认。
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人,不外有三种不同的出发点。两种出于策略的需要,一种出于战略的考虑。出于策略需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过渡,一种过渡到完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另一种过渡到完全的计划经济体系。而20年代在苏联由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的一系列让步措施,稳定经济,保障供给,最终过渡到计划经济的模式上去,就是属于后者。出于战略考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既有计划经济的优势又有市场经济的特点,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是一种全新的混合经济模式。
其实,不只日本与法国,在其他西方工业国家的市场体制内,都含有计划的因素。这种计划反映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上。在宏观上,政府的预算开支都是由计划管理的,如美国从1965年起联邦政府各主要机构,包括预算部门,根据约翰逊总统的行政命令相继建立的一种叫作"计划、规划、预算系统"的制度。其内容主要有:
1.为某种目标或任务制订计划、措施。
2.为执行这种计划拟定各种可以互相替换的实施方案。
3.对各个方案进行效益--成本分析,并进行比较,选定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方案。
4.根据这一方案所需的资金编制预算。
在微观上,西方的几乎所有企业都有自己的计划、规划和预算制度。在编排生产工艺、安排生产进度上,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为企业提供了网络计划技术和"树形"计划技术,供人们选择最佳的流程和方案。在物资贮备和调用上,人们可以利用应用数学所提供的线性规划知识。在市场分析上,有概率与统计。在成本估计上,有回归分析法。在物质平衡上,有投入--产出模型。还有存储论、更新论、价值工程、行为科学以及X、Y、Z等各种理论,帮助企业在各个方面进行微观的计划、规划、预算与控制。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计划,在市场经济中并没有遭到排斥,相反,却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重视和利用。恰恰应该强调的正是这种观念上的澄清:政府要尽量减少干预的范围,而个人与企业却要加强计划性。
然而,我们没有理由说,这些都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市场成分三要素,即企业、个体消费者与国家,不论在生产行为上,还是在消费行为上的计划投入、产出与计划消费、开支,都不足以说明计划在该经济系统中的主导作用,更不能改变这些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根本性质。
基于战略考虑,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人们有两点明确的认识:1)单纯的、传统的、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计划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没有出路的,也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2)但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市场体制所不具备的,与其说是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不如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当继承和发挥,倘若把它们与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结合起来,将会有利于社会制度的巩固。对于以上两点认识,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们的客观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他们不会提出结合的问题,而会摆明坚持计划经济的态度。在得出计划与市场能否结合的结论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以下几个模式的图形。
典型的市场模式:
典型的计划模式:
理想的结合模式:
在国有资产占主导的经济体制中,实行计划经济是很自然、合理的,而立即全面地推行市场经济,反而不现实,容易为社会带来动荡和灾难。计划经济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秩序,尽管它与市场经济相比,有效率低、节奏慢、质量差、品种少等明显的弱点,但它毕竟自我形成一套比较严密、能够运行的体制,与许多经济秩序不正常,或根本没有形成经济秩序的发展中国家的无计划、无市场的经济体制相比,的确有许多优越性。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比较,计划经济体制将永远不会受到任何威胁和动摇。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是一种高效率、高淘汰的经济体制。如果有人硬是将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而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同时将两者用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作为比较标准的话,其结论自然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改革者们主张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且作为战略而非策略正式提出,说明了:1)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2)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哪种经济更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两种对立的经济体制能否结合?或者能否有机的结合等问题,完全是学术理论的争论,不牵扯意识形态的斗争。
基于以上这些前提和分析,从纯技术角度去考虑计划与市场的战略结合,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令人感到悲观。原因在于:
在典型的市场模式中,资源的配置完全依靠于供求定律,而且是消费导向。其产品连同产品的生产方,如果在质量、性能、花色品种、价格及技术水平等方面,不能满足消费者个人及国家的消费要求,则将面临无情的淘汰。政府与多数私有生产企业(包括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没有直接的瓜葛和裙带关系,不太在乎社会的淘汰。
在典型的计划模式中,资源的配置是由政府的计划部门通过计划来安排的,服从于有计划、按比例、轻重缓急的原则和规律,而且是生产导向。其产品连同产品的生产方,如果纳入国家计划,不论质量、性能、花色品种及技术水平等能否满足最终消费者的消费要求,所生产的都一律由国家物资部门收购并分配,不愁没有销路,也没有被淘汰的风险。价格由国家控制和管理,不受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政府与多数生产企业都保持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企业归国家所有,因此无法淘汰。
在"理想"的结合模式中,价格部分由国家控制,部分由市场自由调节,价格的双轨容易产生黑市和腐败,同时由于价格双轨妨碍正确传递市场信息,使得供求定律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资源配置不易合理。理想结合的模式相比完全计划的模式,在产品的质量、品种的多样性及供给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然而受计划保障和控制的国有企业与半市场化了的、要自谋生路的私有企业(集体企业是一种不正规的私有企业),因企业机制不一样,前者无真正的破产风险,后者有实在的破产风险,所以企业的管理风格和生产效益都会有明显的差别。在同等类型的企业竞争中,人们会看到两种极端相反的畸形,国有企业是有条件而无能力,私有企业是有能力而无条件。私营企业依仗自己管理上的灵活优势,与国营企业争原材料,但又因为技术能力与生产设备太差,遭到粗制滥造的攻击。国营企业由于机制不对,没有责任心,加上管理死板而出现效益低、质量差,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有不少亏损,靠国家养活。私营企业由于加工能力和管理能力太落后而出现另外一种形式的效益低、质量差。私营企业尽管没有社会地位,但收入却很丰厚。在收入分配上,又变成了国家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引发了种种不满情绪。
面对这些诱惑和事实,人们的思想会很活跃,赞扬、羡慕、嫉妒、埋怨、牢骚、甚至漫骂,各种情绪此起彼伏,引起理论界的争论也很热烈,争论到最后,无非是两条不可调和的道路:要么全面撤退,回到指令性计划的老路上去,强撑着保持传统的稳定。要么彻底放开,搞市场经济,经过一定的阵痛,"把孩子生下来",达到新的稳定。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阵痛,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的稳定,有人会提出,命令经济与市场经济拼接在一起的建议。然而,这种结合已经不再是战略性的主张,而变成策略性的过渡。这里的计划仅仅局限在对政府的财政开支,以及对原有国有化企业进行有步骤赎卖的留守和管理。
有一种观点认为,计划与市场长期结合的致命弱点在于,它不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秩序,这种人为的结合的模式,既破坏了计划模式的全面控制,又破坏了市场模式的全面调节,搞得两种经济模式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如果把有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理解为计划与市场结合,就变成了一种定义上的策略。总之,平行的、板块式的简单化的相结合而不论这种结合是否有机,那么就如同在自然界强行交配或嫁接动、植物一样,有的令人满意,如马与驴交配可以得到骡子。有的则不能,但愿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朝一日,可以解决这些目前看来希望渺茫的难题,将更多现在看来难以结合的东西,结合起来,为人类造福。但在今天,我们只能承认现实,退回老路显然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