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番话胜过千军万马

隋唐军事 作者:郭绍林 著


  战争并不全靠武力较量,还要穿插运筹、交涉和游说,只要判断正确、说话得体,往往能取得奇迹般的结果,胜过动用千军万马。

  武德五年(622),突厥数十万骑兵内犯,密集在今山西省境内数百里间,并攻陷了关中的西部门户今陕西省陇县境内的大震关。唐政权刚刚建立,国家千疮百孔,无力以军事手段对付突厥。于是唐高祖派太常卿郑元璹(shú)出使突厥营地,以求侥幸解除战争灾难。郑元璹见到颉利可汗,义正词严地谴责他违背双方盟约,使他理亏惭愧。在这个基础上,郑元璹对他分析和战的不同结局,说:"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虽得唐地,不能居也。今虏掠所得,皆入国人,于可汗何有?不如旋师,复修和亲,可无跋涉之劳,坐受金币,又皆入可汗府库,孰与弃昆弟积年之欢,而结子孙无穷之怨乎?"(《资治通鉴》卷190)颉利可汗权衡利弊,觉得退兵合算,于是全军撤退。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组织江南数十州兵力赴岭南讨伐蛮族酋长冯盎。冯盎受人陷害,被说成割据反叛,吓得久久不敢来长安朝觐。诸州不明真相,纷纷奏称冯盎谋反。谏议大夫魏徵有独到的见解,对唐太宗说:"中国初定,岭南瘴疠险远,不可以宿大兵。且盎反状未成,未宜动众。"唐太宗说:"告者道路不绝,何云反状未成?"魏徵分析道:"盎若反,必分兵据险,攻掠州县。今告者已数年,而兵不出境,此不反明矣。陛下又不遣使镇抚,彼畏死,故不敢入朝。若遣信臣示以至诚,彼喜于免祸,可不烦兵而服。"唐太宗被说服,立即下令罢兵,派使者去岭南慰问安抚冯盎。冯盎见朝廷信任自己,心里感到踏实,让儿子冯智戴随同使者入朝。唐太宗高兴地说:"魏徵令我发一介之使,而岭表遂安,胜十万之师。"(《资治通鉴》卷192)

  唐朝先后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同两位吐蕃赞普(国君)和亲,但双方仍然交战不已,损失惨重。在唐军的打击下,吐蕃感到恐惧,遣使求和、和亲。开元十八年(730),皇甫惟明奏事,谈到和亲的好处。唐玄宗认为赞普给朝廷上书用对等国家的口气,不能原谅。皇甫惟明说:"赞普当开元之初,年尚幼稚,安能为此书!殆边将诈为之,欲以激怒陛下耳。夫边境有事,则将吏得以因缘盗匿官物,妄述功状以取勋爵,此皆奸臣之利,非国家之福也。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陛下诚命一使往视[金城]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颡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唐玄宗很高兴,于是派皇甫惟明出使吐蕃。赞普更加高兴,拿出珍藏的唐太宗以来的敕书给皇甫惟明看,在皇甫惟明回朝时派大臣随之入贡,并上表朝廷说:"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资治通鉴》卷213)从此,吐蕃款附,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安宁。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联合回纥平定了叛乱,因而对回纥感恩戴德,回报诸多好处。不久,唐将仆固怀恩发动叛乱,在永泰元年(765)勾引吐蕃、回纥等族连同山贼一共三十余万,在京畿地区烧杀抢掠。仆固怀恩旋即病死,回纥和吐蕃争长较短,出现裂痕。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尚书令郭子仪曾是仆固怀恩的老上级,并曾与回纥连兵平定安史之乱,因此,唐代宗在部署京师周围防御的同时,将郭子仪从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驻地调至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前线,进行抵抗。郭子仪部队总共才有一万余人,被吐蕃、回纥数十倍兵力团团围住,只能严设守备,避免硬拚。郭子仪分析战局,认为:"今众寡不敌,难以力胜。昔与回纥契约甚厚,不若挺身往说之,可不战而下也。"部将请选铁骑五百护送,其子叩马劝他不要轻举妄动,都被他拒绝。他带领几位随从骑马来到回纥军营,脱掉盔甲,扔掉武器,回纥诸酋长认出他,纷纷下马参拜。回纥大帅药葛罗是可汗的弟弟,本来拉弓上箭对着他,见他从容不迫,一时不知所措。他连忙上前握住药葛罗的手,责备道:"汝回纥有大功于唐,唐之报汝亦不薄,奈何负约,深入吾地,侵逼畿县,弃前功,结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何其愚也!且怀恩叛君弃母,于汝国何有!今吾挺身而来,听汝执我杀之,我之将士必致死与汝战矣。"药葛罗于是交底,说:"怀恩欺我,言天可汗已晏驾(唐皇帝去世),令公(尚书令郭子仪)亦捐馆(去世),中国无主,我是以敢与之来。今知天可汗在上都(长安),令公复总兵于此,怀恩又为天所杀,我曹岂肯与令公战乎!"郭子仪分析道:"吐蕃无道,乘我国有乱,不顾舅甥之亲,吞噬我边鄙,焚荡我畿甸,其所掠之财不可胜载,马牛杂畜,长数百里,弥漫在野,此天以赐汝也。全师而继好,破敌以取富,为汝计,孰便于此?不可失也!"药葛罗表示:"吾为怀恩所误,负公诚深,今请为公尽力,击吐蕃以谢过。"(《资治通鉴》卷223)吐蕃得知消息,连夜撤退。药葛罗率领回纥追击,郭子仪派骑兵配合,连战连捷,杀敌万计。唐军夺回被吐蕃掳掠的士女四千多人,回纥得到吐蕃掠夺的唐方财物、牲畜。

  建中三年(782),连兵叛乱的河朔藩镇四个首恶分子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筑坛祭天,建国称王,结为神圣同盟。幽州镇(驻今北京市)朱滔称冀王,被推为盟主。成德镇(驻恒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王武俊称赵王,魏博镇(驻魏州)田悦称魏王,淄青镇(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李纳称齐王。官军赴河朔平定叛乱,昭义镇(驻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节度使李抱真参预其中。要想获得全胜,须挑拨敌人关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王武俊是契丹族人,其上司李惟岳叛乱,王武俊杀掉他,把首级上呈朝廷,受到朝廷的嘉奖,授以检校秘书少监、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等职。看来,王武俊是个突破口。第二年六月,李抱真派能说会道的参谋贾林去王武俊营地,假装投降。贾林密见王武俊,说:"是来传诏,非降也。"王武俊问是怎么回事,贾林说:"天子知大夫宿(素常)诚,及登坛建国之日,抚膺顾左右曰:'我本忠义,天子不省。'是后诸军曾同表论列大夫。天子览表动容,语使者曰:'朕前事误,追无及已。朋友间失意尚可谢,朕四海主,毫芒安可复念哉!'"王武俊被这几句话打动,但还有一些顾虑,说:"仆(我)虏(外族)将,尚知存抚百姓,天子固不专务杀人以安天下。今山东(关东)大兵者五,比战胜,骨尽暴野,虽胜与谁守?今不惮归国,以与诸侯盟约,虏性直,不欲曲在己。朝廷能降恩涤荡之,仆首倡归国,不从者,于以奉辞,则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朋友。此谋既行,河朔不五旬可定。"三个月后,泾原镇(驻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官兵奉朝廷调令东征李希烈,路过长安,反倒发动兵变。朱滔的哥哥朱泚(cǐ)是前泾原节度使,已赋闲长安,被叛兵推举为皇帝,国号大秦,后改大汉。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省乾县)。朱泚围攻奉天,河朔前线的部分官军赴奉天勤王,李抱真孤立无援,准备退军潞州。田悦建议王武俊和朱滔连兵在魏州近测的临洺袭击李抱真。李抱真再次派贾林游说王武俊,说:"今退军前辎重、后锐师,人心固一,不可图也。且胜而得地,则利归魏博;丧师,即成德大伤。大夫本部易、定、沧、赵四州(时由张孝忠、康日知分别占领),何不先复故地?"王武俊于是不听田悦那一套,领军北归自己的地盘。贾林继而制造他同朱滔的嫌隙,说:"大夫冀邦豪族,不合(不该)谋据中华。且滔心幽险,王室(朝廷)强即藉大夫援之,卑即思有并吞。且河朔无冀国,唯赵、魏、燕耳。今朱滔称冀,则窥大夫冀州,其兆已形矣。若滔力制山东,大夫须整臣礼,不从,即为所攻夺,此时臣滔乎?"王武俊被激怒,甩着袖子愤愤地说:"二百年宗社(唐朝廷),我尚不能臣,谁能臣田舍汉!"他于是和李抱真等官军修好联盟,表面上敷衍朱滔,内心存着戒备。兴元元年(784),魏博镇的田悦被其堂弟田绪杀掉,朱滔趁机率领劲兵及回纥骑兵从幽州南下,围攻魏博镇及其贝州(今河北省南宫县),并打算进而占领东都洛阳,与朱泚合势。这时,贾林又说王武俊同李抱真联合,援救贝州。他说:"朱滔此行,欲先平魏博,更逢田悦被害,人心不安,旬日不救,魏、贝必下,滔益数万。[易、定]张孝忠见魏、贝已拔,必臣朱滔。三道(幽州、魏博、易定)连衡,兼统回纥,长驱至此,家族可得免乎?常山不守,则昭义退保山西,河朔地尽入滔。今乘魏、贝未下,孝忠未附,公与昭义合军破之,如掇遗耳。此计就,则声振关中,京邑可坐复,銮舆反正(唐德宗得以返回京师)自公,则勋业无二也。"王武俊听罢十分高兴,立即答应同李抱真合作。两支军队在河北钜鹿同朱滔作战,李抱真列为方阵,王武俊出击奇兵,朱滔大败,"望风奔溃,自相蹂践,死者十四五。收其辎重、器甲、马牛不可胜计。滔夜奔还幽州"。(《旧唐书》卷142《王武俊传》)朝廷尽管最终是以妥协手段解决了河朔藩镇叛乱的问题,但如果没有贾林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国家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叛乱藩镇还不知是否愿意同朝廷和解呢。

  运用言辞解决战争问题,绝没有千军万马鏖战沙场那种激烈和悲壮,却能为国家减少兵力和物资损失,处好民族关系,维护安定统一,局外人会觉得何乐而不为。但双方势均力敌时充满着敌忾情绪,谁也不想示弱屈服。因此,运用言辞改变战局或化解矛盾,不可能是经常性的行为。运用言辞是否奏效,需要有利的客观条件作为支持,同时,有赖于当事人对形势的正确估计,并要把握对方的心理,晓之以理,动之以利,不失时机,痛下针砭,软硬兼施,恰到好处,这只有当事人具备过人的胆识和机智才能做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