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代的攻守战术

隋唐军事 作者:郭绍林 著


  《孙子兵法》论述了交战双方的攻守关系。《形篇》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虚实篇》说:"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唐人李筌《太白阴经》卷4吸收了这些说法,解释道:"人所不见谓之九地,见所不及谓之九天。"他在介绍诸多器械和做法时交代道:"古法非不妙,然非今之用也。""其攻守之具,古今不同,今约便事而用之。"唐人杜佑《通典》卷152、160所记情况同李筌说法相同,但文字有一些异同。这里参考二书,勾勒一下唐代的攻守招数。

  攻和守是一对矛盾,双方都想自己成功、对方失败,结局如何,取决于彼此的实力、战术和对时机的把握。

  这里先以城市为例,看看当时的情况。攻城的一方处于主动地位,运用多种器械和做法。诸如:(1)轒輼(fénwēn)车,又叫木驴。这是一种四轮车,车上以绳索盘结成稀疏的框架,蒙上湿牛皮,以抵挡敌方投射过来的石块、木头、箭镞、火种。十来个士兵藏在车下,往来运土,填平敌方城墙外的壕沟,直抵城墙下,进行攻城或掘墙的作业。

  (2)飞云梯。用大木板做成架子,下设六轮,以便推行,上立双牙,牙有机栝,供扣弦射箭。架子上面是一丈二尺高的云梯,四面相隔三尺,各安装一块微微弯曲的横木,士兵隐蔽在横木内侧窥视城中敌情。云梯上有双辘轳,逼近敌城时搭在城墙上,士兵转动辘轳,把城下的战友提升上来,乘便登城。

  (3)抛车,又叫炮车。用大木板做成架子,下面安装四轮,上面安装支架,支架中间安装一个木竿,竿首有窠,形状像井台上汲水的桔槔,用来盛放石块。木竿的长短大小以敌方城墙的高低为比例,窠的大小以木竿的抛掷能力为依据。士兵或转动抛车随处推进,或将抛车固定在地面上,向后急速扳动木竿的下端,把窠中的石块抛掷出去,以杀伤敌人。

  (4)车弩,又叫绞车弩。这是一种以车轴转动为机械动力而发射弩箭的战车。车上面设置弩弓,能挽动十二石(六个人的体重)的力量才能发射,用铁钩绳串联,车子行驶,车轴转动,把弩弓拉开至极限,使弓弦挂在牙上。车上共有七条射道。中间一道设大箭,箭镞长七寸,围五寸,箭杆长三尺,围五寸,尾部以铁叶为羽。大箭两侧各设三支箭,略小于大箭。扳动机栝,牙上弓弦弹动,将七支箭同时射出,射程为七百步(一步六尺),所中城垒、楼橹(详下),无不摧毁坍塌。

  (5)尖头驴,又叫小头木驴。用木料做成脊状物体,下部宽上部尖,高七尺,长一丈,宽一尺五寸,下设六只脚。物体内可容纳六个士兵。物体用湿牛皮蒙蔽,以防敌方用木石铁火袭击。士兵藏在物体下面,共同抬着物体直抵敌城下,攻打敌方。可以说,这是中国的特洛伊木马,只不过不是由敌人抬进城中。尖头驴和上述木驴相比,原理相通,区别只在于:尖头驴体积小,掩藏士兵少,木驴体积大,掩藏士兵多;尖头驴用六只脚支撑,无法推动,只能由士兵抬着走;木驴有四个轮子,可由士兵推行。

  (6)垒道。为避免敌人攻击,用牛皮做成四面封闭的"小屋",士兵藏在小屋中,往来运土,在敌城外堆成土山,士兵登山跨上敌城。唐代以前,这叫做"土山"、"距闉"。

  (7)地道。士兵暗地开凿地道,通往敌城,发动攻击。地道内每隔一丈,竖立一根柱子,以防地道坍塌。进入敌城地段的地道,柱子旁堆积柴禾,士兵纵火烧毁柱子,使这里的地道失去支撑,土壤下陷,敌城崩溃。

  (8)板屋,又叫巢车。在八轮车上面竖立一个高竿,竿上安装辘轳,士兵转动辘轳,绳子上升,把木板制成的屋子吊到竿首。板屋高五尺,四面各宽四尺,各开三个孔,供士兵窥视敌城内的情况。士兵推动载着板屋的八轮车随处进退,或绕着敌城行进,板屋类似鸟巢,因而得名巢车。

  (9)木幔。在四轮车上树立桔槔,悬木板以为幕幔,遮挡敌方的射击伤害。四轮车逼近敌城,士兵动作敏捷,在木幔的遮蔽下,被桔槔举向敌城,乘机跨入。

  (10)火箭。士兵用小葫芦盛油,穿挂在箭头上,射向敌人的城楼。葫芦撞击城楼时破碎,油洒溅在城楼上。紧接着,士兵将烧红的箭射向浸满油渍的城楼,城楼顿时起火。士兵接连向起火处射去油葫芦,城楼即刻化为灰烬。

  (11)雀杏,又叫火杏。把杏核内部掏空,填入蒿艾,系在雀足上。薄暮时分,点燃蒿艾,向敌城放飞群雀。群雀在敌人城垒或居民住宅栖息,火苗渐起,即可烧毁城垒庐舍。

  守城的一方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敌方的攻势警惕设防,应对反击,也有自己的对策和高招。诸如:(1)浚隍。疏浚护城壕沟,面宽二丈,深一丈,底宽一丈,以制造障碍,隔绝敌人。

  (2)增城。一是增修楼橹。所谓楼橹,是在城墙上构筑土台,台上修造木板楼阁,称为堠楼,木板跳出的部分称为橹,用以瞭望敌情。二是增修羊马城。所谓羊马城,是在城壕和城墙之间,距离城墙十步,修筑隔城。城墙高五丈,下宽二丈五尺,上宽一丈二尺五寸;而隔城只有五尺高六尺厚。可能人们觉得它小得如同羊圈马厩一般,因而称为羊马城。

  (3)悬门。在城门外悬木板,以多出一道门,保护城门。

  (4)涂门。用泥土涂抹城门,厚五寸,并涂抹门上的木栈棚,以防备敌方火攻。

  (5)突门。正对城墙外敌人的营垒,士兵悄悄在城墙内凿暗门,留下五六寸的厚度时停工。等到夜深人静,或者敌人初来乍到来不及安营列阵,士兵凿开剩下的墙体,趁其不备,大队人马突然出击。这是由被动防御变为积极攻击,但若失利,城墙残缺不全,无法立即修复,反倒给敌方提供了入城通道。

  (6)凿门。在门上凿孔数十,当敌人逼近,我方利用门孔,射出弩箭,刺出长矛,杀伤敌人。

  (7)积石。储存石头,无论大小,充当抛石原料。特别是堆放在城墙上,以备使用。

  (8)积木。储存长五尺、径一尺的木料,小或六七寸,在敌人攻城时,抛掷下去,击杀敌人。

  (9)转关桥。护城河上架起木制桥梁,梁端安装横栝,控制桥面平衡。等敌方人马登上桥梁,我方拉掉横栝,桥面随之旋转,使敌方人马落入水中。

  (10)笓篱战格。在女墙(城墙上面的内外两侧所建呈凹凸形的矮墙)三尺外安装用柳条荆条编制的笆子,用以遮挡敌人射箭和抛掷石块。

  (11)布幔。在女墙七八尺外悬挂布幔,用以遮挡敌人射箭和抛掷石块。由于布容易穿透,因而安装距离比柳条荆条笆子远一些。

  (12)木弩。原理同攻城一方的车弩,但固定在弩台上使用。弩台若干,环绕城墙修筑,高五丈,下部宽四丈,上部宽二丈。台内设暗道软梯,弩手上到台上,软梯卷起。每个弩台共有五位弩手执行任务。木弩用黄杨、桑柘制作,可长一丈二尺,中间径七寸,两头径三寸。弩手凭借车轴转动的力量张弩射箭,声如雷吼,杀伤力极强。

  (13)燕尾炬。用苇草编制成火炬,尾部分岔,如同燕尾,加上油蜡,点燃后从城上投下,焚烧敌方攻城的木驴。

  (14)松明炬。用松木做成火炬,夜间巡城照明,以防敌方乘黑登城。或用铁索将燃烧的松木坠下,烧灼攻城的敌人。

  (15)脂油烛炬。在城中重要道路和重要门户燃灯秉烛,通宵不绝,以备非常。

  (16)行炉。在城墙上设置火炉,熔化铁汁,敌人在哪里攻城,我方就朝哪里挪动火炉,以陶罐盛铁汁,向敌人抛洒。

  (17)游火。用铁筐盛火,加上油脂、油蜡,以铁索悬坠城下,烧灼挖掘城墙的敌人。

  (18)灰麸糠秕。敌人攻城时,我方趁着风势,在城上播撒灰尘、麦麸、秕糠,使敌人不能睁开眼睛,我方趁机杀敌。

  (19)连梃。形如打麦的连枷,用以拍打登城的敌人。

  (20)叉竿。形状如刀枪,刃尖分为两岔,用以叉云梯上面的敌人。

  (21)钩竿。竿的尖端安装刀枪,两边安装弯钩,用以钩取敌人物品,或钩拿刚刚跳进女墙的敌人。

  (22)天井。探测到敌人挖掘的攻城地道方位,我方在上面挖井,直达地道,然后往下填积柴禾,对敌人进行烟熏火燎。

  (23)油囊。以油浸渍布匹,做成口袋,盛水不漏,从城上抛向敌人的纵火车,袋破水出,将火熄灭。

  (24)地听。在城中四面八方挖井,各深二丈。用薄皮绷在新罂(大腹小口的陶罐)的口上,形如腰鼓。士兵坐在井里,托罂而听动静,城外五百步以内若有敌人挖地道,声音都传入罂中,可判断方位和远近。或者由士兵头枕空胡禄(箭袋)卧在地面上谛听,远处敌方人马行动的响声都可听到。

  (25)铁菱。铁制物品,形似蒺藜,浑身带刺,埋在要道上或撒在河道中,以刺伤敌方人马。

  (26)陷马坑。在要道上挖坑,长五尺,宽一尺,深三尺。坑底埋置若干竹签和鹿角枪。坑的上部填充一些蓬松的草料,加土伪装成平地,甚至长出青草加以掩饰。敌人乘马经过,陷入坑中,来不及拔腿逃窜,即被扎伤或被俘被杀。

  (27)坑阱。城内挖一些陷阱,敌人一旦攻入城内,我方逼迫、诱导他们就范,落入陷阱,加以剿灭。

  (28)拒马枪。用径二尺的木料制作,十字形,凿孔安装机栝,长一丈,尖端,置于城门要道,阻碍敌方人马前进。

  现在再以野战为例,看看当时的情况。野战对于守方来说,没有城池可资利用,困难更大,于是修造木栅巩固阵地。由于敌人的逼迫牵制,我方来不及构筑城垒,或者我方占据山河险隘,石头多土壤少,无法版筑城垒,只好采取权宜之计,用木料建置栅栏。木栅的方圆高低随地势而定,入地不能太浅,以求坚固。栅内修建阁道,栅外突出四尺修为女墙,都以泥土涂抹,以防敌人纵火烧毁。木栅周围开凿壕沟,正门做成吊桥,平时悬挂起来。

  而对于攻方来说,战术更加灵活多样,除了一般的出击厮杀,还利用火攻和水攻。

  火攻需要辨别时令风向,甚至讲究星象。火攻的具体操作诸如:(1)火兵。以骁勇便捷的骑兵执行任务,乘着夜色昏暗,士兵衔枚,奔马缚口,防止发出噪音被敌方察觉。士兵背负柴草,趋向敌方营垒纵火。敌方惊恐,乱作一团,我方抓紧时机消灭敌人;敌方冷静沉着,表明已有防备,我方立即撤退。

  (2)火兽。在葫芦中填塞蒿艾,开四个小孔,系在野猪、獐鹿等野兽的脖子下。点燃蒿艾,使其缓缓燃烧。野兽尾部捆扎燃料,点燃后刺激野兽,朝敌营方向哄撵。野兽奔向敌营附近草丛中,蒿艾引燃草丛,焚烧敌营。

  (3)火禽。在核桃核内填塞蒿艾,拴在野鸡足部。点燃蒿艾,针刺野鸡尾部,朝敌人方向放飞。野鸡落在敌营附近,火势蔓延,焚烧敌人。

  (4)火盗。挑选勇敢便捷的战士,训练其语音与敌人相同,穿上敌人的服装,探听到敌人的暗号,混入敌人营垒,纵火焚烧敌人的粮草、武器、军装,然后趁乱溜回自己军中。

  (5)火弩(火矢)。以葫芦盛火种穿挂在箭头上,共有数百只箭,半夜三更,在三百步外用弩一齐射向敌人营垒,焚烧敌人的积聚。趁敌军慌乱,大军突击奋战。

  水攻需要凭借充足水源和高位地势,在选择水源后,须了解敌我双方的地势高低,有时情况明显,可直接判断,暗中准备,有时情况不明,须用水平、照版、度竿等仪器来测定。水平是一个木制仪器。一个木槽长二尺四寸,两端和中间各挖一个纵长一寸、宽一寸八分、深一寸三分的水池,以一条宽二分、深一寸三分的通水渠将它们连接。水池内各置一块浮木,浮木上面做成高八分、宽一寸七分、厚一分的齿。木槽下面设置转关脚,即转动升降支架,以便掉转测量的方位,和适应测量者的身高。注水于池,浮木一齐浮起。测量者眯缝眼睛观察,调整木槽的转关脚,直至三条木齿一般高低,便达到水平的标准。照版形状如同方形扇子,扇面部横宽三尺,纵长四尺,其中上面二尺为白色,下面二尺为黑色;扇柄部长一尺,粗细满足手握的要求即可。度竿是一把大尺子,长二丈,刻作二百寸、二千分。度竿竖立在测量地,旁边举照版相映配合,统计出它们与水平仪之间的距离。测量者眯缝眼睛观测,见处于水平状态的三块浮木同照版的黑色部位齐平,登记度竿上反映的尺寸,与距离长度相参,计算出两地间的高低相差数。确定水源高于敌人营垒,我方便筑堤堵截河流,大量蓄水,然后突然决堤放水,以浩大水势溺死敌人,或趁敌人趟水和在水中挣扎时将他们消灭。

  如果是渡水攻战,在没有桥梁、船只的情况下,以多种器具救急。诸如:(1)浮瓮,即将多个陶瓮捆绑在一起,上面设置木板,做成筏子,后面摇舵,两侧划桨。每个瓮的浮载力为二石,相当于一个人的体重。

  (2)枪筏,即用枪做筏子。枪即长矛,十支枪捆在一起,能浮起一人。用4166支枪编制成一个筏子,一次渡水416人。

  (3)蒲筏,即用蒲草做成筏子,无蒲草则用芦苇。

  (4)挟絙(gēng,粗绳子),即派善于游水的人过河,在河两岸立桩,拴上粗绳索,供将士胳膊夹住绳索,浮渡过河。

  (5)浮囊,即羊皮筏子。

  如果是水上攻战,须用战船。战船有楼船、斗舰、走舸、海鹘多种。战船上设置女墙、战格,战士们在旗帜、金鼓的指挥下同敌船上的军队作战。此外,尚有不属于战船的船只。如:蒙冲,船体只开划动船桨、发射弩箭、刺出长矛的洞口,其余部分用牛皮严密包装,以防敌方箭石攻击,体积比战船小,往来灵便,用于救急;游艇、小船,无女墙,能迅速游弋,用于救急。

  唐代的攻守双方在战争中不仅拉扯上水火风草,而且拉扯上飞禽走兽,尽管充分利用自然界,但毕竟还是处于自然状态。地听、水平测量等技术的运用,利用了声学、几何学知识,但层次依然不高。唐代之后,火药用于战争,才逐渐运用化学知识,改变了物资的质地和性能,使技术的层次有所上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