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论

隋唐五代河南的宗教·三夷教(一)

洛阳隋唐研究(第二辑) 作者:郭绍林 主编


  一、祆教

  祆教(Zoroastrianism)即拜火教,我国古代又称之为火祆教、火教,由波斯(今伊朗)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创立。琐罗亚斯德在古波斯语中作查拉图士特拉(Zarathustra),其含义是"像老骆驼那样的男子"或"驾驭骆驼的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希腊和波斯的史籍说法不一。一种意见认为他在世时间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之间,出生地是距德黑兰东南七公里处的拉卡(Ragha),又称列城(Rai)。他是拜火教的一位祭司,因倡导宗教改革受到拜火教的排斥,转移到伊朗东北大夏即巴克特里亚(Bactria)去布道。他自称善神阿胡拉·玛兹达(波斯文Ahura Mazda,希腊文Ormasd)启示他从事宗教改革,创立一神教,只崇拜伊朗主神玛兹达,其余诸神均是魔鬼。祆教教义的主旨是善恶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存在着"善"和"恶"这两股势不两立、互相斗争的力量。"善"为光明、美善、生命、真理和道德之源,善神是玛兹达,其性体是精神的与超自然的,为造物主、立法者与未来审判人类的裁判。"恶"为黑暗、罪孽、死亡和物质之渊,恶神是安格拉·曼纽(波斯文Angra Mainyu,希腊文阿里曼,Ahriman)。善神和恶神分别创造出自己的护从作为助手。善神的护从一共七位,即善念、秩序、主权、虔诚、圣德、不朽和慈善,叫做"七德";恶神的护从也是七位,即骄傲、吝啬、迷色、忿怒、嫉妒、贪婪和懒惰,叫做"七恶"。祆教宣扬火是惟一真神的本体、本质和象征,因而倡导崇拜火,建立焚火祭坛和庙宇,奉献肉类、牛乳、水果、花卉、无酵饼和圣水(Holy water)用于祭祀。善神与恶神斗争12000年,善神最终要消灭恶神及其助手,人类死而复活,受到善神审判,善人因修炼七德而升天,恶人因蹈七恶而堕地狱。琐罗亚斯德死后三千年,救主将要来临,救主是琐罗亚斯德的后裔。这时世界末日到来,万物统统毁灭,救主死而复活,一个不朽的世界从此出现。

祆教祭火图

  公元226年,波斯萨珊王朝定祆教为国教,为中亚昭武九姓各国和我国新疆的疏勒(今喀什地区)、于阗(今和田地区)、焉耆(今焉耆地区)等国接受。十六国时期,祆教传入中原。羯族(源于中亚民族)政权后赵立国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公元349年,其皇帝石虎在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县,包含今河南安阳地区)病故,汉族大将军冉闵执掌国政,准备改朝换代称皇帝。后赵中央禁卫军将领孙伏都、刘铢等人,"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晋书》卷一百零七《石季龙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伏于胡天"即祭祀祆祠。鲜卑族政权北魏末年,灵太后登河南嵩山,下令"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魏书》卷十三《宣武灵皇后胡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胡天神"即祆教神。北齐末年,皇帝高纬"躬自鼓舞,以事胡天,邺中遂多淫祀";北周"欲招来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隋书》卷七《礼仪志二》)

  隋唐时期,鉴于祆教流传到内地,朝廷设置了由胡人充当的祆教官员,有级别不等的萨宝(保)、萨宝祆正、萨宝府祆祝、萨宝率府、萨宝府史等等。唐五代祆教在河南流行,波及到洛阳、开封。唐前期洛阳的情况是:"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后,募一胡为祆主,看者施钱并与之。其祆主取一横刀,利同霜雪,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咒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朝野佥载》卷三)晚唐五代开封的祆教情况是:北宋东京开封城北有一所祆庙,庙主史世爽,是来自中亚昭武九姓胡人的后裔,其家庭迁居开封后,世代当祆教祝。他家保存着三份牒,"怀恩"牒是唐朝咸通三年(862)宣武镇(驻开封)节度使令狐綯丞相签发的,"温"牒是后周显德三年(956)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王朴签发的,"贵"牒是显德五年枢密使权知开封府王朴签发的。"自唐以来,祆神已祀于汴矣,而其祝乃能世继其职逾二百年。"(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四库全书》本)但祆教的流行,只在流寓于中原的胡人及成为中国人的胡人后裔内部。唐武宗毁佛期间,祆教连带受到打击,被置于取缔之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