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论

隋唐五代河南的宗教·三夷教(三)

洛阳隋唐研究(第二辑) 作者:郭绍林 主编


  三、摩尼教

  摩尼教(Manichaeism)又叫明教,是波斯人摩尼(Mani)创立的。摩尼于公元216年出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24岁时创立摩尼教,在波斯、印度、罗马帝国传播。但在波斯国内,摩尼教受到祆教的攻击,摩尼于274年拜见国王瓦赫兰(Bahram)一世,受到国王的指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摩尼教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祆教等教义,杂糅而成自己的教义,其中心是二宗三际说。摩尼教传入中国后,又吸收了佛教的一些说法和做法。二宗指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也就是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初际阶段,光明、黑暗分开;中际阶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二者混合;后际阶段,光明、黑暗重新分开。

  摩尼教对二宗三际作了具体描述。世界未立之前,只有善恶二宗。善宗即光明王国,最高神是伟大之父(大慈父、明尊),他有感觉、推理、思维、想象、意志五大荣耀(相、心、念、思、意五种国土),仁爱、信仰、忠实、慈善、智慧五种精神品质(怜悯、诚信、具足、忍辱、智慧等五施)。他与光明、威力、智慧四位一体(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在他的四面住着十二个神,每面三个(十二常住宝光王)。恶宗即黑暗王国,最高神是黑暗之王(魔王)。初际之末,黑暗之王上窥光明王国,五大荣耀为之战栗。伟大之父不想让五大荣耀出击黑暗之王,就唤出生命之母(善母佛),生命之母唤出初人(先意佛),初人唤出自己的五个儿子(五明佛:清净气、妙风、明力、妙水、妙火)作为自己的甲胄,去驱逐黑暗。但是初人被打败,五明子被五类魔所吞噬。当初人苏醒过来后,向伟大之父呼救七次,于是伟大之父第二次召唤,先唤出光明之友(乐明佛),光明之友唤出大般(造相佛),大般(建筑之神)唤出活灵(净风佛),活灵唤出自己的五个儿子:光辉卫士(持世明使)、尊贵之王(十天大王)、阿大姆斯(降魔胜使)、荣耀之王(催光明使)和持地者(地藏明使)。他们一起来到黑暗王国,活灵呼唤初人,初人作了回答。这一呼一应产生了两个神,一为呼神(说听),一为应神(唤应),分别成为活灵及初人的第六子。"净风、善母二光明使,入于暗坑无明境界",救出先意。但是,"五类魔(怨憎、嗔恚、淫欲、忿怒、愚痴)黏五明身",五明子无从得救。于是需要创立世界。"净风明使以五类魔及五明身二力和合,造成世界十天八地。如是世界即是明身医疗药堂,亦是暗魔禁系牢狱。"(《波斯教残经》,《大正藏》卷五十四外教部第2141号经文)这个世界由活灵五子管理。活灵又净化那些被吞噬的光明,造成日月星辰。然后,生命之母、初人和活灵向伟大之父祈祷,伟大之父进行第三次召唤,唤出第三使(日光佛),第三使唤出十二童女(Twelve virgins,电光佛)。第三使现童男微妙相,癫发五种雌魔类,十二童女则现童女端严身,狂乱五种雄魔类,使五类魔身上吸收的光明分子射泄出来,掉在地上变成各种动植物。

  中际既然是现在阶段,摩尼教更要指出任务和出路。"中际者暗既侵明,恣情驰逐,明来入暗,委质推移。"(《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大正藏》卷五十四外教部第2141号经文)这个时期,慧明使(慧明佛,即大诺斯Great Nous)现身于世,教化众生。慧明使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化身,即各个宗教的创立者,而最后最完美的化身是摩尼。慧明使是"三界独尊,普是众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道(导)师,亦是含灵大医疗主,亦是妙空能容众相,亦是上天包罗一切,亦是实地能生实果,亦是众生甘露大海,亦是广大众宝香山,亦是任众金刚宝柱,亦是巨海巧智船师,亦是火坑慈悲救手,亦是死中与常命者,亦是众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诸牢固狱解脱明门诸慕阇等。"(《波斯教残经》)摩尼教徒应该"劳身救性",帮助光明战胜黑暗,"即妄为真"。(《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至于未来的美好前景,摩尼教描述道:"后际者教化事毕,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具体地说,摩尼教获得人类的普遍信奉,光明分子的解脱几近完成。智慧世界之神(具智法王)降临人间,建立法庭,自任审判者(平等王),把正义者和邪恶者分开。此后,支撑世界的光耀柱和活灵诸子将离开,天地随之崩溃,爆发出一场大火,持续1468年之久。生命之思(Thought of life,唤应警觉声)以最后的相貌(the last statue,本相貌)出现,收集一切遗留的光明分子,上升到新乐园。黑暗魔王及其他恶魔被囚禁,新乐园重新并入光明王国,世界一片清净光明。

敦煌卷子唐译《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大英博物馆藏)

  摩尼教传入洛阳的时间,据宋僧志磐《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记载: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波斯国人拂多诞(西海大秦国人)持二宗经伪教来朝"。(《大正藏》卷四十九史传部第2035号经文)王仲荦指出:"拂多诞,非人名,乃波斯语Jur  sfadan即知教义者之译音。"(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下册第110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唐玄宗时期,敕令全国严禁摩尼邪教,只许来华的胡人奉行。但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族士兵应邀进入内地,帮助唐军平定叛乱,他们以摩尼教为国教,摩尼教随之在唐境内传播。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下敕在长安为回纥设立摩尼寺,叫做大云光明寺,三年后设寺地区扩大到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市)、扬州(治今江苏扬州市)、洪州(治今江西南昌市)、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市)等地。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下敕在河南府(治今洛阳市)、太原府(治今山西太原市)设置摩尼寺三所。唐武宗时期,回纥亡国,会昌三年(843)毁佛运动中,摩尼教连带被取缔。日本僧人圆仁叙述自己亲历的情况是: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下,令煞(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煞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福建晋江摩尼教寺遗址中的摩尼光佛像

  摩尼教遭到这次打击,活动转入隐蔽状态。《佛祖统纪》那则资料还介绍了中国人理解的摩尼教教义和中国民众的信奉程度,说:"此魔教邪法,愚民易于渐染。……二宗者,谓男女不嫁娶,互持不语,病不服药,死则裸葬等。……其法不茹荤饮酒,昼寝夜兴,以香为信,阴相交结,称为善友。……其说以天下禅人但传卢行者(禅宗创始人慧能)十二部假禅,若吾徒即是真禅。……或问终何所归,则曰不生天,不入地,不求佛,不涉馀途。……如此魔教,愚民皆乐为其徒,以不杀、不饮、不荤辛为至严。"摩尼教徒的这种简朴生活和互助精神,容易为劳苦大众接受,被利用来作为组织农民起义的手段。后梁贞明六年(920),陈州(治今河南淮阳县)爆发了毋乙领导的农民起义。正史记载:"冬十月,陈州妖贼毋乙、董乙伏诛。陈州里俗之人,喜习左道,依浮图氏之教,自立一宗,号曰上乘。不食荤茹,诱化庸民,揉杂淫秽,宵聚昼散。州县因循,遂致滋蔓。……毋乙之徒,渐及千人,攻掠乡社,长吏不能诘。是岁秋,其众益盛,南通淮夷,朝廷累发州兵讨捕,反为贼所败。……群贼乃立毋乙为天子。"(《旧五代史》卷十《梁末帝纪下》)这里误以为这次农民起义利用的是佛教,这是由于摩尼教大量吸收了佛教的教义和仪轨,并自称真佛。唐中叶人们认为:"回纥有战功者,得留京师,虏性易骄,后乃创邸第、佛祠。"(《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常衮传》)后唐天成四年(929),太原"奏葬摩尼和尚,摩尼,回鹘(回纥)之佛师也"。(《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六)摩尼教的基本戒律是三印和十戒。三印指口印、手印和胸印。十戒是不拜偶像、不妄语、不贪欲、不杀生、不奸淫、不偷盗、不欺诈、不行巫术、不二见(不信仰别的宗教)、不怠惰。口印指不妄语等戒律,手印指不杀生等戒律,胸印(心印)指不奸淫等戒律。这很容易使局外人以为摩尼教就是佛教。但佛教界的文献说得真切,北宋赞寧《大宋僧史略》卷下说:"陈州末(摩)尼党类立母(毋)乙为天子,……累讨未平,及贞明中,诛斩方尽。"五代时期,摩尼教不仅仅在陈州秘密传播。"后唐、石晋,时复潜兴。推一人为主,百事禀从。或画一魔王踞坐,佛为其洗足。……盖影傍佛教,所谓相似道也。或有比丘为饥冻故,往往随之效利。"(《大正藏》卷五十四事汇部第2126号经文)这可以想象晚唐五代摩尼教在中原的传播规模。(本节撰稿,参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祆教、景教、摩尼教的传播"条,中国文化大学网站罗渔《祆教》一文,北海网马小鹤《摩尼教简介》一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