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节:乡事偶拾(1)

四手联弹 作者:章诒和


乡事偶拾

贺卫方

70年代前期,“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浪头已经过去,不过所谓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依旧势头不减,而且无远弗届。

我的家乡,胶东沿海的一个叫做姜格庄的村子,也不避偏远地经历着一场又一场运动的“洗礼”—— 批林批孔,批《水浒》,反击右倾翻案风,此起彼伏,不一而足。运动之中,我们村忽然时来运转,在山东省出了一个大风头。至今忆起,仍然回味无穷。

我们村是个大村,当时人口已经三千有余了。全村人家清一色,都姓贺。不叫“贺格庄”而叫“姜格庄”,据说是因为土著姜姓被移民贺姓给鹊巢鸠占了。村系公社机关所在地,属全公社政治、文化和贸易中心,只是原来的重要性只体现在公社范围内而已。

“文革”时代,村党总支书记是全国民兵英雄,据说还到北京受到过伟大领袖的接见。他特别喜好文艺,在村里组织了颇具规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购置了全套的中西乐器。村子大,各种人才也相对多些,居然可以全本地演出好几出样板戏。宣传队之外,书记又花样翻新,建图书馆,办广播站,修起灯光体育场,开设政治夜校,甚至推行火葬,建了一座“劳动人民纪念堂”用来放骨灰盒。这样一来,村里的各种文化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且很快就远近闻名了。1974年,江青在天津树立了小靳庄这个乡村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山东省革委会白主任到我们村考察一番,很满意,赞曰“山东的小靳庄”,随后又宣布作为山东对外开放单位。这一下名声大振,引来八方看客,百般新事。

新华社派驻记者在村中常驻。一批批外宾来村里参观,了解经过“文革战斗洗礼”的农村发生的巨变。记得当年的法中友协会长马季乔夫人还专程来村住了半年,作参与式考察。省地两级文艺团体不断地来演出。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山东的首映放在了我们村,至今我还记得那天在茫茫大雪之中看电影的场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