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字三个我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会有三个“我”的身份转变:“儿童的我”、“社会的我”和“职业的我”。
人生的三个“我”
当你生下来的时候,你是一个“儿童的我”。 这个“儿童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是被父母抱着的,他们会给你喂奶。
长大一些的时候,父母会把你送到幼儿园去,你不再天天和父母在一起了。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父母还会去学校接你。
但是当你慢慢长大,上初中、高中的时候你会自己骑着自行车去上学。随着你的成长,父母离你越来越远,你的社会化成分就会越来越多。
你是儿童的时候,一直会在父母身边,你可以让父母喂你吃饭,你可以向父母要钱,你可以和父母不讲理,因为大家知道家庭里的逻辑就是这样的。可是当你上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你会越来越脱离这种家庭的逻辑。
当你上了大学,你会突然发现,你的社会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了,你已经远离家庭,你开始和父母分开,独自居住。
以前你睡觉的时候父母会来给你盖被子,可是现在你一周才会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你的社会性越来越强,你就逐渐从“儿童的我”转变为“社会的我”了。
当你转变为“社会的我”以后,你不能随便向街边的路人要钱,你也不能向辅导员撒娇,你更不可能跟警察叔叔不讲理。
当你作为一个“社会的我”的时候,你遵守的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只要你在这个社会上不违法,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一天睡24个小时也没人管你。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你从“儿童的我”到“社会的我”经历了将近20年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步一步实现的,开始时父母抱着你,然后接送你,后来让你自己走--他们从帮助你到关心你,到鼓励你自己做,让你慢慢走入社会。
很多学生上了大一以后会感到很不适应,这是从“儿童的我”向“社会的我”转变的必然阶段产生的反应。
当大学四年过去,你完成了从“儿童的我”向“社会的我”的转变以后,你还要在大学毕业的时候面对下一个转变,就是从“社会的我”向“职业的我”的转变过程。
因为企业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制度和文化,这种独特的制度和文化会造就独特个性的员工。
所以当你以“职业的我”为标准的时候,你会发现“社会的我”也有问题,你想一天睡24个小时已经不可能了,除非你放弃自己的职业。
我们从“儿童的我”到“社会的我”经历了20年时间才转变过来,我们从“社会的我”到“职业的我”,又要经历多少年的转变呢?
理论上讲,只有上大学的短短4年时间。
可是就连这4年时间,中国的大学也没有给大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转变的空间。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职业的我”的状态,有的甚至连社会化的过程都没有结束。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普遍愿意要毕业一两年以后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呢? 因为这样的工作经验完成了大学本该完成的工作,就是把学生的身份转变成了职业人的身份。
企业不喜欢应届生,不是因为应届生长得丑,而是因为应届生并不具备职业化的人格和素质,无法满足企业对他们的要求。
如果一定要实现“儿童的我”、“社会的我”向“职业的我”的转变,那转变是越早越好还是越晚越好?
如果一个女孩子很傻很天真,注定要被男孩子骗过才会醒悟,那一定是越早被骗越好--如果她18岁被骗,她醒悟过来还来得及过上幸福人生;如果她25岁被骗,恐怕就会很糟糕;如果她已经35岁了,估计也没有男孩子愿意去骗她了。
所以这种转变越早实现越好。
如果你从大一到大四能够自己实现这样的转变,用4年时间打造你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你就是一个有4年工作经验的应届生,企业一定会很欢迎你的。
中国的大学校园出了很多让人痛心的事件,很多事件发生在大四,这是因为大四毕业的时候,大学生正在经历从“社会的我”向“职业的我”的转变过程。由于只有一年时间,这种转变会非常剧烈,大学生会感到很恐慌。就像你还很幼小的时候父母就让你独立去面对社会,你是不是感到很害怕?
这个时候也是一样,尽管你适应了社会,但是面对企业的招聘,你还是感到非常不适应。
赢鼎教育的王海涛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遇到一个女孩子,她下课的时候跟王老师说:“老师,我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