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份《初步意见》的背后(2)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柳红


《初步意见》主张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划分中央和地方职权。具体地,拟定了5项改革内容:把企业从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改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把单纯的行政管理,改为经济办法与行政办法相结合;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在重视物质利益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至于如何起步,他们提出,调整期间需要适当集中,改革要求适当分权。在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没有基本完成以前,匆忙进行大改,不仅改革本身不能顺利进行,还可能打乱调整的步骤,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对于旧体制中必须改而又可以改的部分,要积极改革,先立后破。一两年内,要拟定出改革方案和实施步骤,包括:调整价格和税制改革方案,做好扩大企业自主权、组织公司的试点,全面推行固定资产有偿使用、流动资金全额信贷、部分基建投资实行银行贷款、部分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化管理、一般民用建筑由专门的建筑单位统建、学校和行政单位支出实行计划包干。

据徐景安回忆,1980年初,李先念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国务院财经会议,讨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意见》。“晚上7点开始,开了一个半小时,参加的人员都不谈正题,东拉西扯。到了8点45分,李先念说:‘这个稿子我看了两遍,都没有看懂。’‘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相信他们是对党负责的。所以,我建议,这个文件还是先发下去试行。’”对于与会者不发表意见,徐景安表示理解。因为,“他们对于怎么改,改什么,想都没有想过。”

体改组只存在了1年。1980年初,四川省委书记赵紫阳被调进北京,3月被委派主抓经济,担任财经领导小组组长;9月受命国务院总理。四川是国有经济改革的试验地。从1978年第4季度起,那里就开始了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试点。1980年6月已经扩展到全国6600个国有大型企业。没有脚本的演出难以为继。显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总理赵紫阳都有意推动改革方案的出台。

5月8日成立的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简称“体改办”),体现了把改革纳入一个总体规划的意图。体改办的职能是制定改革总体规划,协调各方面改革。杜星垣任办公室主任。薛暮桥任顾问。又要另起炉灶起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了。6、7月间,薛暮桥接连发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意见》、《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等一系列文章。他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一种商品经济;计划调节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这些思想都被写进了《初步意见》。这确实是一部崭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其中最具突破性的创见是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我国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应当是,按照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完稿之时,恰逢中央召开各省市区第一书记会议。领导决定把《初步意见》提交会议讨论,指定薛暮桥在会上作一个说明。

薛暮桥是理性、谨慎、内敛的人。从外表,人们不易发现他的感情变化。然而,今天重读他的说明,可以十分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激情、热望和理想。他说:

“我们起草这个文件时,深深感到所谓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要解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应当建立什么形式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将来起草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规划,是一部‘经济宪法’。”

“经济宪法”,何其崇高的标志!这确是那一代杰出人物的理想。

现在我国的《宪法》是要解决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活动准则问题,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则要解决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的准则问题。”他向大家解释《初步意见》中一个又一个挑战30年教条的思想突破,号召大家讨论,看看这样的认识对还是不对。

总书记胡耀邦大为赞扬《初步意见》和薛暮桥的说明。各省书记要求印发薛暮桥的发言稿。而发言稿是在开会前头一天刚写出来的,还没来得及修改。胡耀邦说先不修改了,拿去印吧。但人们毕竟对于改革十分生疏,会上并没有展开讨论,作出决定。《初步意见》只是作为供大家研究的草案。会后也没有公开发表。重新想想邓小平的“披头散发”见人、李先念的“看不懂”“先发下去”和胡耀邦的“先不修改”,这分明是一出边演边排边导的历史剧。细节,在此时此刻,在这样的大历史面前并不那么重要,还不是精雕细刻的时候。从中,我们看到,这些共产党的元老,和参与过共和国创建的薛暮桥等人,对于历史变迁、变革的需求、责任感、紧迫感和行动能力。这时的每一步,都在创造历史。

有评论说第一份《初步意见》囿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框框,思想解放不够;第二份《初步意见》,在理论上有巨大突破,堪称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草案,是划时代的。而也因为它的超前,在高层对改革思路尚未达成共识时,除了有识之士的激赏,并没有成为政府的决策。历史常常是这样,高瞻远瞩的思想,一时不被接受。不过,凡是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终究会成为人们的共识。

前后两份《初步意见》,凝聚了那个时代先进人物对于改革的全方位思考,其影响力最终化作经济改革整个行动方案的一块牢固基石。在这块基石上,深深地刻着我们今天想起来就肃然起敬、在未来想起来也会肃然起敬的人们的印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