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吸引外资:谁利用谁(2)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柳红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宴请5位老工商界人士,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古耕虞和周叔弢,吃的是涮羊肉,谈的是“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就在这一年的10月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坚固的城墙上开了个窗。

季崇威负责联系中信公司。他支持他们一上来的“三把火”:成立咨询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海外发债。其中,1981年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的成立尤其值得记载。不仅因为“班子”,荣毅仁任董事长,季崇威任副董事长,经叔平任总经理,而且因为“权力”。用当时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的话:“凡引进外资的项目必经中信咨询公司提出可行性报告。”

季崇威推荐季树农、虞家殊等财会专家,手把手地教新毕业的大学生用借贷法做复式簿记,还请法学家沈达明、李文杰来培训法律人员。他提议和组织编写《中国投资指南》,亲任编委会主任。该书和英国朗文公司合作出版,在80年代连出5版。同期,初保泰编写的《中国投资问答》也出版了英、日、意、中文繁体字等多个版本。整个世界对于开放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融资发债的阻力最大。季崇威帮助公司分析欧美和日本情况,选择在成本较低的日本发债。在中信首次发出100亿元武士债那天,新华社的报道却没能发出。因为审稿通不过,说:“跟外国人借钱有什么光彩的?不发!”结果各家报纸用的都是中新社周继胜写的消息。

合资企业从最初的生活品,到工业品,再到煤矿资源,步步深入。1985年6月,中国银行信托咨询公司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山西省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1979年,邓小平访美,有人向他介绍哈默,邓小平说,不用介绍了,我知道,你曾经帮过列宁的忙,你也可以到中国来帮我们的忙。1982年,哈默来北京,签订了平朔煤矿合作协议。有亲历者说,参加项目论证时,吵得厉害,像火山爆发。在场的季崇威,当然是合资经营的支持者。在他看来,利用外资开发自己的资源,是个本事,和外国人掠夺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日本经济学家小林实1985年曾预言:“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成功地取得资金和有效地利用资金。”这话开始被证实了。

季崇威具有官、学、商均能接受的身份。1980年10月,在香港召开的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研讨会上,季崇威作《中国利用外资和有关的经济法律问题》的演讲;1981年3月,在杭州世界经济国际研讨会上,又作《中国吸收外资情况和政策》的演讲;1982年5月,在香港经济导报社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香港分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投资促进会议介绍会上,作为中国投资促进会筹备处负责人,介绍合资项目,答记者问。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两委撤销,应薛暮桥之邀,季崇威来到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担任常务干事,分管对外经济组。接下来的10余年,季崇威发表了100多篇报告、论文。他的很多建议变成了国家的政策主张。他坚持开放中的问题在开放中解决。1982年提出中国应发展开放型经济;1984年,全面阐述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1986年首先提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在实际中,他时时感到,改革落后于开放,有些方面甚至拖了开放的后腿。1986-1987年,“利用外资将摧残扼杀民族工业,应加以限制”的声浪很高。季崇威十几次接受记者采访和参加研讨会,表达利用外资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阐述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和对待跨国公司应采取的政策,既发出理论先声,也被吸收为中央政策。

1986年,是中国第一次向关贸总协定递交申请,要求恢复缔约方地位。季崇威敏锐地意识到“复关”的意义。为此,他和“复关”代表团团长沈觉人等专程到上海,鼓动汪尧田(1918-2006)成立关贸协定研究中心。汪尧田是安徽人,194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世界经济学博士时,就开始研究关贸与最惠国待遇问题,回国后在贸易部国外贸易司工作。1958年,编著《国际贸易条约和协定》。在季崇威等的推动下,中国第一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上海研究中心”(后更名为“WTO上海研究中心”)不久就成立了。

受季崇威栽培和提携的青年很多,有些是面对面的,有些是背对背的。比如,《经济日报》编辑赵兹就曾收到季崇威的信,推荐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研究人员的江小涓的稿子;工经所的杨沐则在第一次拜访季崇威时,谈及当时正火热的“国际大循环”,俩人都认为需要论述清楚外向发展和国内经济的内在关系。季崇威就授意杨沐写一篇文章,于是,有了发表在1988年7月18日《人民日报》的《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执行外向发展战略》,此文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

中国围绕开放的大辩论从来没有停止过。1996年,就在季崇肝癌晚期时,又出现一轮否定开放和改革的声音。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组织专题研讨论证会,约请季崇威参加。家人担心他刚做完手术,身体不许可。而季崇威本人执意要去。几百人的会场充满了火药味,很多工业部门和国有企业领导,都指责外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对外开放是卖国。季崇威和于光远两位身患癌症的老人,整整辩论一天。季崇威以数据和事实驳斥错误观点,之后很多报纸刊登并转载。

季崇威是个特例,他的新锐,他的开放。1940年代,上海的经历为他打了生命的底色。他是那一代共产党人中少有的、熟悉并且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人。他和延安出来的人不一样,注重仪表,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衣服熨得平平整整。同时,他又出生入死。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就是季崇威的下线;而潘汉年,则是他的上司。

附 记

季崇威的年纪虽然较第一代经济学家略小,但是,他的资历、精神气质属于第一代,一生清廉,两袖清风,对腐败痛恨之极。身为主管对外经济的领导,从来不让孩子做生意搞项目,也没有利用职权把孩子送出国。晚年患肝癌时,虽然可以享受体制内的特殊医疗待遇,为了少花国家钱,他不愿用进口药。亲友为他编的纪念文集选的书名是:《把一生献给亲爱的祖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