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
约旦南部古城佩特拉(Petra),位于砾石沙漠的峡谷,公元前三百年,尼伯坦的骆驼商开始在那里定居。许多世纪以来,沿山建了许多帝王陵和窑洞。窑洞既住人,也住骆驼和驴马。洞穴和兽穴相似,没有门窗,毫无装饰,一派随宿随迁的游牧民族心态,而帝王陵却装饰得华丽堂皇。佩特拉山洞和波兰的盐教堂,有相似之处,彼此都凿开山洞,用减法刻出梁柱﹔不同的是,一个刻在内部空间,一个刻在外部。我们看电影《印第安纳琼斯》,见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立面,十字军走进去了,内部深邃复杂,其实呢,堂皇的架构背后,不过是浅窄黑暗的山洞而已,令人啼笑皆非。
在公元前一世纪,世上已有多种柱式了,尼伯坦人也做过一种风车形四角柱。但他们似乎不怎么喜欢,却大量采用罗马式混合柱,偶然还用一种花藤柱。帝王陵的年代跨越许多世纪,早期的建筑立面,竟有在二层高的叠柱架构上建了四座方尖碑。这显然是受埃及的影响。又有一座立面刻有圆拱的楣构,那就是文艺复兴的款式了。佩特拉一度为罗马统治,建筑形式受罗马影响是肯定的,也许雕匠中就有不少罗马人,像当地的一座剧场,沿山凿出,就由罗马人扩建。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认为,看待建筑物有三个准则:一是步径(就像漫游中国古典园林吧,以散点透视方式),从远至近看一座建筑物,直至抵达、进入。二是洞穴,所有建筑都是掩蔽体,伟大的建筑都是空间设计,包围、环抱着人。三是雕塑,是把建筑当成一件雕塑。佩特拉的房子何尝不是这样。一,这建筑位于沙漠丘陵地带,要通过一条长而弯曲的峡道(步行需一小时),才隐隐约约见到前方的面貌,终于出现了,定睛望着它,一步一瞻仰。二,这是名副其实的洞穴,虽然内部空间实在令人失望。三,这是既无屋顶、窗子和围墙的雕塑。
就说雕塑吧,它是二层的,采用了古典建筑的柱式和三角楣山花,下层很正统,上层却巴洛克起来了,因为三角楣竟一分为二,呈现文艺复兴后期才流行的断山花(可以断定建筑的年纪了)。一般的断山花是中空的,但在这里却被插进了一座圆亭,亭顶是凹波纹状,岂非巴尔贝克古罗马神庙群中的维纳斯庙半圆后室?可见西方古典建筑的词汇、文化的霸权君临中东。亭顶有一瓮,据说是藏宝的容器,所以这座建筑不是王陵,而是藏宝库。
后现代的建筑师也爱用断山花,像约翰逊,他设计的“AT&T大厦”,断山花和柱廊升上了半天﹔而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母亲之家”,那断山花根本没有梁柱承托,就直接放在地面,柱廊仿佛埋在地底。正是文丘里所说的“建筑中的复杂与矛盾”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