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哀猪全无立足之地(2)

美味方丈记 作者:(日)陈舜臣


倘若古时人们不与猪住在一起,就没办法解释“家”字的意义。这说明猪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之深厚。

要饲养牛羊,必须有广阔的草原。而在勤劳的农耕民族看来,杂草丛生的荒原不好好利用实在太可惜了,随即就在上面开荒耕种,把它变成了田地。

而养猪并不太占地方,于是猪便成了农耕民族的伙伴。只要围上矮得连小孩都能够跨得过的栅栏,猪就出不去了。吃的也简单,只要用人吃剩的东西喂它就可以了。

不仅如此,猪还多产,一窝一窝地生小猪仔。

有一种解释说,人类为了祈求子孙满堂,把自己的居住之处叫做“家”,取猪多子之寓意。

虽然猪与人类,特别是农耕民族有如此亲密的关系,却被人当作愚笨之物。猪成了“笨猪”。

有各种跟猪相关的词语。把迟钝而不知礼仪者称作“豚鱼”,介绍儿子时用的自谦语为“豚儿”(没出息的儿子),“猪卑狗险”(猪卑贱,狗奸诈)尚且可以接受,而在占卜吉凶时,却说“猪来贫,狗来富……”

猪岂不失去了立足之地?

不仅如此,在庆贺或祭神时,猪总是作为祭品最先被宰杀。在古代,奴隶或战争的俘虏也会被砍头,当作献给神灵的牺牲。

诗中难以表达的猪肉美味

说句题外话。据说古代神灵厌恶的三物包括长着朝天鼻的猪、白额头的牛和长痔疮的人,这三样不能作为祭品。看来为了避免落得被斩首当祭品的下场,还必须得有“急中生痔”的本事呀!

在诗文中,猪也很少登场,这对猪来说挺可悲的。这也难怪,诗题中出现“猪”字确实不雅。

也许是悲悯猪的遭遇,宋代大诗人苏轼有诗名为《食猪肉》,不过这也只是一首打油诗:

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

少着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后边还有一些诗句,在此省略。

苏轼号东坡居士。文中的“黄州”即现在的黄冈,位于武汉以东。苏轼在四十五岁那年,恩赦出狱,被贬黄州,后来还被贬至广东惠州。也许在流放地吃的尽是猪肉。

香港那边的餐馆,菜单上有“东坡肉”这样的菜品。做东坡肉需要将猪肉切成大块,像上面的诗所说的那样,长时间慢慢地炖煮,并加上酱油、酒、味精、香料等调味品。

东坡肉酥软,入口即化,因此上了年纪牙齿不好的人也能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