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拉面”的语源(1)

美味方丈记 作者:(日)陈舜臣


马可·波罗与面条

上中学的时候,丈夫沉迷于电影而疏于学业。学过的方程式现在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而电影片名却记得一清二楚。“你看我其实并不笨。”提起这件事,丈夫总是自鸣得意,真是可爱。

初三那年(这倒是记得非常准确,现在却连自己以前写的小说的发表年份也记不清了),美国电影《马可·波罗东游记》上演,大明星加利·库珀领衔主演。

这部影片中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库珀饰演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像商人一般四处物色适合带回欧洲的商品。

马可·波罗看到平民百姓在吃面条,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内心想必主意已定:“要的就是这个了!”相传他把面条介绍到祖国意大利,于是便产生了通心粉、意大利面。

看了这部电影,丈夫涌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二战前说起通心粉,总是给人一种高级美味的感觉,没想到竟然是我们中华面条的追随者。

瞧他得意忘形的样子。不过细想一下,这的确是纯真的乡土之爱。

话说回来,最近中华面条在日本市场的发展是怎样一种态势呢?人口在1万以上的小镇几乎都开有拉面馆。

这并不是说战前就没有拉面馆。在七孔喇叭如泣如诉的乐声中食用的令人怀念的“夜泣面”,也是一种中国面条。不过,那时谁也没料到中华面食以后会这么普及,现在与日本的乌冬面和荞麦面(这也是从中国传来的食品)并驾齐驱,且大有赶超之势。

方便面也算是中华面条风靡一时的巨大支柱吧。无论怎么说,全国各地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考生,深夜饥肠辘辘之时,拿出来充饥的正是方便面,可见方便面还是很有市场的。

柳师傅制作的面食

自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爆发了持续八年多的战争。在这段不幸的历史中,借由军队的动员和相关工作,两国人民之间展开了一种畸形的交流。

倘若日方领导人不挑起战端,一辈子本该在偏僻乡村中过着庄稼人安稳日子的年轻人,就不会参军入伍来到中国生活四五年。除了军队以外,在“前往大陆”的号召下,大批民间人士来到中国,切身接触中国的风土人情,也逐渐适应了中餐的味道。

味觉不存在语言不通的障碍,好吃的东西就是好吃。还有不少食品原来不合口味,一旦吃惯了,却变得格外美味。

另外,从战争后期到战后的一段时期,日本陷入了粮食短缺的困境。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能吃的都吃了,日本人接受了味觉破坏的洗礼。于是,大家的舌头发生了很大变化,口味更杂了,也就更能享受到更多的味觉之乐吧。

对拉面普及的原因所作的考证,篇幅稍微有点长了。有一次被人问到:“‘拉面’用中文怎么说?”我竟然一时难以作答。

拉面指的是“汤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