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起义南归 三(3)

金戈铁马辛弃疾 作者:赵晓岚


不过,多数学者也认为:《魏胜传》中说,张安国被抓是在济州城的住所中,而不是戒备森严的军营里;抓他的人是利用老朋友单独进行私人拜访这个名义,放松了张安国的警惕心,然后突然发难,用刀劫持了他。从过程来看,这个记载要比辛弃疾率领五十名骑兵冲到五万人的金营里抓了张安国的说法更加合乎情理,更加接近现实一些。而所谓的“五万众”,也可以因此解释为当时在济州驻扎了五万金兵,又或者,是在辛弃疾等人长途奔袭张安国这一路上驻有五万金兵。

上面的说法,合理是合理了,但由此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个单人独马去济州城里抓捕张安国的英雄,到底是《魏胜传》中的王世隆,还是其他人口中的辛弃疾呢?

主张王世隆在这次行动中应居头功的人当然认定是王世隆:《魏胜传》中记载得清清楚楚,还会有错吗?但是有学者认为,这个人很有可能还是辛弃疾。这是因为:第一,《魏胜传》中的记载虽然清楚,但也有明显的错误。比如,它说张安国是张浚“开督府”之后派人去抓的,但张安国的被抓,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闰二月,当时张浚刚被重新起用,第二年(1163)正月才正式“开督府”(进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开府建康)。这时张安国的脑袋都掉了快一年了,难道还能把他从土里揪出来再抓一次?第二个理由,从抓张安国的过程来看,这个擒叛者称得上是有勇有谋,计划周密,行动果敢。王世隆这个人虽然有点武力和勇气,但却并不是个很有脑子的人,归顺南宋后不久就因为想要谋反被处死,在忠肝义胆方面根本不能和辛弃疾相提并论;而辛弃疾既与张安国相识,也具备相应的勇力和谋略,并且为耿京复仇心切,所以在执行这样的任务时,他更有可能挺身而出。那么,章颖《魏胜传》中的记载该怎么解释呢?有三种可能:一是去的人是辛弃疾,但章颖对这件事情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其中难免真真假假,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二是去的人虽然是辛弃疾,但回来后王世隆四处吹牛说成是自己的功劳,辛弃疾则是“声名少日畏人知”(《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没把它放在心上,没有到处给自己打广告做宣传,因此就有人认为真是王世隆干的了;第三种可能,是当时辛弃疾和王世隆这两个跟张安国是老相识的人都去了济州城里,互相配合完成了抓捕行动,但辛弃疾的功劳后来被王世隆或其他人给黑了,所以就出现了王世隆孤身擒叛的历史记载。

虽然多数派的意见至今还不能让少数派完全服气,但不管怎样,辛弃疾深入险境、勇擒叛徒这一英雄壮举是客观存在,谁也不能否认的。到这里,他在北方的生活算是有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结尾,南方的生活终于开始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