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时正处于鲜花和掌声包围之中的辛弃疾肯定不会想到,他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北方,回到自己在山东的老家,而在北方的这一段峥嵘岁月、战斗生活,也将成为他一生最灿烂、最快乐的记忆,与现实生活的无奈形成鲜明的对照: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的晚年。上片3回忆他当年在北方的戎马生涯:“壮岁旌旗拥万夫”是说他年轻时举旗起义,在耿京军中参与指挥千军万马作战;“锦襜突骑渡江初”是追忆他率领身穿锦衣的精锐骑兵渡江南下的情景,“初”,泛指当初,应包括辛弃疾第一次奉表归宋和第二次擒叛南下都在内,不必实指为第一次或第二次渡江。这两句气势豪迈,一下子就把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形象无比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中,“娖”是整理的意思;“银胡簶”是士兵随身佩带的一种存放箭的箭袋,据说用野猪皮做成,放在地上用耳朵贴着听,可听见三十里外的人马动静;“金仆姑”是一种箭的名称,也泛指良箭。关于这两句的字义和词意,都有一些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燕兵”句是指敌方金兵如临大敌,晚上不敢睡觉,枕着箭袋听动静;而“汉箭”句是指我方士兵勇猛反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两句都是指我方。“燕”是从地域角度而言,指的是北方士兵;“汉”则是从国家角度而言,指的是宋朝或归属于宋朝的军队,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我倾向于后一种看法。从字面来解释的话,是说那些勇猛的北方士兵们晚上整理弓箭武器,早上就拉开阵势,箭象雨一般地射向敌人。笼统一点说,就是形容战斗日夜不停,非常激烈。那么,这种战斗场面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多数人认为这是写辛弃疾擒张安国南归途中的战斗,当然,这样一个战斗场面,确实很有可能跟他生擒张安国后日夜不停赶往南方的那一段战斗经历有关。但济州距淮水有六百里,据洪迈《稼轩记》所载“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来看,似乎辛弃疾他们一直在抄小道赶路,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进行这种日以继夜、箭落如雨的比较大规模的战斗。所以我认为,如果联系辛弃疾在北方义军中曾经有过“斩寇取城”的经历,再联系前面两句说的是辛弃疾这一辈子都为之自豪的两件功名:“旌旗拥万夫”与“突骑渡江”来看,将这两句理解为是包括了北方与南归都在内的战斗生活,似乎更合理。
这词上片的情感非常慷慨豪壮,但下片就不一样了。下片叙述的是他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感慨。今吾,今天的我;万字平戎策,戎指金兵,平戎策指他写的《十论》《九议》等军事著作,都是为了打败金兵的的军事策略;东家,泛指邻居家或农家;种树书,关于园艺、农林方面的书。下段大意是说:追念少年时的得意往事,叹息今天老去无成的我!春风可以染绿江南岸,却染不黑我的白头发白胡须,让我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了!我那洋洋洒洒的万字对敌良策,居然没人理会!我只能将它们换成邻居家关于怎么种树的书,老老实实做一个农民了!在这几句词里,我们读到的,是感伤,是无奈,是悲愤,跟上段词的情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
这首词是有一个客人慷慨激昂谈建功立业时,辛弃疾追怀往事而作的,说是“戏作”,却没有一点游戏娱乐的成分,反而由于上下段感情基调的强烈对比所造成的戏剧化效果,在感叹唏嘘之外,更增强了嬉笑怒骂的分量,也许这正是“戏作”的真正意图所在吧!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南归之初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英雄少年,变得如此悲凉和郁闷呢?还有,他的“万字平戎策”又说了哪些抗金对敌的好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