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铁腕平乱 三(2)

金戈铁马辛弃疾 作者:赵晓岚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从篇幅来看是一首小词,但它的气魄、它给人的情感冲击力却是非常之大。读这首词,前面六句需要特别读得高些,因为我们感觉作者简直是在那里悲怆愤恨地呼喊,而不是在低声地感叹。而且这六句,每两句又构成了一个情感高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是第一声呼喊,第一个高潮。那郁孤台下滚滚流过的清江之水(也就是赣江之水),中间融入了多少行人的眼泪啊!这个行人,当然不是指一般的旅客,它应该是包括了在那场金兵南侵的战争中一切离开家乡四处逃亡的人,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王公贵族。这两句的情感中心,既是对南宋人民在金兵的侵略战争中所受痛苦的同情,也包含了作者对自身遭遇的感慨。我们知道,作者是一个从北方沦陷区来到江南的游子,因此他也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不折不扣的“行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的眼泪,也是有他一份的。但是作者流的却是英雄之泪。所以,虽然哀伤,却绝不低沉。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这两句词里的“郁孤台”是很有文章的。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县西南,据《舆地纪胜》记载,它“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冠冕一郡之形胜而襟带千里之山川。”也就是说,它是从平地突然拱起而形成的一座几丈高的高台,景色郁茂,就好象是戴在一郡风景形胜上的帽子,连结着千里山川。而它的得名,就是因为“隆阜郁然孤峙”这种地形特征。关于它,还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李勉的人来到这里做刺史,他登台北望,十分感慨,表示自己是“心在魏阙”,(“魏阙”指皇帝所住的宫殿,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回到唐朝的首都长安去),因此他觉得“郁孤”这个名字不好,因为“郁孤”从字面上看,有悲郁、孤独的意思,所以他改名叫“望阙台”(望首都的意思)。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在万安县,是看不到郁孤台的,但他偏偏从郁孤台说起,从艺术效果来说,有一石三鸟的作用:第一,它使我们想到,这么美丽的地方,却遭受金兵的践踏,生灵涂炭,这种不和谐的画面,会格外让人悲愤;第二,“郁孤”的字面意义暗示我们,难以实现自己恢复中原、报仇雪耻志向的辛弃疾此时的心情是悲愤、郁闷、孤独的,于是,它和“清江水”、和“行人泪”在情感上又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第三,郁孤台曾被前人称作望阙台这个典故,又表明了辛弃疾始终不忘中原的态度,并且,为他的下面两句词,下一个情感高潮作了铺垫。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是作者的第二声呼喊,第二个情感高潮。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里是用来指代北宋的都城汴京,但它还可以进一步指代沦陷在金人手中的整个中原地区。“可怜”,在这里,既作“可爱”之义讲,又包含了“可惜”的意思。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我登上高台向西北方向眺望中原,那重重叠叠的无数山岭,是多么可爱啊!作者的情感中心,由对往事的追忆转入了对当前现实的惋惜:这么美丽可爱的山岭和土地,我是多么地热爱着它啊!可惜它已经落入敌人之手,可惜我只能在这里远远地望着它,可惜我的恢复大略无人赏识,英雄之志难以实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词的结构来说,是进入了下片,但从作者的情感来说,又是一气贯注,和上片紧紧联系的。他的情感中心,由对现实的惋惜,转入了对未来的展望,从而发出了第三声呼喊,掀起了第三个情感高潮。这两句词中的“青山”不是“可怜无数山”中的北方的青山,它是作者眼前的南方的青山,它更是作者在实现恢复中原这一理想的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和障碍的一个象征。但是,历经了挫折的辛弃疾已经完全成熟起来了,他对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的力量都充满了信心,所以当他看到眼前的江水虽然在青山的阻拦之下千折百转,但终于还是找到了出口,滔滔滚滚地向东流去时,他觉得抗金的力量也会像这江流一样,终究是阻挡不住的,它最后还是会突破一切障碍,奔向自己的目的地。所以,他就激昂地喊出了这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胜利最终是会属于自己的。

然而,就在情感基调随着一声接一声的呼喊越来越高昂的时候,作者忽然来了两句看起来很平淡的叙事作为结束:“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意思是:江上天色已晚,正满怀愁绪的我,听到从那深山之中传来鹧鸪鸟的叫声。如果说,辛弃疾的前面六句都是在喊的,那么这两句就是在说了,而且是不动声色地说。但是,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述,其实却蕴藏着无穷的余味,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结尾。它就像长江大河一路浪涛滚滚地向前行进,到最后进入了大海,它一下子平静下来了。然而,在平静的表面之下,其实同样是暗流汹涌,同样饱含作者悲愤沉郁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是“山深闻鹧鸪”这一句,鹧鸪的叫声非常哀怨凄切,有点像是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就是走不得,不要走的意思。古人经常在诗词中借此来表示旅人对故乡的思念。在这里,我们虽然可以说辛弃疾也是这种用法,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到辛弃疾的生平志向,联系到他一心恢复却先后碰到各种阻碍的遭遇,那么这个“行不得”就别有一番滋味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辛弃疾是用鹧鸪鸟的叫声来表现当时南宋某些人在说恢复中原不可行,没有前途的这么一种现状。因此,这两句词让我们知道,尽管辛弃疾对遭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满怀同情,对北方的山河满怀热爱,对恢复大业无比热心,尽管他相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的事业终究会胜利,但是在目前,他还是不得不在“行不得也”这样不断的置疑声中踏上旅程,开始他的追求,而前途,也必然是漫长而艰苦的,肯定还有着许多艰难险阻在等着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