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铁腕平乱 四

金戈铁马辛弃疾 作者:赵晓岚


虽然辛弃疾北伐恢复的理想暂时不可能实现,朝廷中赏识他的宰相叶衡也下了台,但有了滁州执政和平定茶商军这样的成功经历,他的能力已经获得了宋孝宗的认可。大约在1176年的秋冬之际,辛弃疾被调任为京西路的转运判官,而且是“三节萃一握”(罗愿《送辛殿撰自江西提刑移京西漕》),身兼三职,同时还兼任了京西路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的长官。第二年春天,他又获得了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的任命,成为一路中主管军政和民政的最高领导,一个地地道道的封疆大吏。

在任湖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同样也面临着一个“平乱”的任务。当时,湖北境内治安状况十分混乱,盗贼非常猖獗,经常是团伙作案,偷盗、抢劫老百姓的财物,外地人甚至不敢在湖北境内过路。原来的地方官员对此束手无策。辛弃疾上任以后,看到常规的手段难以奏效,就来了个治乱世用重典的办法,实行“严打”政策:“得贼辄杀,不复穷究。”就是只要抓到盗贼就杀,不再通过各种复杂的审理程序。

这种方法从我们现在讲究法治的角度来讲,当然并不可取。事实上在当时也确实产生了一些过激的现象。有一次,有个人偷了一头牛被抓住了,按照正式法令的规定,是流放到江州去。但在辛弃疾掀起的“严打”浪潮中,他下面负责处理这桩案件的官吏,却准备将这个盗牛贼扔到河里去淹死。这个处罚显然是太重了,当地有一个姓曹的县令知道这件事后,连忙到辛弃疾那里去求情。辛弃疾卖了他一个面子,最后让下级还是按法律规定进行处理,那个偷牛贼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小命。虽然辛弃疾的这种“严打”政策不符合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法治原则,容易产生弊端,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湖北境内很快就“奸盗屏迹”,盗贼都不敢出来犯案了,治安状况大为好转,老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不过,采用严厉措施整顿地方治安的辛弃疾,在不久之后就啃上了一块硬骨头。这一回,惹事的不是盗贼,而是官兵。当时,屯驻在江陵的部队统制官叫率逢原,为人十分凶横,劣迹斑斑,经常干些横行霸道的事。有一回,他的部下和当地的老百姓之间发生了矛盾。上面的头儿是个横角色,他的手下自然也不好惹,于是不该出手也出手,把老百姓打了个落花流水。事情闹到辛弃疾那里,辛弃疾一调查,发现错的是军队一方。于是,他就去跟率逢原交涉,要率逢原处理这些士兵。率逢原是横惯了的人,哪里肯买账,说:我的部下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我就护着他们,咋的?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个“刚拙自信”的铁腕人物,一听这话,当然也不肯让步,于是双方就起了冲突,官司一直打到了南宋中央政府那里。这时候,辛弃疾在中央政府少了叶衡这个后台的支持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官司打到最后,往往就成了双方亲友团的“拔河赛”,谁人多势众力量大谁赢。而率逢原在重文轻武的宋代之所以凶横粗暴,有恃无恐,没把辛弃疾这个安抚使放在眼里,就是因为他在朝廷中有“奥援”(楼钥《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墓志铭》),意思是在内部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率逢原的“奥援”到底是什么样的牛人,难以查考,有人说是宦官,不过还缺少明确证据。总之呢,这场“拔河赛”的结果,是辛弃疾占了理却没站住脚,被调离了江陵,改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率逢原则受到了降级处分。这个处理看起来似乎是各打五十大板。不过,率逢原没过多久就官复原职,并且还升为鄂州副都统,而辛弃疾虽然是平级调动,但江陵府的地位比隆兴府要重要得多,很多朝廷重臣都是由此迅速升迁进入中央领导层的,所以这一事件实际上是辛弃疾吃了暗亏,严重影响到了他仕途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在湖北铁腕平“乱”的结果是惹出了这样一场风波,但辛弃疾的工作积极性并没受到很大影响。他在江西安抚使的位子上仍然毫不手软,对贪污、走私等现象一律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打击。然而,才干了两三个月,忽然又接到调令,要他回京担任大理寺少卿,负责分管各地上报的刑狱案件的审理、核实工作。这个职务,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跟安抚使相比,虽然级别没变,但实权却小了很多。

正想放开手脚大干一番的时候,却被调回京城担任这么一个职务,等于是给满怀热情和自信的辛弃疾兜头浇了一盆凉水,辛弃疾当然是非常不满。在同事给他饯别的宴会上,他写词愤愤不平地说:

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水调歌头》)

在这里,他用了三国时辛毗的典故。辛毗是三国时期魏国一位很有胆识才干的人物,性格刚直,敢作敢为。这句词中,“孙刘辈”的孙、刘是指魏明帝宠信的大臣孙资、刘放,当时魏国的朝政全由这两个人把持着,大臣们都去拍这两个人的马屁,唯独辛毗不去和他们交往。他的儿子劝他说:“现在他们掌握着朝政,大家都附和他们。你老人家最好还是委屈一下自己,跟他们和和稀泥,不然他们肯定会在皇帝那里说你的坏话。”辛毗将儿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说:“我做人有自己的原则,就算孙资、刘放跟我过不去,大不了我做不成三公(按: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 “三公”)级别的高官而已,有什么危害呢?”辛弃疾通过这个典故,表示了自己刚直的性格,认为自己之所以被调来调去,难有更大的作为,是朝廷中某些受到宋孝宗宠信的人在压制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