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样一首词而得罪王佐,我们还难以确定辛弃疾是否存在主观故意,但他接下来干的一件事情,就真真切切是有为而发,并且实实在在地得罪了一大片人。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大约就在陈峒领导的农民起义被平息后不久,辛弃疾向宋孝宗递交了一份报告,名叫《论盗贼劄子》。在这份报告中,他为老百姓喊冤,认为“盗贼”(主要是农民起义)现象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发生,主要是由于贪官污吏和豪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是“官逼民反”。他说:
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豪民大姓以兼并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臣以谓“不去为盗,将安之乎?”正谓是耳。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这些种田的老百姓哪,州郡一级的官员用过度征收赋税来害他们,县一级的官员用征购各种名目的物资来害他们,下面的办事人员用各种名义索、拿、卡、要来害他们,地主豪强用兼并田产来害他们,而盗贼又用抢劫掠夺来害他们,我之所以说:“老百姓不去当盗贼,又能往哪里去呢?”就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啊!因为这种认识,他建议宋孝宗要“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其有平盗之兵。”就是要注意讲求消除盗贼现象的方法,不要仅仅仗着有平定盗贼的士兵。而他所谓的“弭盗之术”,就是整顿吏治,爱护百姓,不能为了完成财税任务而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弭盗”的效果,让农民起义不再发生。
辛弃疾这份报告中官逼民反的观点,在我们现在来看,当然并不新鲜,但是在当时能向皇帝公开陈述这种意见,那就可以说不但有非常的政治眼光,而且有过人的胆气,因为他这样做实际上是为那些“盗贼”辩护,跟官场上的同事做对。想想看,大家正在为平息了农民起义一片欢呼、论功行赏,你偏在这时候跳出来节外生枝,说农民之所以造反是我们这些当官的人的责任,这不是太不和谐了吗?我估计,辛弃疾这份报告的内容公开后,当时肯定是有不少人在背后对他咬牙切齿、大翻白眼的。辛弃疾自己也知道这样做肯定不招人待见,是在捅马蜂窝,所以他在报告里一方面坚定地表示自己将会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一方面又担心“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意思是话还没说出口,灾祸就来了。
不过,宋孝宗这时正在为境内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事件而头痛,因此,辛弃疾献上的这个从源头治理“盗贼”问题的“弭盗之术”,虽然有点破坏官场讲究一团和气的“潜规则”的嫌疑,但也恰好搔到了皇帝的痒处。于是,宋孝宗亲笔批复了辛弃疾的这份报告,要他“行其所知,无惮豪强之吏”(《宋史全文》卷二六下),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尽管放手大胆地去做,不要怕那些有势力的官吏。并且,还让辛弃疾接替了王佐的职务,担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再次当上了主管一路军政、民政的地方大员。
宋孝宗的用意是很明显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已经听你说了这么多了,下面你就干个样子给我看看吧。
一个挑战就这样摆到了辛弃疾面前。他该怎样实施他的“弭盗之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