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军风波 三(1)

金戈铁马辛弃疾 作者:赵晓岚


建军的事情在开始还进行得比较顺利。宋孝宗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让他规划实行。辛弃疾马上雷厉风行地动手干了起来。他一边选定五代时割据湖南的马殷在长沙的营垒故基(故址在今天长沙市营盘街)赶造飞虎军的营寨,一边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到七月份的时候,部队已经初具规模,有步军一千多人,马军一百六十多人。

可是,就在相关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候,麻烦来了。什么麻烦?据《宋史》记载:“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枢府”就是枢密院,是宋朝军队的最高领导机关和全国军务的总理部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时枢密院里有人不乐意辛弃疾的这种搞法,想出种种办法几次三番加以阻挠。

我们现在常说,“县官不如现管”,辛弃疾建军虽说是经过宋孝宗同意了的,但如果专门管军队事务的枢密院里有人不支持,那么在办事的过程中要给辛弃疾设几块绊脚石,穿一穿小鞋,那是很容易的事。由于史书上没有具体的记载,所以我们也就不知道这枢密院的人到底是怎么“沮挠”他的了,不过,《宋史·辛弃疾传》倒是把他的反应给记下来了。面对这来自上层的压力,他的反应是:“行愈力,卒不能夺”,就是你越拦,我越干得欢,最终没有停止建军的行动。

来自上面的压力给辛弃疾坚决顶住了,但是对来自下面具体办事人员的要求,辛弃疾可不能不理。下面有什么要求?一个字:钱!军营的建设,马匹、装备的购买,士兵的粮饷,没哪样不需要钱,加起来那真是一笔巨款。由于南宋一直面临着金国的威胁,时刻准备着战争,所以不得不养着大批的兵员,军费支出巨大,宋孝宗自己就曾感叹每年光养兵的费用就要占去财赋的十之七八。现在辛弃疾建设地方军队,要宋孝宗给点政策也许可以,但要从中央财政收入中再给他拨很多的经费,那就不太现实了。辛弃疾只能靠地方的力量,自己想办法。

那么,辛弃疾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建军的经费问题呢?关于这一点,《宋史》的记载比较粗略,只是说,在创建飞虎军过程中,“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这个“善斡旋”就是说他很会通权达变,处理各种关系。虽然《宋史》上没有具体讲他是怎么“斡旋”的,但我们可以从其他一些记载中多少看出一些情况。有一本叫做《夷坚志》的书记载,辛弃疾在建造飞虎军的军营时,为了拓宽街道,需要大量的石料。他下了一道命令:凡是犯了罪的僧人或者百姓,可以用石料来赎罪。这道命令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有些拿法律做交易的嫌疑,不过它当时产生的实际效果却是非常明显:命令下达以后,长沙城北一个叫麻潭的地方,突然间来了许多开采石料的人,丁丁当当,干劲十足,路上运送石料的马车络绎不绝。没过多久,石料问题已经不成为问题了,而辛弃疾连一两银子也没花。

当然,光有节约开支的点子,那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为了筹措经费,辛弃疾也想了很多办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辛弃疾当时实行过一项把“税酒法”变为“榷酒法”的改革。原来潭州的酒都在城外酿造,送入城中去卖。在入城的时候,官府根据酒的数量收税。辛弃疾当上一把手后,决定关掉那些酿酒的作坊,对酒实行官府垄断经营,这也就是所谓“榷酒法”。通过这种改革,政府在这一项上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不过,他的这项改革,对那些原本靠卖酒为生的人就是非常不利了。由于辛弃疾一心想集中力量快点把飞虎军建好,一切都以此为中心,因此在理财的过程中,确实也出现了像这样与民争利的情况,导致一些人颇有怨言。这下子,那些不希望辛弃疾建军成功的人又找到了机会。于是,就有人向皇帝告状说:“陛下,辛弃疾这个人胆大妄为,不知道体恤群众疾苦,他利用建飞虎军的名义,在那里大搞摊派,搜刮民脂民膏,已经闹得民怨沸腾了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